細究枝櫸「十四」曲劇早期著名丑角張鳳梧

在古城開封有一個有名的戲院,位於相國寺火神廟內,因火神是掌管火的神靈,傳說此廟易失火,就給它起了個吉祥的名字——“永安舞臺”,以祈求劇院保持平安之意十分明顯。這座戲院是當年開封曲劇的固定演出場所,每每貼演出戲報,戲迷都會看到張鳳梧的大名,因為他那時與李玉林、張新芳、劉道德、白雅泉等都是劇團的主演。丑角能當主演,掛牌子,在當時開封也是絕無僅有,只有南邊工人戲院的高興旺,和平戲院的牛得草才有這個資格。

(一)曲劇早期醜行名家張鳳梧

細究枝櫸「十四」曲劇早期著名丑角張鳳梧

截圖:張鳳梧(右)《陳三兩》飾魏朋,左為白雅泉飾張自春

張鳳梧(1918——1982),河南許昌人,自幼跟班學戲。15歲時即曾主演《祭塔》一折的白素貞,之後因變聲倒嗓,不得不改演醜行。1949年加入開封人民曲劇社,1956年12月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會演,以《陳三兩爬堂》中的魏朋一角獲演員三等獎,1960年該劇易名《陳三兩》拍成電影。同期,在《錢塘縣》中扮演浪蕩公子花文芳一角,又獲河南省第二界戲曲會演優秀演員獎。其他如《卷席筒》中的縣官,現代戲《槐樹莊》中的李滿倉等角色,無不被他演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給廣大觀眾留下了經久難忘的美好印象。

網上對他介紹就是這些。另據作家墨桅以古都開封為背景而寫的一個散文集《汴梁舊聞錄》(原名叫《文化記憶百篇》)中,有一篇回憶曲劇老藝人張鳳梧文章,題目叫《開封的卓別林》,現在轉載於下,作為對他簡介的補充。

如今,恐怕知道張鳳梧的人不多了。

我省曲劇名醜張鳳梧,當年可是大紅大紫好一陣子。曲劇《陳三兩》電影公映後,我市長街短巷、大人小孩都在模仿他那句“一聽說會文我心裡撲騰,撲騰(我)撲騰好幾撲騰……”張在劇中扮演店家魏朋,他宏亮音色、詼諧唱腔,抑揚頓挫中鋪灑出商家於惶惶中的狡黠與勢力。

此前,張鳳梧參與的《陳三兩爬堂》,在河南省首屆戲劇會演中獲演員三等獎;1959年省第二屆戲劇會演劇目《錢塘縣》中飾花文芳,獲優秀演員獎。

張鳳梧,是那種既能正襟危坐於設有茅臺、燕窩盛宴;亦可棲身荊芥拌黃瓜外加兩個變蛋酒攤的藝術家。我曾有幸在延慶觀一小酒鋪與藝術家同席,席間有熱心人倡議他來一段兒,張毫不推辭,張嘴就唱,博得滿席喝彩。這是一位中年漢子,稍矮,黑膚,偏瘦,笑容可掬;能看出是一善飲者。

記得有年在市委禮堂上演《槐樹莊》,張鳳梧劇中扮演一愚頑農民。每每出場,他舉手投足皆有戲,一旦開唱,立即引來掌聲與喝彩,顯得有些“奪戲”。這自然是觀眾對丑角演員的喜愛,也不排除臺下的人們從角色的表演間尋到某些共鳴。從某種程度上,丑角以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及美學涵義,築成文藝作品世界別致的風景線,亦使得劇中人物更富於典型性和生活的真實性。誠然,生旦淨末醜同樣表現在現實社會舞臺,偏偏丑角人物格外招人喜歡,這已是待專家學者探討的課題了。

話說回來了,一個馬戲團,往往粉面紅鼻的小丑所具備的才藝,是其他專項演員所達不到的。自然,丑角如若形成“奪戲”和強勢,儘管票房價值可觀,則無疑是對正常藝術秩序的一種嘲諷;而當一個民族都沉浸於“不差錢”的小品的捧腹之中,分明已是病態和悲劇。

張鳳梧,1918年出生,卒於1982年。許昌人。

文中對他的外貌,他主演的戲,以至他的言談舉止都有描述。文中提到“一聽說會文我心裡撲騰,撲騰(我)撲騰好幾撲騰……”句,是張鳳梧先生在《錢塘縣》的唱詞,他在1959年省第二屆戲劇會演劇目《錢塘縣》中飾花文芳,獲優秀演員獎。

(二)張鳳梧在《陳三兩》中扮演魏朋的舞臺形象

張鳳梧在《陳三兩》中扮演了興隆客店的店主人魏朋,出場次數倒有幾次,但戲不多,有唱段的只有擊鼓告狀,大堂上代張自春送狀紙那一場,其唱詞為:

昨日裡日落西山黃昏後,有一個珠寶商人來把店投。

那客人帶一女子名叫個陳三兩,尋自盡就在那月上高樓。

有小人上前去忙把她救,才知道她是個煙花女流。

煙花女得恩不報真是少有,她嫌那張客人年邁蒼蒼難以度春秋。

張客人萬般無奈才出口,託小人到公堂來把老爺求。

狀紙以內卷人契(白:這人契之中……,李鳳鳴插白:這是何意?)

老爺你一看便知,何必來細追究。

從唱詞裡可以瞭解,魏朋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生意人,靠他開店為生。他為了生計,身上沾染了一些陋習,有點市儈,世故與圓滑。張鳳梧在表演和唱腔中,把我住了魏朋的性格特點,把人物刻畫得有角有楞。唱詞中“煙花女得恩不報”一句,有過去人們對煙花女存在的故有偏見,在魏朋眼中,珠寶商張自春把她收留為妾,脫離妓院,本當是件好事,於是就抱怨她“得恩不報”。這裡他代替張客人擊鼓告狀,並明言讓縣令“嘿乎”於她,還不能把他劃入壞人之列,只是守舊思想太深而已。

張鳳梧在戲中扮演的魏朋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沒有他替別人擊鼓告狀,就引不出這出戏來。他的表演細膩富有層次,詼諧又有分寸,唱腔抑揚頓挫,十分耐聽,不像現在許多醜行演員那樣,總是唱得那樣怪聲怪氣,以此作為噱頭,向觀眾要掌聲。上面張鳳梧創造的唱段已在曲劇中被奉為經典,許多曲劇丑角(如楊帥學、邱全福等)都原封不動地搬到舞臺上。

張鳳梧在電影版《陳三兩》中只是演個配角,就讓不少老年觀眾記住了他。也不可否認,在戲曲萎靡的今天,他的藝術並沒有延續到今,似乎漸漸被人遺忘了。

細究枝櫸「十四」曲劇早期著名丑角張鳳梧

2014年10月28日,陝西省西安市,豫劇《陳三兩》亮相第七屆陝西省藝術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