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他的武俠小說是真正的國寶

10月30日下午,金庸先生仙逝,享年94歲。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先生駕鶴西遊,世間再無江湖。

金庸生平有太多傳奇值得我們去追憶,在這裡就簡單寫幾點先生武俠小說的好,以寄哀思。

金庸,他的武俠小說是真正的國寶

首先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

比如說在生活中,你如果第一眼看到一個形象不佳,不修邊幅,甚至有些邋遢的人,你會怎麼想?倘若你想到:“沒準這就是個高人呢!水平可能和形象成反比!”那你就已經受了金老先生的價值觀影響了。從射鵰英雄傳裡的洪七公,到天龍八部的掃地僧,哪個不是真正的牛人?

金庸,他的武俠小說是真正的國寶

李小文院士,不就被大家稱為“掃地僧”嘛。

這也傳遞給我們一個正面的價值觀:牛人沒有必要非得改良自己的外表,我就這形象了!但我就是厲害!

還有,兄弟和愛人救哪個?金老給出了一個“俠”的答案,救兄弟,然後和TA同死。因為兄弟對我有恩情,我得還,但是對另一半,二者本就融為一體,一起生,一起死,有什麼掛懷!

可別小看這個邏輯,這簡直可以回答:“我跟你媽掉水裡了你先救哪個”這種千年難題。

而金庸小說最大的價值不止於此,更在於把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的歷史普及給大家,而且因為和劇情的高度結合,使得這些文化、歷史變得鮮活起來,在人們心中更加值得尊敬。從而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創造出巨大的正面影響。

更絕的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了一種“俠”文化,並將其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大家心中對俠的定義是什麼?我可以說,在古代,俠根本不是那麼解釋的。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像展昭,幫助朝廷做點好事就算是俠了。

一位民國時期的作家,在武俠小說裡塑造的“俠”形象竟然是清政府手下的官員,鎮壓太平天國有功!而且這種寫法絕對不是什麼特殊情況!

金庸,他的武俠小說是真正的國寶

而俠文化到了金庸筆下呢,《射鵰英雄傳》橫空出世。

從此,俠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從此,俠是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從此,俠是不為一人一姓賣命,而是熱血為千萬神州子民而灑。

俠在金庸筆下,化作了襄陽城上的郭靖,雁門關下的蕭峰。

金庸,他的武俠小說是真正的國寶

並且金庸也保留了俠客仗劍江湖,暢快淋漓的一面,並且將它們昇華了。

如令狐沖、風清揚,掩鼻人間臭腐場,古來唯有酒偏香。亂哄哄的權力場中,高歌彈奏一曲笑傲。

如石破天,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無名、無相、無我、無求。是佛俠也是道俠。

並且,金庸的作品中還存在著對世人的大悲憫。天龍八部,眾生皆苦,有情皆孽,無人不冤。人人都只是被命運推動的瓦片,最終打破了別人的頭,也打碎了自己。

金庸,他的武俠小說是真正的國寶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在《笑傲江湖》後,的確大家都以為結束了。然而《鹿鼎記》終於出世。從反清復明的“政治俠”,到胡斐的大俠,再到郭靖喬峰的巨俠,轉到令狐沖的隱俠,路過石破天狄雲的無俠,終至韋小寶的反俠。金老讓壞人做主人公,讓好人受窘,藉此諷刺這顛三倒四的社會。

我曾經無意間發現一個事實,當我在搜索引擎搜索“翻拍最多的電視劇”,發現很多搜索都指向一個人——金庸。

金庸,他的武俠小說是真正的國寶

是啊,大家想想,去年《射鵰英雄傳》才出,今年《倚天》、《神鵰》、《鹿鼎記》又開拍了,金老的作品平均多長時間就翻拍一次?如果不是有著長久不衰的生命力,能做到這點嗎?簡直像是有個文化的聚寶盆一樣,金老如果不是國寶,那誰是國寶?

可能大家覺得我誇的有點過了,金庸的小說畢竟屬於“通俗小說”。但我覺得,很多時候“高雅”、“低俗”包含著許多主觀的判斷。而且,時間檢驗這個事情很重要,一個作品流傳時間長了,才能得到公認,否則的話很多人並不把它當回事。比如大家覺得,《水滸傳》剛面世的時候,大家會覺得它是高雅,還是低俗呢?

嗯嗯,金老先生一輩子,沒得過什麼大獎。因為諾貝爾獎,是不可能發給一個專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歷史的人,不可能發給一個塑造出一箇中國式美好世界的人。

金庸,他的武俠小說是真正的國寶

但是呢?在過億的讀者群裡,在金庸小說的無數衍生品裡,在每年都改編過一部的電視劇裡,在很多人日常交流的詞彙裡,金老的作品依然在展現著光輝。就算是再不看金庸的人,有時候開玩笑,還不免會說個“降龍十八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