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鬧肚子」,秋冬不一樣

小孩“鬧肚子”,秋冬不一樣

小孩"鬧肚子"是最常見的問題,醫學名稱為"小兒腹瀉",每個人的嬰幼兒時期都會出現。但是,每個發病嬰幼兒的症狀、病程及結果各不相同。有的嬰幼兒拉幾天稀便,自己痊癒;有的相互傳染、發熱、嘔吐、腹瀉不止 ,甚至出現脫水死亡的嚴重後果。

有一種"小兒腹瀉"常常發生在秋冬季節,容易傳染,俗稱"秋季腹瀉",由輪狀病毒引起。

輪狀病毒於1973年由澳洲的露絲·畢夏普發現,當時造成嬰幼兒總計超過50%以上因為嚴重腹瀉而住院治療的案例。在我國,1978年北京從秋季嬰幼兒胃腸炎患兒的糞便中首先發現輪狀病毒,1979年確定它是"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

小孩“鬧肚子”,秋冬不一樣

"秋季腹瀉"的嬰幼兒,發病前大多與其他患兒有接觸,藉由與接觸弄髒的手、弄髒的物體來傳染,經消化道傳播,秋、冬季為發病高峰期。

"秋季腹瀉"的潛伏期1-3天,發病急,大部分患兒發熱,體溫39度左右,持續3-4天;接著嘔吐、腹痛、腹瀉。每日大便10次或更多,典型大便呈蛋花湯樣,淡黃色、黃綠色或白色水樣便,少數為粘液便,無膿血。

"秋季腹瀉"可自行痊癒,大多腹瀉一週左右,也有2-3周,發病時禁止家長隨意使用抗生素。

輪狀病毒感染目前沒有快速治療的特效藥物,主要通過飲食療法和液體療法控制症狀,防止脫水。

飲食療法;簡便的飲食可用米湯牛奶混合液定時定量,逐步增加牛奶濃度,牛奶與米湯比例可從1:1開始。

嬰幼兒吐瀉頻繁,應禁食12-24小時,大部分患兒在禁食後可控制腹瀉。禁食期間,在醫院靜脈補液。

小孩“鬧肚子”,秋冬不一樣

目前藥店銷售的"口服補液鹽"是預防脫水的有效藥物,對糾正輕、中度脫水,成功率達95%以上,並可縮短腹瀉病程。

"口服補液鹽"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配方,嬰幼兒服用時可根據情況任意飲用白開水,以補充體液。

近年來,不少患兒選擇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不過輪狀病毒有很多種類。目前,檢驗設備只能驗出有該病毒,無法查出病毒屬於哪一類型,因此接種疫苗後仍有機會感染,不過接種後就算受到感染可有八成幾率避免出現重症。

"秋季腹瀉"屬傳染病,除了注意環境衛生,個人預防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