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感恩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詩歌——感恩

唐代詩人孟郊(751——814)的這首《遊子吟》,之所以能流傳至今,就是把一對母子將要分離的相互情感描寫的淋漓盡致。母親把衣服縫的密密實實,唯恐時間長了會破開。兒子離開母親也屬無奈,但又不得不離開的心情也是讓人心酸。相互之間就是有一根線——母子連心。全詩沒有過分的雕飾,然而簡單明瞭,清新流暢,淳樸自然。把孝道這個天下大德交待的相當完美。就連宋代大文豪蘇軾儘管不太喜歡孟郊,但也讚歎這首詩是“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到了清代孟郊的潥陽老鄉彭桂也說“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還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對《遊子吟》給於很高的評價。從母子情深到詩意的登峰造極實在讓人刮目相看,佩服的五體投地。好就好在也宣揚了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傳統美德。恕本人才疏學淺,再也找不到好的語言表達敬仰之情了。

如今也有一首《母親》的歌很火: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

你愛吃的三鮮餡,有人給你包。

你委屈的淚水,有人給你擦。

……

你身在外鄉住,有人在牽掛。

你回到家裡來,有人沏熱茶。

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淚。

你露出笑容來,有人樂開花。

……

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

不管你多富有,不管你官多大,

到什麼時候也不能忘咱得媽。

這首歌也是唱給媽媽,整首歌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道理也不是有多高深,每字每句的吟唱都直擊我們的心靈。我想多數人每聽到這首歌時候會眼含熱淚。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母親含辛茹苦的養育。就是長大了,走出去了,母親也還是有著日日夜夜的牽掛。

《遊子吟》和《母親》,詩與歌。時代不同,相隔久遠。可在歌頌母親的意義上,確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號召人們要學會感恩。

當母親十月懷胎,痛苦的把我們生出的時候,就一把屎一把尿的為我盡情奉獻。把最好的給孩子,拿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從小到大每一步都不能離開母親的呵護。可是母親有那一夜能睡安穩覺,那頓能吃個安靜飯,再想到我們上學,長大成人,修房蓋屋,戀愛結婚,照看子女,哪裡也離不開母親的撫持。她們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艱辛。

母親為我們付出的如此之多,而她們慢慢的變老了。我們做為子女的回報的怎麼樣呢?每一個人都應時常悶心自問。所以要趁父母健在的時候多陪陪,多孝敬。我們就是傾其所有,也報達不了母親於萬一。正像孟郊所言“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而就這三分的孝敬,當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就後悔已晚了。

可是,有一些人自己能花天酒地,父母卻沒有吃的。自己一場賭博輸出幾百幾千,而父母卻身無分文。繼承父母財產分分計較,贍養老人卻推天拖地。更有甚者,子女多個,卻把老人趕出門外,讓老人無立身之地。所有這些,實在是做為子女的大不應該。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些動物都知道,難道那些給老人計較這個計較哪個的人還不如一個畜類嗎?

人啊,應該知道報恩。有句老話“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對別人尚且這樣,何況是對生你養你的父母了。每個人都應該換位思考,她養你是為了什麼?我們養孩子為了什麼?上樑不正下樑歪。你是什麼榜樣,你的孩子就是你將來的樣子。望所有做子女的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