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後 她把「保姆」當成「媽媽」

丈夫去世后 她把“保姆”当成“妈妈”

王淑清(左)和張秀蘭坐在一起,笑著說她和“媽媽”兩人長得越來越像。讀者供圖

丈夫去世后 她把“保姆”当成“妈妈”

飯桌上,王淑清總是不忘做張秀蘭老人愛吃的飯菜,為照顧老人的情況,飯菜也都做的熟爛,容易咀嚼消化。

14年前她們都在為生活奔波

2018年的“十一”,89歲高齡的“媽媽”和女兒一家三代人團聚在一起,飯桌上外孫和外孫媳婦不斷地給老人夾著她愛吃的菜,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的老人樂得合不攏嘴。“我和我媽是不是長得越來越像?”王淑清將身體靠向挨著她坐的“媽媽”張秀蘭,老人也樂呵呵地一個勁兒說著“像,像!”

這個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老人對記者說,要不是14年前到了這個“女兒”家,她的生活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2004年,王淑清遇到同一小區居住的獨居老人張秀蘭時,當年75歲的老人剛剛經歷了一次被迫離婚的官司。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張秀蘭雖然得到了所住房屋的使用權,但因親生兒女遠在千里之外的黑龍江老家的一個偏僻農村,相距遙遠、生活困難,沒有能力更好地撫養老人。多年前從老家到大連市挨家做保姆的張秀蘭再婚又離婚後也沒有什麼經濟依靠,年事已高的她沒有能力再找工作,每天起床就揹著編織袋,靠在附近小區撿拾廢品艱難度日。

正月裡本是帶著米、面、油看望張秀蘭老人的王淑清,見到已經拾荒一個多月的老人頭髮凌亂,臉色也灰突突的,頓時心酸不已。回到家一邊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一邊還不忘老人落寞、孤寂的身影,王淑清突然生出了一個念頭——把老人接到家裡一起生活。

1988年,王淑清的丈夫因為車禍造成其腦顱骨粉碎性骨折,雖經過及時搶救保全了生命,但卻造成髙癱性終生殘廢,不會說話,不能自主吃喝,大小便失禁,成了一個“植物人”。這個曾經是專業籃球運動員的男人身高接近2米,一切都要由王淑清照顧。十多年來王淑清放棄了自己在瀋陽的工作,來到大連既要陪護病床上的丈夫,顧著兒子的學習,還要為一家的生計奔忙,要強的王淑清還貸款買了輛小客車,在金州跑長途客運,一天忙得分不開身。

王淑清覺得把老人接回家既解決了老人吃飯問題,自己也有了個伴,免得老人一個人寂寞、孤獨,同時也可以和自己一塊兒照顧患病的丈夫,互相搭把手。

組建臨時家庭 讓家中有了溫暖

爽快的王淑清把自己的想法向張秀蘭老人說了,但是老人一開始卻並不同意。樸實的老人知道王淑清更多的是想幫自己,“我這麼大年紀了,照顧病人方面也幫不了多少忙,我去了不就是給人家增加負擔嗎。”

知道了張秀蘭老人的心思,王淑清認真地給老人講自己的處境:“一起生活不是給我增加麻煩,相反是幫我減輕負擔。我一個人,晝夜圍著丈夫轉,放不下,也離不開。你搬過來一起居住,我外出時丈夫在家有個人照顧,我心裡就踏實放心了。您不要多想了,這事就這麼定了。”

知道了王淑清對丈夫的不離不棄,張秀蘭同意了她的提議,願意住進去幫著照看病人、喂水餵飯,只提了一個要求:“我知道你想幫我,你也難,我不要錢,只要有一口熱乎飯吃就行。”

就這樣張秀蘭住進了王淑清的家裡,兩個為生活奔忙的女人組建起了一個臨時家庭。白天,王淑清做完早飯就踏踏實實地外出跑客運,家裡癱瘓的丈夫放心地交給張秀蘭老人照顧。張秀蘭也不用在風吹雨淋的大街上撿拾垃圾,而是在王淑清的家裡照顧病人,然後再四處尋摸著找點自己能幹的活,洗洗涮涮地儘可能減輕王淑清的負擔。

一開始王淑清擔心老人年齡大了,在家裡用煤氣做飯不安全,因此都是自己做完飯再離開,或者忙不過來就從外面買回來一起吃。但有一天因為出車遇到意外,王淑清比平時要晚很多才回到家,沒想到一進家就看到老人已經將飯菜做好,卻沒動碗筷等著她回來,還一再解釋煤氣已經關好了,讓她別擔心。“老人說想讓我吃口熱乎的,怕我回來太累。”王淑清說那次看著擔心掛念她的老人,一下就想到了自己已經去世的母親,心裡說不出的感動,讓她覺得家裡也更溫暖了。

丈夫離世 保姆變成“媽媽”

一點一滴地相處下來,張秀蘭把王淑清的家當成了自己的家,儘管年齡大了還是實心實意儘可能多地幫著王淑清照顧家中的一切,王淑清擔心她身體不好,不讓她乾的活她也趁她外出的時候都打理好。

王淑清在張秀蘭的身上也看到了母親的身影,回到家就搶著把活都幹完,每次去菜市場也挑老人愛吃的蔬菜和水果買,不僅每月硬塞給老人零花錢,過生日、過年節也給老人買禮物,置辦新衣服。

看老人總是自己想著法的找活幹,王淑清就給了老人一項輕鬆的活——整理每天的賣票收入。張秀蘭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整理,把錢按面值分好,再打成捆。“她這是信任我,沒拿我當外人啊。”張秀蘭說每次幫著整理這些沒有準確數額的票款,這種信任讓她感受到了親情的味道。

2013年,在王淑清和張秀蘭組建這個家庭的第九個年頭,王淑清臥床25年的愛人去世了,84歲的張秀蘭也突然從王淑清的家裡消失了。

看著以前起早就來,天不黑不回家的張秀蘭不再登門,王淑清乾脆找了過去,老人面對王淑清,說了自己的想法,“我去是幫你忙的,現在你那裡不用我擔心了,我不能再給你添麻煩了。”可王淑清不這麼想,“我們在一起生活了9年,我哪能讓你80多歲連口熱乎飯都沒有?”說不動張秀蘭的王淑清乾脆住進了老人家裡,“你不跟我回去住,我就住你這裡不走了。”

鐵了心不想給王淑清添麻煩的張秀蘭,看著她撇下自己的家不管,跟她在小屋裡住了16天,最終沒有擰過王淑清,跟她回了自己也念著的王淑清家。從此這個家裡對張秀蘭的稱呼也變了,孩子們回家也正式改口喊她“姥姥”。

家裡的活王淑清也越來越少讓張秀蘭動手,夏天帶著老人去海邊玩,冬天給老人買海參補身體。2015年12月,張秀蘭想回自己家看看不下心摔了一跤,被好心鄰居送到醫院,王淑清趕到醫院一看老人的腿就哭了,交齊了所有的醫藥費,聯繫了老人遠在黑龍江的兒女。張秀蘭住院的近20天裡,雖然身邊有趕來的兒女照料,王淑清仍然每天到醫院給老人送飯。老人出院後,她又把老人接回了自己家照顧。

王淑清因為這次老人住院和張秀蘭的女兒也有了第一次接觸,雖然沒見過面,但是通過張秀蘭平時在打電話中唸叨的生活的瑣碎細節,兩人見面之後就感覺特別親,相處下來像親姐妹一樣。張秀蘭也拉著王淑清說,“這就是我閨女,我兒女在農村幫不上我,這個大連的女兒把我照顧得和親媽一樣,我這輩子知足了。”

人物檔案

王淑清,女,67歲,家住大連金普新區中長街道金東路社區南大院小區部隊家屬樓,她的丈夫生前是一位高癱殘疾人。14年前她僱傭了當時75歲孤寡老人張秀蘭當保姆,照顧久臥病床的丈夫。2013年丈夫過世後,本應該是僱主的王淑清卻主動承擔起贍養張秀蘭老人的義務,更是接納老人到家中一起生活。她像對待母親一樣孝敬一位和自己沒有一點血緣關係的孤寡老人的高尚品德,被傳為佳話。

2013年王淑清先後榮獲孝老愛老“中國好人”“大連好人”、金州新區“孝親好兒女” “和諧家庭”等光榮稱號。2014年她榮獲金州新區“十大巾幗榜樣——感動新區十佳母親”,同時榮獲街道、社區“優秀黨員及示範崗”稱號。

對話“母女”

我們和別的母女也沒啥不一樣

記者:聽說當時將張秀蘭老人接到家裡住的時候,還有一些人不理解在背後議論你,當時有過動搖想放棄嗎?

王淑清:是聽到過一些,有人說聽過撿錢的沒聽過撿媽養的,說我就是存私心撿了個不花錢的保姆。我從來不往心裡去,我們生活在一起相互幫襯著,她待我像女兒一樣的關心,我心裡感受的溫暖別人不一定知道,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的那種幸福,讓我慶幸我當時的決定。

張秀蘭:這事我最有發言權,我進這個家就是享清福來了。我閨女當時說找我當保姆,是怕我有心理負擔,我一天就是給大馬服服藥,喂喂水,就這她還過意不去,說幫了她大忙。我的髒衣服都是她搶著給我洗,我年齡大了,有個頭痛腦熱,還是她給我端水遞藥的。

記者:你們這特殊的母女在一起,有什麼對彼此要說的嗎?

王淑清:我們這個困難時期組建的臨時家庭現在非常穩定,我感謝這位可愛的媽媽!我們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十多年的相處中,我們之間已經建立了和別的母女一樣的親情,我希望我盡孝心能讓老人的日子過得舒心、生活開心。

張秀蘭:我現在就當自己多了一個女兒,把這個家也當成了自己的家。

王曉慧 遼瀋晚報、聊沈客戶端特約記者 張墨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