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揚我一身英雄氣

馬拉松,是一項天然和軍人有著密切聯繫的運動,也是人類最原始的軍事通信方式之一。

如今,經過2500多年的發展,馬拉松運動在全世界風起雲湧。在國內,馬拉松成為普通老百姓參與度非常高的一項日常運動。在各大城市,公園裡、馬路旁、操場上跑步的人絡繹不絕,跑步的照片是很多人朋友圈內的“常客”,馬拉松所弘揚的“挑戰自我、超越極限、堅忍不拔、永不放棄”精神也激勵著很多普通跑者挑戰自我。

緣 起

我與跑步的緣分,要追溯到我的中學時代。

十多歲的時候,我對中長跑就情有獨鍾。上軍校後,在軍隊刻苦訓練、不怕苦累的氛圍薰陶下,我的運動天賦日益被激發出來。從大學到現在,先後參加400米、800米、1500米等大大小小田徑比賽數十場,斬獲獎盃無數,還曾打破校運動會的中長跑紀錄。

儘管經常參加田徑比賽,但我從未想過自己會去跑馬拉松。我有一位老友,他是大學教授,酷愛馬拉松,奔跑多年,一直堅持訓練、參賽,並不停地為馬拉松鼓與呼。2017年春節後,在他的鼓勵和勸說下,我決定試水一下,看能否堅持下來。

科學積累跑量,合理交叉訓練。增強肌肉力量,提高心肺功能,是跑好馬拉松的必備條件。我搞好工作、學習、生活、跑步之間的科學統籌,從5公里開始,逐步到10公里、15公里、半程馬拉松,月跑量最高達到400公里。然而跑量上去了,小腿肌肉卻疼痛不已……

“跑步和核心力量交叉訓練,對提高馬拉松的耐力有效,一味盲目追求跑量是不科學的。”我軍優秀馬拉松選手楊定宏如是說。

此後,我重新調整了訓練思路,在跑步和核心力量交叉訓練的同時,每週至少跑一次21公里以上的有氧長距離和一次強度訓練:2017年參加了5場半程馬拉松比賽,3次跑進了1小時30分鐘以內,比國內大眾精英選手的標準成績快了近10分鐘。

馬拉松是孤獨的戰爭,是自己跟自己的戰爭。“不跑全馬不算跑馬”,跑友們經常這樣說。為了實現夢想,我報名參加2017年蘇州太湖國際馬拉松。

夢 圓

“有一個道理不用講,男兒就該上戰場。”12月的蘇州,寒氣逼人。首馬原本該穿上象徵開門紅的“中國紅”短褲背心參加比賽,然而當天早晨,寒風中飄著小雨,氣溫偏低,寒風蕭瑟,凍得我渾身哆嗦。為了保暖,我穿上了“四不像”的緊身裝備,參賽服外套了件舊襯衫,我戴上手套,還是凍得渾身發抖。早上7點鐘,賽道上已是人頭攢動、躍躍欲試。

寒風肆虐起,人在畫中跑。上午8時許,發令槍一響,我跟隨大部隊一起衝了出去。前5公里始終保持4分20秒的配速奔跑,半程用時1小時34分。太湖邊上朔風怒號,冰冷刺骨的寒風見縫插針,不停地撲在身上。前25公里一路逆風,那灌滿賽道每個角落的刺骨寒風,卻讓人有一股莫名的快感,一些瑣碎的煩惱與憂愁也隨風而逝。

跑到35公里,兩腿痠脹乏力,我的配速降到了4分45秒。因為擔心會抽筋“撞牆”,我小心謹慎邁開每一步……接近36公里時,太陽出來了,風也屏住了呼吸,賽道兩邊樹上的小鳥也開始啼囀起來,彷彿在為選手們加油鼓勁。眼看還有最後幾公里就到達終點了,我把藍天、白雲、觀眾喝彩聲等一切拋之腦後,整個人進入了輕鬆興奮的狀態,調整呼吸,開始提速超越他人,迅速衝向終點,最終以3小時12分鐘的淨成績安全完賽,在8000名全馬選手中排在第90名。

一名40多歲的大眾業餘選手,在跑齡不到一年、體重150多斤、天氣寒冷等諸多不利條件下挑戰自我,首馬創造出了目前的個人最好成績,著實讓我倍感欣慰。天道酬勤,日積月累;不忘初心,快樂奔跑。

續 緣

軍人的體能,決定其在戰爭中的生死存亡。

2015年,中央軍委四總部聯合頒發的《軍事體育訓練改革發展綱要(2015—2020年)》,強調大抓軍事體能訓練是聚焦強軍目標、提高部隊戰鬥力生成的有力抓手。馬拉松運動,對於一名軍人來說,不僅僅是一項業餘愛好,而是強身健體、苦練體能的好方法。

軍人對跑步都不陌生,在軍營裡,五公里跑幾乎是家常便飯。但是五公里跑和馬拉松還是有著不小的區別,馬拉松考驗的更多是長距離的耐力和極限體能。

這種耐力靠什麼來練?少不了方法和技巧,更缺不得恆心毅力。今天五公里,下週六公里,一個月後十公里……有了腳板下的步步堅持,才能有久久為功的收穫。

跑步,是一個從懶惰到勤奮的過程,還能教會你自律。我們在揮灑汗水的同時,收穫的不僅是健碩的身體,還有敢於挑戰極限的勇氣和堅毅。軍人生來為戰勝。生命不息,運動不止。堅持跑馬,就會讓自己始終鬥志昂揚,不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你可能沒有騏驥的力量,可是你一定要擁有駑馬鍥而不捨的精神。戰友們,只要你們堅持,成功一定就在前方不遠處。

上圖:夏效生在2018年北京馬拉松比賽中。文 元攝

马拉松,扬我一身英雄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