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運河故道上的碼頭(揚州江都邵伯鎮)

邵伯鎮西臨大運河和邵伯湖,東通裡下河,周圍港汊縱橫,可謂水鄉澤國。從隋唐至清末,邵伯為漕運必經之地。歷史上運河幾經拓寬,特別是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疏浚邵伯越河後,航行更為暢通,從瓜洲北上的船隻當晚可達邵伯,從北方南下的船隻到了邵伯就停泊過載,這裡成了運河南北運輸的樞紐。

清乾隆年間,邵伯水運尤為發達。北方的大豆、淮鹽,南方的廣貨(百貨)、茶葉、桐油、絲綢均到邵伯中轉過境,南來北往的官船也在這裡停歇,邵伯成了運河線上的大碼頭,為船運服務的錨鏈(在外地有“瓜洲錨、邵伯鏈”之稱)、油麻、鬥斛、笆斗、盆桶遠近馳名,豆行、糧行、茶館、飯店、浴室等百業興旺。

邵伯運河段從六閘子到昭關壩,相距10餘公里,其間比較大的碼頭有土碼頭(以土坡為碼頭,開邵仙河時拆除)、大馬頭(古“馬”、“碼”通用)、邵伯驛官碼頭、鹽碼頭(鹽站專用)等近20個。特別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五十四年(1715)和宣統二年(1910),修建石工河堤上的倉巷口、廟巷口、朱家巷口、大馬頭、竹巷口等一線諸碼頭,至今保存完好,成了當年水運交通的歷史見證。

邵伯運河故道上的碼頭(揚州江都邵伯鎮)

竹巷口碼頭

據史書記載,唐高祖武德二年(616),漕運從揚州至長安,經過邵伯。元朝,大運河溝通了北京和杭州,邵伯成了水上中樞。明清水運,邵伯又是南北貨來往的集散地。大馬頭繁榮景象更是歷代不能相比,明隆慶年間僅瓷器年過境就達40萬件,淮南鹽過境400萬大引(一大引為400斤)。此外,國外的使者,上京趕考的書生,派往南方的京官,也要在這裡的驛站停歇。沿岸20多座碼頭,常停靠船隻二、三百條。

邵伯運河故道上的碼頭(揚州江都邵伯鎮)

朱家巷碼頭

大馬頭以停靠官船為主,有三官艙、五官艙、七官艙之分。船內佈置擺設,如陸上的官府人家一樣,有客房、廳房,非常舒適。船隻的大小,船位的多少,標誌著乘船人的身份。官船進了鎮,從遠而近吹起了長號,有的兩隻,有的四隻,“嗚嗚”之聲響徹運河兩岸,很是威武。乾隆六次南巡都在此過境。道光三年(1823)十二月初五,林則徐由京返江蘇,乘官船晚停邵伯,揚州署守黃在厚、甘泉縣令朱勃、邵伯司巡檢都到大馬頭迎送。當年,南米市盡頭水壩牽引船隻的號子聲,與碼頭上船工裝卸貨物的號子聲遙相呼應,此起彼伏。由於南來北往客商眾多,邵伯街上先後建起了江南、中州等7個會館。

邵伯運河故道上的碼頭(揚州江都邵伯鎮)

大碼頭

邵伯運河諸碼頭是船幫水上運輸的裝卸點。運河兩岸,按船民陸上定居點分佈著大小船幫九處。西岸有大河西、小河西、北板廠、朱家墩、昭關壩,東岸有六閘子、孫雞毛帚、土碼頭、相家墩,這些大小船幫的貨物一般都在諸碼頭停靠。此外還有散人船數十條,沒有固定的碼頭停泊點,到處可以靠,隨時可以僱。更多的是些小划子,在水面穿梭於各碼頭之間,有時也送客到揚州。所有這些,形成了邵伯運河沿岸繁忙的水上運輸網。

邵伯運河故道上的碼頭(揚州江都邵伯鎮)

廟巷口碼頭

船幫有大小之分。大船幫船隻較多,噸位較大,航線較遠,每條船約裝五百擔貨物。從運河碼頭出發,南到杭州,東到泰州,北到淮陰、徐州,西到山東邊境,西北到安徽的臨淮關、蚌埠,沿江而上達蕪湖、大通、安慶等地。大船幫裝卸後即停靠在大河西、小河西、土碼頭一帶。這一帶岸上分別居往著百餘戶船民,居室以草房為多,每處岸邊有船一二百條。這些船都為個體經營,以販運糧食為主,人稱“盤六陳”。他們把北方的大麥、大豆等運向南方,哪個地方價錢高就在哪裡出售,然後再販運南方的桐油、麻絲、廣貨、絲綢、布匹等到北方。小船幫航線較近,船速較快,一般人貨混裝,每條船裝貨200擔左右。船幫一般有船20條至80條不等,船民一般數十戶聚居一地,航線以到揚州最多。

邵伯運河故道上的碼頭(揚州江都邵伯鎮)

運河故道

古運河諸碼頭是幫船的停靠站。幫船每天有班,定期開航,以裝運旅客為主,船上有客飯供應。鹽碼頭有高郵幫、天長幫,廟巷口有鎮江幫,也叫江貨幫,除載人外,還運桐油、麻絲、茶葉等江貨。廟巷口也開過仙女幫,朱家巷口停靠過揚州幫,最盛時每天上午、中午、下午三班。幫船都帶信件,因此也叫郵政船。還有私人辦的民信船,負責將信件送到收信人所在地的民信局。

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後,在晏公廟附近,先後建有大通、大達輪船公司。輪船為木製,配有近20條拖駁,定期開霍橋,接通上海的江輪。輪船客貨混裝,去時多載雞、鵝、鴨之類的家禽,運回布匹、廣貨。抗戰前停航。

邵伯運河故道上的碼頭(揚州江都邵伯鎮)

廟巷口碼頭

邵伯四周很多要道河口都設有擺渡碼頭。民國初年,就有八處比較著名的擺渡口。北頭運河兩岸有北會館擺渡,從大馬頭到河西為大擺渡,從鹽碼頭到小河西為小擺渡,從鐵牛灣到中大王廟為接送關捐及大通、大達輪船公司人員的專用擺渡,從六閘子到陳家溝為義渡,從沙家壩到南隔為南鄉農民上街的擺渡,還有河東、河北農民上街的南、北擺渡。

咸豐五年(1855),黃河北徙,繼而滬寧、京浦鐵路通車,大宗貨物集散地西遷蚌埠、南移鎮江,邵伯航運日衰,只留下這些寂寞的碼頭。如今,在老牌坊上鐫刻的“大馬頭”三個大字,及“甘棠保障”、“金堤永固”二處清代石刻,共同見證著古碼頭的滄桑變遷。古堤上的諸碼頭,已被江蘇省列入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張允生 張劍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