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周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從1998到2018,浙江大學的科研工作始終朝著"頂天立地"的大方向前進——

既仰望星空,懷抱逐鹿國際的'頂天'氣魄;

又腳踏實地,秉持服務國家的"立地"追求。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200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大調研時指出,"浙大要充分發揮智力密集和智力源頭作用,始終緊扣時代發展脈搏,緊跟科學發展步伐,以服務求發展、用貢獻求輝煌。"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聚焦基礎研究和世界前沿,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了一批標誌性科研成果;二十年來,浙江大學對接國家需求和重大項目,優化多重鏈接的服務網絡,發揮優質創新資源輻射功能,貢獻了浙大方案和浙大智慧。

聚焦前沿 培育國際領先成果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始終強調基礎研究和原始引領,不斷加快建設高水平研究基地,持續壯大基礎研究和前沿創新人才隊伍,全力優化一流研究環境和機制,力爭在更多基礎前沿領域引領世界科學方向,在更多戰略性領域實現率先突破。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北京時間2018年2月15日,《自然》雜誌以同期兩篇研究長文(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在線發表浙江大學醫學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教授課題組有關抑鬱症的神經編碼模式、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和膠質細胞調節神經元放電方式導致抑鬱的分子機制等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文章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自然》雜誌評審人對這本次研究帶來的重大突破給予了很高評價:"關於外側韁核NMDA受體參與介導簇狀放電和氯胺酮的抗抑鬱作用的發現非常重要、創新,並且具有廣泛的意義。"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而就在一週之後,《細胞》雜誌發表了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課題組自主開發了一套低成本、高效率、完全國產化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臺,對來自小白鼠近50種器官組織的40餘萬個細胞進行了系統性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繪製了世界上第一張哺乳動物細胞圖譜。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重大原創性基礎研究層出不窮,在國際學術前沿不斷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在重要科技領域形成一批醒目的創新成果。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李蘭娟院士

"中國在國際新發傳染病防治領域從'跟跑者'成為了'領跑者'。今後我們將繼續控制傳染病,建設健康中國,為保障國家安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和全球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貢獻。"浙江大學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李蘭娟院士說。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李蘭娟院士與項目組成員在討論。圖中左三為李蘭娟院士-盧紹慶攝

由李蘭娟院士領銜,聯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1家單位組成的項目組,取得了六項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創建了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技術",成功控制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避免了類似SARS的悲劇重演,有效阻擊了MERS、寨卡等傳染病的輸入傳播,成功援助非洲控制埃博拉疫情。"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為代表的新發傳染病防治體系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項目獲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這是該獎項設立以來,我國醫藥衛生行業和高等教育領域的"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此外,"盾構裝備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高端控制裝備及系統的設計開發平臺研究與應用""重症肝病診治的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終末期肝病綜合診治"和"能源清潔利用"兩個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國家"三大獎"獲得數表現不俗,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榮獲國家"三大獎"166項。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一塊100立方厘米的"全碳氣凝膠"可以放在一朵花上

開展高水平研究,凝聚高質量科研成果。在中國科技(學)十大進展名單上,也常常可以看到浙江大學的身影: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高超教授課題組研製出研製成功世界上"最輕材料";浙江大學化學系彭笑剛教授課題組與光電學院金一政教授課題組合作,用溶液法制備高性能量子點發光二極管……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四校合併以來,浙江大學的年度授權發明專利數從15件增長到2016件,SCI論文從346篇増長到6327篇,到校科研經費從1.67億増長到40.17億,國家級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從10個增加到25個。二十年來,浙江大學的一系列主要創新指標穩定居於全國高校前列,其快速增強的科研實力和創新活力不斷凸顯。

主動謀劃 構建創新生態系統

如何持續推進科研發展,激發創新活力?二十年來,浙江大學持續打通各類創新要素和平臺,優化學科、人才、科研的互動融合機制,初步構建了一流的創新生態系統,推進科研內涵發展,增強核心創新能力。

按照分類統籌、一流牽引、主幹強身、交叉驅動、生態優化的方針,浙江大學著力構建一流引領、綜合交叉的學科生態體系,加快推動學科高原會聚造峰和整體水平跨越提升。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C9高校B類學科數

去年9月,浙江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A類高校,18個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認定學科,居全國高校第三。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A類學科數居全國高校第一,學科優秀率居全國高校第二,A+學科數居全國高校第三。根據ESI今年7月公佈的數據,浙江大學1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均居全國第二;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均居全國第一。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二十年來,在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凝練學科方向的同時,浙江大學重視發揮學科門類齊全的優勢,著力推進學科交叉和跨學科研究。2014年起,浙江大學啟動實施"學科與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計劃",突出人才戰略地位,發揮院系主體作用,增強學科內生動力,促進前沿與交叉學科發展。2015年以來又先後實施"高峰學科建設支持計劃"和"一流骨幹基礎學科建設支持計劃",前者通過重中之重的支持,力爭一批優勢學科率先邁入世界一流行列;後者給予骨幹基礎學科長期穩定的支持,力爭實現基礎學科的全面振興。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首批"大數據+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團隊簽約授牌

為促進科技源頭創新,鼓勵、引導、組織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浙江大學在2006年起設立學科交叉預研基金,為具有明確研究目標、能產生較大的交叉性成果、與國家各類重大科技計劃有良好銜接、可望取得國家重大項目的預研項目提供資助。例如,2016年12月,學校通過整體佈局、重點引導、跟蹤實施的方式,支持建設六個"大數據+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團隊,並於2017年4月啟動了新一輪七個"大數據+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團隊的培育工作。2016年,浙江大學全面佈局實施"16+X"科技聯盟建設工作,積極探索麵向"十三五"的重大項目組織機制,努力形成創新鏈與產業鏈互融的系統解決方案,為解決重大科技難題、共性關鍵技術發揮引領示範作用。今年,學校又啟動實施面向2030的學科會聚研究計劃(創新2030計劃),通過體系化、有組織的計劃實施,促進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融通發展、戰略新興學科迸發成長,努力實現重大原始創新、顛覆性技術突破和引領未來產業發展。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緊密結合國家科技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強化頂層設計,加大加快人才匯聚的步伐,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人才發展制度環境進一步優化。

在浙大,人事制度改革貫穿始終,考核激勵機制不斷完善,崗位分類管理和聘任工作得到開展,師生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受到支持,學術大師匯聚計劃、高層次人才培育支持專項計劃、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計劃、創新師資百人計劃等相繼推出。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畢飛宇受聘求是講座教授

許鈞,著名翻譯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也是浙江大學啟動實施學術大師匯聚工程以來引進的首位學術大師。在許鈞受聘為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整整一年後的2017年9月,通過他的牽線搭橋,著名作家畢飛宇也受聘成為浙江大學求是講座教授。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惠特菲爾德·迪菲教授

今年7月,公鑰加密技術之父、2015年圖靈獎得主惠特菲爾德·迪菲教授也作為海外學術大師全職加盟浙江大學,出任網絡空間安全研究中心榮譽主任。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經過二十年的引育,學校高層次人才數由不足百人發展到近千人,在校中國科學院院士從7人増長到21人(含雙聘)、中國工程院院士從6人增長到包含外籍院士在內的22人(含雙聘),目前有文科資深教授10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含青年項目)268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入選者(含青年學者)12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31人。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2009年,浙江大學成立了首個"學術特區"——生命科學研究院,採用與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集中多學科力量促進原創性成果的產生。成立不到一年,黃俊教授研究團隊在DNA 損傷修復領域就有重大發現,其研究論文在Science雜誌上公開發表。由於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和前瞻性,Science雜誌特別以Science Express的形式使之在正式刊登之前與讀者見面。

二十年來,學校轉變科研發展方式,以凝練重大項目和團隊為支點,組建了若干交叉前沿實體性研究平臺。2006年10月,學校成立了校設直屬科研機構"求是高等研究院",實行單獨的管理,享受人才引進、聘用及考核上的特殊政策。2015年開始運行的人文高等研究院,現已逐漸成為國內外人文社科優秀學者深入瞭解浙江大學的窗口。學校還先後成立了航空航天學院、海洋學院、可持續能源硏究院等一批重大跨學科科研平合。同時,以啟動實施"985工程"三期為契機,凝練學科方向和重點領域,形成了六大科技創新平臺和一批特色項目及設備集成平合。

發揮優勢 打造思想文化高地

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二十年來,浙江大學全力打造開源創新的思想文化高地,實施"強所、精品、名師"的文科發展戰略,堅持"古今會通、東西互動、中外相知、文理交融"理念,凝練重點學科領城和研究方向,進一步繁榮振興哲學社會科學,明確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中國特色、浙大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打造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哲學社會科學。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在剛剛結束的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的"中國曆代繪畫大系"之《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五部斷代集成驚豔亮相,吸引了許多讀者駐足。多年來,這套叢書一直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和持續關注。他主政浙江期間親自批准、支持"大系"的編纂工作,到中央後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擬編纂出版62卷185冊左右,如果以樓房層高三米計,平置疊放有將近四層樓。目前,《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共收入12330餘件(套)藏品,並憑藉極高的鑑賞、史料和研究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英國等地多所國家級博物館、高校、美術館等機構和個人收藏。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除了"中國曆代繪畫大系",還有《中華禮藏》《龍泉司法檔案選編》《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甲骨文校釋總集》《中國曆代登科總錄》《希臘哲學史》《水經注研究》《世紀之理想-中國近代義務教育研究》《漢語俗字研究》《在參與中成長的中國公民社會:基於浙江溫州商會的研究》《從行政推動到內源發展:中國農業農村的再出發》等一批傳播傳統文化、體現時代風貌、彰顯浙大特色的重要標誌性文化成果陸續產出,受到海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強調塑造中國大學精神氣質,承擔中華崛起偉大使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十年來,牢牢把握文科發展的歷史機遇,積極營造優勢特色,建立起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文化遺產研究院等交叉平臺,湧現出一批精品成果。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你能想象,遠在西北沙漠的"東方藝術明珠"——敦煌莫高窟,會"原版"出現在江南水鄉嗎?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內的浙江省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技術研究試驗基地,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就被利用數字技術"原樣複製",呈現在了人們面前。這個歷時4年修建完成的複製窟由浙江大學文物數字化團隊和敦煌合作,採用1:1比例尺寸,石窟形制按三維數據精確重建。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自覺服務國家文化強國戰略,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利用學科齊全的綜合性優勢,在數字考古、物探考古、文物保護材料的研究與應用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全國第一個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科技區域創新聯盟(浙江省)秘書處、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石窟寺文物數字化保護"都落戶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同舫院長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浙江大學積極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統籌全校力量加強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建設,豐富和充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寶庫。2013年,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與建設工程"啟動,資助高水平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7年3月,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入選全國第二批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單位。

深度參與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二十年來,浙江大學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承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能源等領域的部署,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科學工作充分體現了國家意志和戰略意圖。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今年2月,中國空軍宣佈了一個令國人振奮的消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向全面形成作戰能力邁出重要一步。而這項重大成果的背後,是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柯映林教授領銜的飛機裝配創新團隊15年的"加速跑"。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皮星二號

2010年我校成功搭載發射中國首顆公斤級衛星"皮星一號",開創中國以商業器件研製微小衛星的先河,並在5年之後成功發射中國首顆應用型皮納衛星"皮星二號";2014年雙分辨率相機搭載我國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試驗星,成功獲得地月合影;光纖陀螺及高精度慣性技術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合作)、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合作),在國家重大試驗中捷報頻傳;去年,"微波毫米波射頻芯片"入選全國軍民融合十大成果……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部署,大力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的基礎性、前瞻性、探索性、顛覆性研究,增強承擔國家科技軍民融合重大專項和重大科技項目的能力,探索並建立軍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

世界強國,必然是海洋強國。浙江大學積極助推國家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加快推進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經濟轉型升級亟需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的產業化和國產化。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大熱液採樣器助力"蛟龍號"

2015年1月,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南印度洋下潛,首次採集到海底高溫熱液區流體,協助其圓滿完成使命的關鍵性設備——熱液採樣器等機電儀器就出自機械工程學院楊燦軍教授研究團隊。去年3月,中國"探索一號"科考船順利回港,取得多項世界級重大突破,團隊研製的國際首例萬米深淵保壓氣密取樣器上獲得2800毫升保壓氣密水樣,實現了世界在萬米深度獲取保壓氣密水樣零的突破……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地下隧道穿江越洋、鑽山入嶺,地下交通四通八達,這些"超級工程"的"開路巨人"就是擁有圓柱狀外形的盾構機。過去十多年來,機械工程學院楊華勇院士團隊給國產盾構鑄心、為產學結合添翼,攻克了盾構自主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發出土壓、泥水和複合三大類盾構系列產品,形成了自主設計製造能力,實現了產業化。"通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們實現了在這一領域的'跟跑'到'並跑',還要爭取引領發展。" 楊華勇說。

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離不開自動控制技術。可以說,控制系統就是工業裝備的'大腦'。從2003年開始,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優賢院士團隊瞄準高端控制裝備及系統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適應性和大規模化等四大難題,牽頭完成了面向重大工程配套的高端控制裝備及系統的設計開發平臺的研發,給中國的裝備工業配上了中國自己製造的"神經中樞系統"。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李蘭娟在工作中

為破解重症肝病高病死率這一國際醫學難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鄭樹森兩位院士帶領團隊,歷經數十年不懈努力,在重症肝病診治領域取得了系列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成功救治了數以萬計的重症肝病患者。創建獨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李氏人工肝系統,顯著降低肝衰竭患者病死率。首創李氏人工肝聯合肝移植治療重症肝病的新方法,重症肝病肝移植受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80%以上。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燃煤是造成區域嚴重灰霾的重要原因,但是由於我國天然氣資源相對短缺,難以複製英美等國"煤改氣"解決灰霾的成功經驗。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浙江大學高翔教授團隊圍繞"燃煤機組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課題,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燃煤機組多種汙染物超低排放關鍵技術與成套裝備的重大突破,為實現我國煤炭清潔化利用、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了浙大力量。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陳雲敏院士(左二)與張澤院士(右二)

今年1月,浙江大學牽頭建設的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這個總投入超20億元人民幣的裝置將落戶未來科技城,建成後將成為全世界容量最大、應用範圍最廣的綜合超重力多學科實驗平臺。該裝置是我國"十三五"期間優先佈局建設的10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之一,也是浙江省建設的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

依託大團隊、大平臺,承接大項目,產出大成果。二十年來,浙江大學積極發揮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大創新基地的優勢,集聚高端人才,整合多方資源,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通過"基地-項目-人才"一體化的科研組織模式,在能源環保、先進製造、材料化工、電子信息、現代農業和生命健康等領域,掌握和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與產業競爭能力、推動社會發展與民生和諧源源不斷地貢獻力量。

反哺社會 輻射優質研究成果

二十年來,在紮根中國大地辦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浙江大學始終將服務社會、為人類發展做貢獻作為自身使命,按照"高水平、強輻射"的總體要求,構建了"立足浙江、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工作佈局,逐步探索形成工業技術研究應用、農業技術推廣、公共政策諮詢、繼續教育、醫療衛生服務、國際引智引才等六大社會服務體系,形成了高校服務地方發展的"浙大模式"。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江蘇省委書記李強等領導考察參觀浙江大學獨立展區

"我們的學科成果轉化工作並非是偶發的、零散的,而是依託於浙大與當地政府共建的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2015年,我國首傢俱有自主知識產權、規模最大的中藥數字化精製提取生產線在江蘇一家大型藥企順利投產。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持續深化政產學研合作,構建融源頭創新、技術研發、成果推廣、孵化產業化等為一體的創新鏈條,加快一流成果轉化。形成以先進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海洋研究院和轉化醫學研究院五大研究院為支撐的研究架構;實施大企業合作工程,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與全國龍頭企業、浙江省骨幹企業、世界500強企業的合作,促進源頭創新、成果轉化、市場開發的齊頭並進;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推進國家化技術轉移。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2017年,浙江大學整合各平臺資源,工業技術轉化研究院與國家大學科技園完成合署,構建融源頭創新、技術研發、成果推廣、孵化產業化等為一體的創新鏈條。目前已在全國佈局9個工研院地方平臺、5個科技園區和98家技術轉移分中心。與浙江省科技廳發起設立的知識產權交易中心,截至目前已完成700餘項交易,合同額達3.5億元。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去年夏天,麗水雲和梯田景區試驗地上冒出了一隻彩色的孫大聖。這幅以五色水稻為原料的巨型作品由農學院客座教授張彬團隊完成,該創意農業項目幫助麗水開發了拋荒梯田300多畝,為村民帶來200多萬元收入,帶動了20多戶農民家庭脫貧。浙江大學的科技特派員們還走出浙江,奔赴全國各地,開展科技助農。比如在雲南景東,浙大教授們勇挑首席產業專家的重擔,幫助當地發展食藥用菌、茶產業、烏骨雞等特色品牌產業,增強"造血"能力。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構建層次分明、業務精良、結構合理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強化示範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地方主導或特色農業的發展;創新完善"1+1+N"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積極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2016年6月,黔東南州的臺江縣人民醫院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定點聯繫醫院;2017年,浙江大學與義烏市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醫療聯合體。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極探索建立高水平醫療聯合體,以學校醫學院附屬醫院為龍頭,協同帶動市、縣、鄉、村衛生機構,積極輻射優質醫療資源,幫扶基層醫院提升診療水平。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浙江大學在服務中求發展,人才和智力資源不斷輸往祖國西部,浙大人在開展援疆援藏、對雲南景東定點扶貧、對貴州臺江全面精準扶貧,對口支持貴州大學、塔里木大學支援等方面做出了應有貢獻。

浙江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浙江大學土地與國家發展研究院、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硏究院暨浙江省公共政策硏究院、浙江大學民政研究中心、浙江大學立法研究院暨浙江省立法研究院……在浙大,一批特色鮮明的政策研究機構不斷湧現。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深度參與國家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創新智庫建設機制,整合優質資源,努力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在若干領域形成有重要影響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立足更廣闊的天地彰顯學術責任。根據"1+X+Y"的智庫建設體系規劃,在區域協調發展和"一帶一路"戰略研究、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發展、民營經濟政策等方面重點佈局智庫建設。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在浙江省著力打造科技創新大平臺——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中,浙江大學扮演著重要的"發動機"角色,通過集聚海內外創新創業資源,持續推進毗鄰校區的紫金眾創小鎮建設,打造具有浙大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業生態社區。如果把城西科創大走廊比作一條華美的項鍊,那麼之江實驗室無疑是其上一顆耀眼的珍珠。浙江大學作為之江實驗室主要依託的"兩核"研究力量之一,正在不斷髮揮學校科研生態的匯聚功能,傑出人才的主體作用和高峰學科的牽引屬性。此外,浙江大學青山湖能源研發基地、浙江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等都是浙江大學參與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的重大項目。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紫金眾創小鎮

二十年來,浙江大學優化多重鏈接的服務網絡佈局,推進"兩邊兩路、一個核心"社會服務戰略佈局,以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和紫金眾創小鎮為抓手,推動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建設,同時謀劃實施資源大省和沿海經濟大省這"兩邊",以及"一帶一路"戰略沿線和"西遷之路"沿線區域這"兩路"的重點合作項目,形成以浙江為中心,扇形輻射全國的社會服務網絡。

潮起正是揚帆時。浙江大學四校合併以來的科研實踐有力證明了:科研的"根"扎得深,"葉"才能更茂;"地"踩得越實,"天"才會更高。

浙江大學並校發展二十週年系列綜述:用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