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盧梭爲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有家知名雜誌的宣傳語為“一則故事,改變一生”,此言聽起來,很詩意,但是否實際呢?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有人在網上就如此提問:一則故事,改變一生?提問者最終採納的網友答案為:一般情況一件事可能會令當事人改變一生的命運或改變一生的為人處世,但一個故事能改變一生的幾乎沒有,如沒有刻骨銘心的遭遇怎會改變其做人的本性。此回答,我也覺得很不錯。不過,我還想補充的是,即便是經歷刻骨銘心的事,也未必能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因為好了傷疤忘了疼,乃人之常情。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誰沒有看過聽過充滿正能量的東西,誰沒有激情澎湃過?誰沒有渾身充滿了向上的力量過?一首歌曲,一個故事,一本書,一場電影,一堂講座,都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可是這樣的效果,又能持續多久呢,又有多少被落實到受者的人生行動上,有多少能影響受者的人生之軌跡。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比如說充滿英雄主義的電影,就是我這樣的中年人,看了都能熱血沸騰,似乎立刻能找回沉寂已久的激情,可是當我走出電影院,回到現實的人世時,我的激情就會消失一大半,等第二天一覺醒來,電影早就拋在腦後了。

一則故事,改變一生,簡直就是太瞧不起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了。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是相對固定的,倘若如牆頭草隨風倒,那人也將活得很累很累。今天,看張三如此接人待物,覺得極好,我應該學;第二天,看到李四當作家很自由,決心也要當作家;第三天,見王五在法庭上單口戰群雄,太帥了,覺得還是當律師好……這樣變來變去,何日是個頭。故事對於這種人,倒是可以輕而易舉地產生影響,但是要知道,影響來得容易,去得也會容易。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請問能改變別人一生的故事的主人公是否因此故事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請問講故事的人是否因故事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當然,前者有時是莫須有,有的名人的勵志人生故事,其實是後人編造的。後者是值得探究的,倘若講故事或編故事的人自己都沒因故事而改變,怎麼指望故事會改變讀者的人生呢?作者的人生是否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呢?是否他們也在生存的邊緣上苦苦掙扎著,言不由衷地寫著自己都不相信的話。

倘若一則故事能有如此之神力,我倒是有個想法,將這樣的雜誌拿給犯人看,請能講這樣的故事的人到監獄給服刑人員上上課,以便讓他們早點幡然醒悟,早點出獄重新做人,這將是多麼美妙的事呀!當否?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臺灣作家蔣勳說:“如果人用一兩個字就能說出生命的答案,是會害人的,生命太豐富、太複雜了,以至於到最後連是憂愁還是喜悅都不一定能分清楚。”而比起人的生命,人世更加複雜,豈是一個故事就能乾坤大挪移的。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一則故事,能改變人生,就跟趙本山在小品中的一句臺詞一樣搞笑——“我這輩子就靠這個笑話活著了”,一個笑話,再怎麼招笑,你笑過一百次,一萬次,你還能再笑得出來嗎?

假如該雜誌有如此之神力,其實,都不必費勁巴力地辦雜誌了,更不用到學校去營銷。直接辦個兒童教育諮詢室就會賺得盆豐缽滿。現在有多少不愛學習的孩子,讓家長愁腸百結,他們如果能通過講一個故事就讓孩子的人生軌跡得以轉變,那怎能不會顧客盈門呢?數錢的手都會累得麻木的。

盧梭和錢鍾書都不大主張兒童讀寓言故事。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盧梭在《愛彌兒》裡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盧梭認為《伊索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複雜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

錢鍾書也認為寓言要不得,但是他的理由是,“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愈簡單了,愈幼稚了,以為人事裡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象在禽獸中間一樣的公平清楚,長大了就處處碰壁上當。”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我更傾向於錢鍾書的觀念。很多雞湯故事也是如此。簡直就是在閉著眼睛在抒情,對人世之複雜,對成功的成因的複雜多變性,一概視而不見,總是簡單幼稚地推導出一個個溫馨圓滿的結局。

錢鍾書、盧梭為何都不贊成兒童讀《伊索寓言》

讀這樣的故事,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