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一)

河南大學

1948年,河大校長姚從吾揹著一袋炒麵,化裝為一老農,和三五河大學生,趁夜出開封城,步行向東,混入難民之中,經歸德(現商丘)、徐州,然後一路南下。

不知道“炒麵”為何物的人,都是幸福的人。

此時,開封已經成一座“孤城”,被解放軍包圍。

李敖說,老師姚從吾哪需要化裝成一“老農”,他就是“一副中原老農相”。

大師的嘴好“損”,姚從吾可是北大畢業,留學過德國,好不好。

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一)

姚從吾

姚從吾(1894—1970),原名士鰲,字佔卿,號從吾,中年以後以號行於世。河南襄城縣人。1917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文科史學門。1920年夏畢業後,又考上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遼宋金元史權威學者。曾任國立河南大學校長。

李大師是一介狂人,曾放言:在中國文壇,往前數五百年,往後數五百年,找不一個超越他的人。要想找到對手,他只有照鏡子了。

李大師曾寫長文,回憶他的老師姚從吾,文中不改他一向“狂傲”的一面。

一般人寫文章,回憶自己的老師,都是說自己的老師多優秀,多偉大,對自己多看的起。潛臺詞就是,自己的老師很偉大,並且老師曾說過他也很優秀的話。既捧了自己的老師,主要也捧了自己:自己老師是一個偉大的人,自己繼承了老師的“衣缽”,也是一個偉大的人咯。

但李大師不一樣,全文中,處處流露出自己多偉大,順便放出一些光芒照耀一下自己的老師:在自己的筆下,老師曾能蓋過自己的光芒?

但李大師嘴上可以“不輸”,心中卻深藏“自卑”。

李大師是臺大畢業。在海外,很多人都把臺大看作是北大精神的“真正”繼承者。但臺大的名字決定了她不是北大。大師也明白這個道理,他需要為自己“尋祖”。於是在文中,就看到了這樣的師承一線:胡適——姚從吾——李敖。大師以此來明證自己的北大血脈,和北大精神的純正“血統”。

李大師的父親北大畢業。

2010年,大師的太子李戡也考上了臺大。按照大陸對僑胞的優惠政策,李戡也可以上名牌大學——北大。

最終,大師的太子選擇了北大,放棄了臺大,以此來滿足大師多年未了的心願。

在求學的途中,你的父母有沒有逼你啊?他們這是和大師一樣的心態啊!

1948年,當河大校長姚從吾離開開封后,同年,河大在蘇州覆校。在遷臺還是迴歸的爭論中,河大最終選擇了回遷開封,但部分師生選擇了去臺灣。

抗戰時期,北大、清華和南開南遷,在昆明以西南聯大的名字覆校,是一段光榮史。但在內戰時期,河大的選擇,決定她今後不幸的命運——衰敗。

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一)

河南大學校門

現河南大學開封明倫校區校門上的“河南大學”四字,是北宋書法四大家——米芾的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