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二)

河南大學

河南大學老校區明倫校區,是河南貢院的舊址。河南貢院和北京順天貢院、南京江南貢院、廣州兩廣貢院,並稱全國四大貢院。

1903年、1904年,大清的最後兩次全國會試在河南貢院舉行。1905年,中國的科舉考試取消。

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二)

河南貢院號舍

1917~1919年,河南貢院號舍(位於現河大明倫校區內)。當時共有號舍10009間。(美)甘博 攝影。

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二)

河南貢院執事樓

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二)

貢院碑

道光21年黃河決口,水圍開封,為了堵口拆了貢院,院內很多石碑也被抬去擋黃水了。上世紀50年代,修整操場發現了兩通石碑,經歷史學家鑑定,一是清朝雍正年改建貢院碑,一是清代道光年重建貢院碑。

1912年9月下旬,河南省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河南貢院的舊址上開學,校長為林伯襄。

河南省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起點高,經費充足,聘請了不少優秀的師資力量,辦學不錯。

河南大學,當時和清華大學、中國公學(上海交大的前身),並稱中國三大留學歐美預備學校。

那時,河南雖有幾所學校,但都是專科學校,河南省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也只是預科學校。當時政府要求每省辦理一所大學,河南決定籌備河南大學。

1920年代,河南已有河南法政專門學校、河南農業專門學校、河南第一師範學校、福中礦務專門學校等高等學校,但都不是大學。河南的有識之士紛紛要求創辦大學,“河南省立大學”提上議程。

福中礦務專門學校即原焦作路礦學堂,曾有一段時間從焦作遷到開封辦學,後仍遷回焦作。

馮玉祥任河南督軍期間,把前河南督軍趙倜的財產充公,其中部分資金作為河南大學的籌辦基金。

原計劃合併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法政專門學校、河南農業專門學校,以其為基礎籌建河南大學。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雖然辦學成績較好,但為中等學校,充其量算大學預科,而法專、農專是大專學校,後者反對合並。最後只得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原有師資、設備,擴建為大學文科、理科。

但河南大學的校名無法通過,因為馮玉祥收繳趙倜財產時,曾電請作為“中州大學基金”,記錄有案。這時趙倜一方不同意,河南大學如果用這筆錢,只有定名中州大學,才被法律許可。因此,河南大學最終被定名為中州大學。

中州大學的籌建得到各界的支持,山西督軍閻錫山、江蘇督軍齊燮元、江西代理督軍蔡鍔等也向中州大學捐贈圖書2445冊。1923年3月3日,中州大學正式開學。

1927年,籌設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又名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建校方案是以原中州大學為基礎,併入河南法政專門學校、河南農業專門學校。由於戰亂,此時的法專、農專師生四散,教學停止,不再像以前那樣反對並校,三校合併於是順利。由於時局動亂,籌建中的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最後改為河南省立中山大學。1930年,河南中山大學啟用原始校名河南大學。

當時,國立清華大學年經費一百萬,辦文、法、理、工四院。省立河南大學年經費四十萬,辦文、法、理、農、醫五院。但清華大學的工科比河南大學的農、醫科耗錢。教育部每年也補助河南大學六萬元。河南大學還擁有軍閥趙倜的地產7356畝,趙倜在開封、汝南、南京、靈寶、信陽、天津等地的房產900間左右,以及繁塔寺、呂祖閣、火神廟的廟產909畝,每年租金不菲。河大教師工資很高,月薪幾十到幾百銀元,超過了內地其他高校,跟發達地區差不多。

而當時一般公務員的月薪只有幾元錢。

1918年,毛澤東到北京,他的導師,也是他未來的岳父楊昌濟,介紹他到北大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月薪也只有8塊大洋。他在苦悶中,做了幾個月。在1919年“五四”前夕,離開了北大,乘坐津浦路火車南下去上海,途中參觀了泰山、曲阜等地。

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興建的河南大學校園建築後來成為經典。這些建築有大禮堂、六號樓、七號樓、南大門、西一二齋樓、東一至六齋樓。這些建築中西合璧、科學美觀,堪比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建築。以大禮堂為例,規模宏大,直追中央大學禮堂和清華大學禮堂,卻風格獨特。工程歷時三年,從外國進口屋架,可容納三千人,而當時學校僅有幾百師生。

那時,校園東邊是古城牆,西邊是河,北邊是鐵塔,南邊是大湖,非常美麗。

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二)

七號樓

高等教育,現代河南人們心中之痛(二)

大禮堂

大家有機會去開封旅遊的話,不妨抽出點時間,到河南大學老校區明倫校區看看,比很多城市的仿古建築更有歷史的韻味和滄桑,可以當做一次小小的文化之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