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爲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為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俄羅斯一架伊爾-20軍機在敘利亞,被友軍誤擊,引發了俄羅斯對於以色列的雷霆之怒。

同時,也讓俄羅斯原本就被人詬病的電子戰能力,更有了被人被嘲笑的藉口。如果,在聯繫2008年俄羅斯軍隊在格魯吉亞戰爭中,由於輕敵在戰爭爆發的最初幾小時裡未合理使用電子戰分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俄軍數架蘇-25殲擊轟炸機和圖-22M遠程轟炸機被格軍擊落。不過,人們似乎忘記,在格魯吉亞戰爭之後,俄羅斯就開始在電子戰方面洗心革面,在2009年就組建了第15獨立電子戰旅。

當然,批評者在選擇性的忽視瞭如今俄羅斯在電子戰方面巨大進步的同時,同樣也對俄羅斯在兩次車臣戰爭期間表現出的高超的電子戰水平視而不見。

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為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其實俄羅斯的電子戰最早可以追溯到日俄戰爭時期,那是1904年4月15日。當時,日本艦隊炮擊旅順港內停泊場和旅順市時,俄國“勝利”號裝甲艦和岸上的無線電臺嚴重干擾了敵人校射艦發送電報。P·烏赫託姆斯基海軍中將在其呈交E·阿列克謝耶夫海軍上將的報告證實了無線電干擾的效果,報告稱:“敵人發射了60多發大口徑炮彈,無一命中艦船。”不過此時,所謂的電子戰也只是偶爾才能使用,而電子戰的目標只是指揮陸軍和海軍部隊的無線電通信設備。電子戰真正形成系統性發展,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電子戰部隊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二戰爆發之前,蘇聯就已經了“風暴”超短波、“風暴-2”中波和“霹靂”短波無線電干擾站,用於壓制無線電通信線路。而這些無線電干擾戰首次投入實戰是在1941年9月12日,蘇軍對葉利尼亞進行反擊之時。而到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時,蘇軍的電子戰能力愈發高超。比如1943年初,蘇軍就屏蔽了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被圍的德軍集團與其最高司令部之間的無線電通信。

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為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二戰結束後,蘇聯的電子戰水平進入了快車道發展階段。蘇聯國防工業企業中,有一大批企業成為研究電子戰裝備的主力。比如,貝爾格院士中央無線電技術科學研究所、新西伯利亞自動儀表科學研究所、薩馬拉“屏幕”研究所等。不過,這些企業更多是研製更為完善的被動干擾設備。而主動干擾設備則是由總設計師Г?В?阿布拉莫夫等人領導的團隊進行研製,並先後研製了多波段的主動干擾設備。另外,由由設計師Л?В?沃爾科夫等人領導的小組專門研製了單機防護用的“玫瑰”、“木犀草”和“丁香”自動主動干擾站。

到了1956年,蘇聯就組建了第一個通信、雷達和無線電導航干擾營。同時,為了在電子戰領域進行研究和培養高素質的幹部,蘇聯建成了有分支的科研中心和院校網。1960年成立了電子戰領域的主導研究所——第21科學研究所。在科研院所、靶場和各軍種武器裝備作戰使用中心成立了專門的處室和試驗室。到1970年代,蘇聯電子戰已經從早期雷達干擾等偶發性支援行動發展演變為成立建制電子戰部隊來壓制敵人的電子系統,具備了更高層次的作戰支持能力。

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為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在此期間,蘇聯的電子戰設備也經歷了多次實戰考驗。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阿以衝突中,蘇聯在埃及曾經部署了電子戰部隊和分隊。而在1973年的“十月戰爭”中,在一次敘利亞組織的120架敘利亞蘇制飛機對戈蘭高地的以色列軍隊進行了密集突擊中,僅僅只被防空炮火擊落1架飛機。就是因為這些蘇制戰機攜帶的電子戰設備對以色列的對空雷達、“霍克”防空導彈系統控制站、殲擊機引導雷達、其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導航設備實施干擾和壓制的結果。

嚐到了甜頭的蘇聯,擴大了電子戰的培養和研究機構,在1980年成立了沃羅涅日高等無線電電子軍事工程學校(後為沃羅涅日無線電電子軍事學院),專門培養電子戰領域的熟練專業人員。還在基輔、哈爾科夫、明斯克、里加成立了培養電子戰專業人員的一系列軍事院校。而此時,蘇聯無論是在電子戰設備還是在電子戰人員都達到了一個巔峰階段。尤其在阿富汗戰爭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比如,蘇聯空軍採取了為飛機裝備26和50毫米紅外彈自動拋射裝置的補充措施,併為直升機裝備了ППИ-26紅外誘餌和СОЭП-В1А光電干擾站,從而成功地將蘇軍第40集團軍航空兵的損失降至原來的八分之一至七分之一。

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為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不過,隨著蘇聯的解體,剛剛獨立的俄羅斯採用了休克療法,結果經濟陷入寒冬。俄羅斯的電子戰實力和科研力量都遭到了極大的摧殘,以俄羅斯空天軍為例全部獨立電子戰航空團、遠程航空兵和前線航空兵航空團中的全部建制電子戰大隊被解散。獨立電子戰直升機大隊、前線航空兵的地面電子戰部隊和分隊裁減了50%以上。而且,電子戰技術裝備部門的訂貨丫遭到了取消。

值得慶幸的是,在俄羅斯的電子戰實力遭到極大削弱的同時,俄羅斯在電子戰方面的研製和理論探討的並未停下腳步。在借鑑了美國在海灣戰爭的經驗之後,在總設計師、蘇聯國家獎金和部長會議獎金獲得者、俄羅斯功勳發明家、工程學博士、教授Ю?М?佩魯諾夫的領導下,俄羅斯專家們堅持不懈地進行了空軍和其他軍種極為需要的電子戰裝備的研發工作。而且,總設計師、蘇聯國家獎金和部長會議獎金獲得者、俄羅斯功勳發明家、工程學博士、教授Ю?М?佩魯諾夫的領導的專家團隊,堅持不懈地為俄羅斯各軍種研製極為需要的電子戰裝備的研發工作。比如,為對飛機提供單機和單機相互防護的“天竺葵”干擾站,就是在這一時期研製成功的。

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為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或許,正是靠著蘇聯時代的“遺產”,在兩次車臣戰爭中俄羅斯的電子戰部隊發了極為突出的作用。比如,在第一次車臣戰爭期間,俄軍總參謀部情報局(格魯烏)的第六局的專家們,就在莫茲多克市,建立了一個無線電電子監聽與截獲中心。而且,還有很多隸屬於“格魯烏”六局的別動隊,肩負著神秘使命活躍在車臣境內。當然,作為著名的就是“格魯烏”情報人員捕捉到了車臣叛軍頭目杜達耶夫的電話信號後,俄羅斯空軍利用兩枚自動定位的空對地導彈,成功實施了“斬首戰術”。

雖然,俄羅斯的電子戰部隊雖未能改變整個戰爭的進程,但是他們卻成功的迫使了車臣叛軍無法擁有完整的、需要聯邦空軍認真對待的無線電電子對抗和無線電間諜目標。逼迫這些叛軍的匪首們剩的只能使用衛星電話和無線電發報機來進行通訊聯絡。這也為成功的從“斬首”杜達耶夫,創造了先決條件。

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為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此後,經過格魯吉亞戰爭的教訓,俄羅斯的電子戰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在2009年,俄軍各戰區也相繼成立了包括電子戰旅和電子戰中心為代表的獨立電子戰部隊。俄軍的電子戰旅和電子戰中心編制有戰略電子戰營、戰術電子戰營和兩個獨立電子戰連。戰略電子戰營主要配備“摩爾曼斯克-BN”通信壓制站,戰術電子戰營裝備了具有裝甲輸送車底盤的“水底生物”系統、R-330Zh“居民”衛星導航無線電干擾機和R-934型電子干擾站。獨立電子戰連分別配備“克拉蘇哈”電子戰系統和“索具-3”氣動干擾源系統。

除此之外,俄空天軍也開始加快恢復自己的電子戰實力的舉措。比如,為蘇-34前線轟炸機加裝了“希比內”電子戰系統,並在米-8直升機上安裝了“槓桿”電子干擾站。俄空天軍還配發了基於電子偵察技術的干擾機。同時,空天軍電子戰潛力還將通過運用計算機電子壓制即“黑客”行動(使用計算機病毒、特種程序以癱瘓敵電子計算機化設施)得到顯著提高。

俄羅斯電子戰實力很“垃圾”?其實是因為蘇聯解體造成的惡果!

所以,當俄羅斯在敘利亞吃虧之後,立即派出了強大的電子戰部隊,部署到敘利亞。相信,這不是俄羅斯人的虛張聲勢,更可能會採用實質性的反擊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