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津第一大村——固鎮

河津第一大村——固鎮

一個超萬上千的人口大村, 以解放之後的六餘年間始終居於河津首位。董其武將軍就出生在這個村——固鎮。固鎮號稱"古耿咽喉”。

我對固鎮情有獨鍾,我家親戚大多來自固鎮。父親的舅家就是北街王家,我從出生到長大都與這個村有著淵源。這個村有三個同年同軍,有兩個同團的戰友,如今婚喪嫁娶來往不斷,至今算來已有三十餘年了。

固鎮,是苦焦村,人多地少,地少不說,大多是石鏟地、旱地、旱澇不保收的半荒地。為了維持生活,農閒時上山背炭,上山砍柴,殺藤編筐,挖樹根燒木炭換錢。養豬、養羊、養雞是最基本的家庭副業。

河津第一大村——固鎮

固鎮,地理位置特殊,西臨溝澗,東臨東溝,南臨南坡,只有北門通往大路。這個村子,在宋末,明初因防匪患便傾力築城,城牆高約三十米,享有兩丈餘,城周圍還有護城河,東西南北四個門,這門特別,有許多機關和防護暗語,外人夜裡根本混不進去,開門的鑰題不是大家意識裡的鐵鎖和門栓,城上有人巡夜,城上的寬度小平車可以來回跑,看門人三人一組,每一個人都有一把木製的不同型號的鑰匙,只有三個木製的鑰匙同時插上,門才能打開。固鎮,這個名字就很牢固,村子的地形就是一個“固”字。老人們常說,河津的固鎮桃,萬榮的丁樊果。西溝澗每年夏季甲魚烏龜出來曬太陽,澗水清澈常年不絕,也只有這一塊地方種出來的桃才好與傳說中的仙桃比甜比蜜。

固鎮村子裡的人,樸厚之極,實在之極,每遇婚喪嫁娶你就知道,再貧窮的家庭,也會使出吃奶勁,潑上讓親戚朋友吃好喝好,絕不算計,哪怕是平日裡吃糠咽菜,借高利貸,也要把窮面子撐起來。實心待客,實心為人是北坡以北村子的一個典型代表。

固鎮村每年鬧故事,也就是鬧社火,你就知道,在上個世紀六上年代,家家戶戶鬧糧荒,正月十五連高梁米都吃不上的村民,敲鑼打鼓就鬧了起來,尤是固鎮的幹板腔,粗俗的讓你樂個死,實在的讓你肚子疼。“闆闆得饃就胡蘿蔔,走街串巷鬧到縣裡頭”,就是在艱苦年代的真實寫照。

固鎮有許多故事,為了水跟西磑村油鍋撈錢,為了水敢跳王家嶺的崖。

還有更大的事,日本鬼子在北坡上最大的據點就是固鎮村。

日本鬼子在固鎮村一駐紮就是八年。這八年裡,固鎮村民在鋼刀下度日,但有一點與固鎮村有一點親戚關係的人還是沾了固鎮村人的光。畢竟固鎮村人說的話還算管用。

固鎮村是北坡一帶最有歷史景點的化石村,這裡擁有一個民族苦難史的濃縮點,在八年抗戰中,固鎮村人與日本鬼子進行著無聲的抗爭。

固鎮村還有一個特點,本村都是親戚。北街女嫁南街兒,西街娃娶東街女。一有啥事 ,半小時之內全村人便知曉了,這叫好事壞事不出村。

解放後開始拆城牆,大家恨它圍的太實,文化大革命期間,也就是農業合作社、人民公社那會兒,城牆上的乾土都用作墊牛圈了。如果固鎮村城牆能完好保存到今天,它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及旅遊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一大筆財富。可惜的不是。在河津只有固鎮才能城鎮,人口數量的背後有一個秘密,那就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此村安全係數最高,防禦能力最強,這是固鎮比其它鄰村得以保全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