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自《如懿傳》開播以來,熱心觀眾一路緊追,還經常將它同《甄嬛傳》《延禧攻略》進行對比,其中最大的關注點就是服裝、化妝和道具。相較於將莫蘭迪色、雲肩等時尚元素帶火的《延禧攻略》,《如懿傳》中後宮妃嬪們的妝容各有千秋。

近幾年的清宮戲在表現女主由單純到腹黑,一路升級打怪成為大Boss的性格轉變上,除了突出女主在爭寵時巧用心計,從髮式上也得到了體現,后妃的“兩把頭”“架子頭”等髮型的演變,精妙絕倫的絨花、點翠、鈿子等裝飾,讓觀眾感受到清宮畫卷中的古韻之美。

髮式中的故事

《甄嬛傳》中,甄嬛初得皇上賞識時,留著齊劉海,梳著“兩把頭”髮式,這時的她有意掩蓋鋒芒,頭飾以淡雅的髮簪和梔子花飾為主,襯托出青澀少女的美好與清新,將閨中女子的嬌羞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這也象徵甄嬛此時的純真心境。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如懿傳》中,如懿初嫁入王府時,也是“兩把頭”髮式,佩戴青藍色頭飾,同樣表現出如懿不爭不搶的人物性格。被網友們調侃的魏瓔珞“電話筒”般的髮式,同樣也是“兩把頭”。

乾淨素雅的“兩把頭”

清初,這種“兩把頭”髮式頗為流行,它是將頭髮全部束於頭頂,用一支長扁的簪子作基座,頭髮平分左右纏梳,腦後多餘的頭髮則梳成燕尾扁髻壓在後頸上,這樣能夠使后妃們的脖頸挺直,更顯儀態端莊。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兩把頭”髮式全用本人真髮梳盤,造型小巧,無法佩帶貴重的金銀首飾,可作尋常打扮。清初的幾位皇太后和皇后崇尚樸素,梳“兩把頭”時,常以鮮花或絨花來裝飾,不佩珠翠,以此來敦促後宮女子節儉,也能凸顯妃嬪的乾淨素雅。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高貴奢華的“架子頭”

當劇中的甄嬛獨得皇帝恩寵,封為菀嬪時,她的髮式開始由“兩把頭”向“架子頭”轉變,髮飾也開始豐富起來。雖然仍以清雅的珠寶飾品為主,但卻沒有了初入後宮時的天真模樣,反襯出她地位的高貴。此外,劇中的華妃多為“架子頭”裝扮,所用頭飾極盡奢華,恰恰符合她張揚跋扈的性格。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在清朝中期,妃嬪們的髮式多以“架子頭”為主。因為此時是歷史上被稱為“乾隆盛世”的黃金年代,全國各地的奇珍異寶源源不斷地上貢到宮廷,做工精湛奢華的首飾傳入後宮,低垂的“兩把頭”不再能夠滿足妃嬪們對美的追求。為了儘可能佩戴更多的金銀珠寶等飾品,“架子頭”由此衍生出來。

在梳這種髮式時,要先固定好頭座,置上發架,將頭髮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用一長扁方固定,最後用針簪子將碎髮固定。這樣,無論佩戴什麼樣的髮飾都能經得住,等級越高的嬪妃發架越大,頭飾也越複雜。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繁花似錦屬“團頭”

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宮鬥之後,甄嬛再度回宮復仇,直至權傾朝野時,已經完全蛻變,她變得果敢狠辣,滿腹心計,氣質也隨之發生了改變,這不僅反映在她濃豔的妝容上,在頭飾上更可見一斑。這個時期的甄嬛,髮式多以“鈿子團頭”和“大拉翅”為主,這類髮式是后妃身份尊貴的象徵。

與此同時,配飾也隨著等級和性格的變化而變化,多用紅藍珠寶和鳳尾型點翠為飾品。登上太后之位時,甄嬛身著明黃吉服,頭戴鑲嵌鎦金鳳凰步搖的鈿子,不怒自威,是其陰沉心境的表現。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所謂“團頭”髮式多以鈿子為裝飾,將頭髮盤成髮髻,扣上繁花似錦的珠寶鈿子即可。“大拉翅”,也就是滿族的“旗頭”,是我們在眾多清宮劇中常見的髮式,它不再是用本人的頭髮纏繞,而是梳一個髮髻,上面放置形似扇面,高約一尺,外用青絨或黑絨製成的冠,正面可以承載沉重的珠翠飾品,側面懸掛流蘇。

和電視劇中不同的是,這種髮式是在清末光緒年間由慈禧太后發明的,因而乾隆年間的甄嬛、魏瓔珞和如懿要想佩戴這類髮飾恐怕要真的穿越才行。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清宮后妃們的髮式,經歷了從簡單到繁複,越來越沉重、越來越精美的演變,由實用型向審美型發展。“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后妃們髮飾上的改變,詮釋了其在後宮中的一生,從最初的天真稚嫩、對愛情抱有美好期盼的少女,一步步成為霸氣腹黑、掌控後宮的皇后或太后,即使盡享至尊榮耀,這背後的孤獨淒涼又與何人訴說呢?

髮飾裡的工藝

不論是《甄嬛傳》《延禧攻略》還是《如懿傳》,都將華麗的清宮髮飾帶入我們的視野,每一幀鏡頭中出現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首飾,都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好奇心。

清新雅緻的絨花

《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雖貴為一國之母,卻一直秉承儉樸之風,為了減少後宮奢靡浪費,她向皇帝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臣妾身為皇后,必定要以身作則。首先,第一個捨棄珠翠,改以通草絨花為飾。”因此,富察皇后日常皆用絨花為頭飾,倒十分符合她溫婉賢淑的性情。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這裡的通草絨花是仿照鮮花製成的一類假花,細看,一朵朵小花層層疊加,造型優美。通草花的原材料來自中藥通草,而絨花則以蠶絲和銅絲為原材料,由手藝人經染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精編細織而成。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絨花色彩明快、栩栩如生,比真花更宜長久保存。作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絨花於2006年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絨花不僅滿足人們對於審美的追求,更寄託著美好心願的企盼。絨花諧音“榮華”,寓意榮華似錦、吉祥如意。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在唐朝時,絨花便作為皇室貢品,受到後宮佳麗的青睞。明末清初,流傳到民間更是深受百姓歡迎,將絨花送予摯愛之人,想與她共赴榮華,這其中也包含著滿滿的情誼與祝福。以前,南京民間在婚嫁喜事和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時,婦女幼童有在髮髻或兩鬢插絨花的風俗,用來祈福辟邪,迎接喜慶節日。

天然雕琢的點翠

劇中的高貴妃則是奢華的代表。傲慢囂張的高貴妃一出場便是珠翠滿頭,頭飾永遠是華貴豔麗的。除了金銀珠寶,最耀眼的要數點翠了。作為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點翠以翠鳥的羽毛為原材料,金屬工藝與羽毛工藝的結合相得益彰,先以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形態各異的底座,周圍鑲嵌瑪瑙、翡翠等裝飾物。再將翠鳥背部亮麗的藍色羽毛粘在底座上,製成點翠鳳鈿、步搖、鳳簪等首飾。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雖比不上珠寶玉石的炫彩華麗,但點翠飾物自有一種拙樸天然韻味,極具東方工藝的精巧、含蓄之美。由於原材料的難得與講究,製作工藝上的精細繁雜,點翠首飾是極為名貴的,受到歷朝達官顯貴的喜愛,尋常百姓家只能遠而觀之。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點翠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製作工藝在乾隆年間達到了頂峰。佩戴點翠飾品多是身份尊貴的象徵,《如懿傳》中的後宮嬪妃們每次出席家宴時,髮飾以青藍色為主,鈿子上裝飾的點翠各具風情,同時也反映出嬪妃的地位尊卑。

據說傳統的點翠工藝以從活的翠鳥身上獲取的羽毛為佳品,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殘忍的傷害。到明末民初時,點翠逐漸為燒藍工藝所取代。如今,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多是用藍色或綠色的鳥類羽毛染色,經手藝人的巧手裝飾而成,造型十分逼真。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雍容華貴的鈿子

《如懿傳》中最吸引人的髮飾莫屬鈿子了。如懿成為繼後時,佩戴鏤空雕刻,鑲有花團錦簇的點翠鈿子,盡顯尊貴氣質;愉妃則超然淡泊,所佩戴的鈿子除了飾有珠翠,左右兩側還鑲嵌著白玉蘭花,更顯脫俗雅緻。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作為滿族婦女挽花簪頭的冠帽,鈿子通常搭配吉服袍褂,用黑絨絲線製成內胎,外以鐵絲或藤絲編成帽架,最後在帽架周圍嵌入各種寶石、珠翠,組成吉祥圖案,寓意好彩頭。雍容華貴的鈿子,除了在用料上豐富精細,製作工藝上更是講究,單就鈿子上的花飾來說,就有仙鶴、蝴蝶、蘭花、靈芝、祥雲、石榴等各種圖式。滿族人特別注重喜慶祥瑞,因而這些頭飾上的圖案有著子孫萬代、合和如意的蘊意。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鈿子的正確佩戴方式是將頭髮在靠近頭頂的後方綰成髮髻,將其扣在髮髻上,而不是將鈿子戴於頭頂或戴在高高盤起的頭髮上。此外,根據裝飾鈿花的多少,鈿子可分為半鈿、滿鈿和鳳鈿三種。半鈿花飾比較簡單,一般是老年婦女所戴;年輕女子多戴繁華的滿鈿,以搭配吉服或常服;而鳳鈿則是皇后、皇太后及貴族女子在隆重節慶時佩戴,根據不同的場合佩戴相應的鈿子。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在紛繁複雜的影視劇中,《甄嬛傳》《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大放異彩,給觀眾留下的深刻印象。影視作品在呈現清代王朝歷史圖景的同時,將真正的清代宮廷美學融入到劇情之中,雖然仍有不符合史實的內容,卻在一定程度上讓觀眾領略到古典雅緻的傳統文化魅力。正如製作人所說:“情節裡有文化,文化裡有情節,我們希望做到融會貫通。大家可以從故事和細節裡面感受到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文化。”


推薦收聽:

1.像大棗一樣的獼猴桃,你見過嘛?

2.為何人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3.那些年,自行車還是結婚彩禮的標配!

4.老年痴呆雖可怕,但預防竟這麼簡單!

5.跑步並不適合所有人,這些注意事項你知道嗎?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清宮畫卷中的“發韻”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