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尼泊爾以及不丹的關係怎麼樣?

世界電影史上的今天


2015年的秋天,尼泊爾差點沒有倒退回史前時代。生活在尼泊爾南部的馬德西人不滿尼國內新憲法,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活動。出於對馬德西人特殊地緣、文化背景的利益考慮,印度選擇了用切斷燃料和物資運輸路線的方式對尼泊爾當局施壓。沒有了能源和電力,尼泊爾立刻陷入了黑暗。

尼泊爾將印度的霸蠻行徑訴諸國際社會,希望國際社會主持公道。可是印度一口否決能源禁運與他有關。印度的說法可能並非是狡辯,印度對尼泊爾國內經濟、社會和政治的滲透已經強到不需要直接干涉,僅僅憑藉外圍影響力就能左右局勢發展的地步。

(我是印度人,我來自尼泊爾)

尼泊爾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北與西藏隔山相望;東西南三面則被印度包圍。面積14.7萬平方公里,人口2600多萬。從地形上看,國家由北到南,依次為山脈、河谷丘陵和平原草場,是一個典型的山地小國。

尼泊爾和印度比鄰而居,有著高度相似的文化社會習俗。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關係,印度將尼泊爾三面包圍,尼泊爾的主要人口都居住在山谷中,很多生活必需品都由山麓南端的印度次大陸提供。藉由這種經濟聯繫,印度在英屬時代,就將尼泊爾經濟綁定在一起了,並藉由這種綁定,印度在政治、軍事、外交等各個領域對尼泊爾進行了長期的滲透和控制,以致於尼泊爾官員對本國印度化憂心忡忡,畢竟錫金被印度吞併殷鑑未遠——印度人鳩佔鵲巢,已經將錫金土地完全印度化了。

(尼泊爾人居住在喜馬拉雅山谷)

印度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都難稱友好,因為印度從來都不屑於照顧這些小國的情緒,因為印度一直存在著“大印度主義”外交指導思想。在印度剛剛獨立的1947年,當時印度還沒有建國,印度軍警就已經迫不及待地進入錫金和不丹維持秩序了。相對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印度對周邊國家的態度可謂頤指氣使,堪稱是小區域裡的超級大國的做派。這是印度特殊的地緣位置所決定的,不能以中國的立場等同觀之。簡而言之,印度周邊的小國即使對印度的做派再怎麼不滿意,由於喜馬拉雅山的阻隔,他們也依舊擺脫不了印度對他們的深度影響和干涉。所以,不管中國做了多少爭取工作,最終也難以改變這些南亞小國在面臨印度壓力時表現出首鼠兩端的樣子。對於日益強大的北鄰,中國只是他們平衡印度勢力的籌碼,而非完全替代對象,而印度為了維持這些影響,也逐漸增大對這些小國的援助。

(吉隆、樟木是中尼經貿口岸)

“印度本身是一個超民族的地區,印度註定早晚要成為一個偉大的超民族國家的中心”,尼赫魯認為這個巨大的超民族的地區“具有一個巨大國家的機能,但同時又保持著局部的自治權…這很可能實現,因為小的民族國家是註定要滅亡的,它可能作為一個文化上的自治地區而苟延殘喘,但是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單位”。尼赫魯在印度建國時,對未來的印度周邊關係的處理原則是這麼描述的。這成為了印度自建國以來的外交的基本原則,一切以本國的利益為依歸,有帝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雙重標準。

所以,印度的建國施政理想是無比宏偉的,他們有著認為自己有著“天選之命”,希望能夠獲得“大印度主義”情懷下的“第三世界”領袖地位。要想達到成為世界大國的目標,就先要成為區域性大國,確保印度在南亞的支配地位。因此,印度歷屆領導人都把南亞看成是印度的南亞,不准他國染指。

(周恩來與尼赫魯在一起)

印度獨立後不僅繼承了大英帝國“民族主義”意識形態,還繼承了大英帝國的“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這反映到印度的外交中,就出現了“印度中心論”、“小國滅亡論”。因此,印度一直把尼泊爾視為戰略後院決不允許它國勢力染指。其實尼泊爾從來都不是印度的一部分,這是一個篤信佛教的國家與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有著天然的對立,它更多的是依賴北部藏族民族。在袁世凱1911年建立中華民國時曾邀請尼泊爾參加五族共和,可見當時的大英帝國雖然統治印度卻保留了尼泊爾名義上的主權獨立。

“決定不參加在印度舉行的軍演後,尼泊爾卻要去中國搞聯合演習。”印度媒體這些天充斥著對尼泊爾的討伐之聲,因為後者在前兩天突然決定退出由印度牽頭組織的“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BIMSTEC)反恐聯合軍演。這是由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不丹、斯里蘭卡、泰國、緬甸等7個國家組成的BIMSTEC首次舉行軍演。莫迪政府極力推動BIMSTEC,本意是想借助軍演稀釋南盟的影響力,藉機孤立巴基斯坦,沒有想到出師不利,慘遭尼泊爾打臉。

(BIMSTEC軍演中莫迪吃癟)

對此,印度人心裡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樣。《印度時報》援引印度前外交秘書希巴爾的話稱,如果尼泊爾參加BIMSTEC軍演,還能平衡一下與中國軍演帶來的影響,他們完全沒必要這樣激怒印度,“以後面對危機情況時,或許會付出一定代價”。另一名印度外交官對《印度斯坦時報》說,尼泊爾此舉在短時間內不會對雙邊關係造成嚴重傷害,但外交信任赤字會慢慢增加。

然而,尼泊爾為報復2015年的斷油之仇,能夠做的也只有這些了。尼泊爾國內完全沒有燃油產出,有一點點天然氣,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糧食產量非常成問題。電力不缺乏但是別的基礎設施極其薄弱,可供向中國出口的大宗產品屈指可數。目前尼泊爾靠著在中印之間輾轉騰挪,勉強可以維持民族獨立和國家發展,如果與印度完全鬧僵,靠著中尼邊境的運力,中國還不能完全取代印度對尼泊爾的角色。現在尼泊爾對外的進口的80%,出口的67%的對象都是印度。所以尼泊爾在對印度做出象徵性之的軟抵抗姿態之後,還不忘給印度一個臺階,說是“出於國內政治壓力”才做出這樣的決定。印度雖然對尼泊爾此舉感到很難堪,除了大吐苦水,大有一副家門不幸的哀怨之外,仍然對尼泊爾增加各種援助,援建學校,提供發展貸款等。

(佛祖太遠,印度太近)

所以,印度對尼泊爾的態度是霸蠻的,甚或是欺凌的,而尼泊爾的態度則是態度曖昧不清的,欲拒還迎的,算是一段孽緣吧,畢竟對於尼泊爾來說,佛祖太遠,印度太近。

尼泊爾民眾對印度的抵制漸趨強烈,起源於直接導致了尼泊爾沙阿王朝的倒臺的尼泊爾王室滅門血案。尼泊爾社會上許多人迄今仍不相信王室滅門慘案是王儲所為,認為該案件疑點重重,背後定有天大陰謀。除一種懷疑指向賈南德拉外,還有一種懷疑指向某大國,認為該國不喜歡比蘭德拉國王的“親華”政策,因而利用王室內部矛盾,精心策劃了王室血案。

不丹王國由於國家更小,人口更少,被印度的控制的程度就越深,以致於不丹王國幾乎形同印度的傀儡,連與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國建立外交關係都不被允許。在萬般無奈之下,不丹國王倡導國民佛系思想,發展出“幸福指數”,聊作慰藉。

(不丹的“幸福指數”真的幸福嗎?)

印度如此急切地想要在喜馬拉雅山印度一側建立起一個連續而鞏固的防線,其目的是頂住來自中國的俯衝優勢,最好是能夠沿著喜馬拉雅山中脊天險設置一條全部由印度軍隊控制的堅固防線,讓中國人永遠不要衝進南亞次大陸,印度穩穩地做他的區域霸主。然而天不遂人願,印度的進擊政策在1962年出現了轉折,中國在西南地區的軍事存在猶如懸在印度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心理壓力和現實軍事壓力都如鯁在喉。

中印毗鄰地區,於中國是邊疆、於印度是心臟,中國只要保持一定的軍事存在,就會讓印度人敏感的神經繃得緊緊的。由於喜馬拉雅山的山勢陡峭,天然成為了中國軍事能量的倍增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中國在中印邊境佈置1個團,印度為了對等軍力,就要佈置1個軍,造成了現在印度重兵雲集北疆的現狀。對於中國在西南地區的任何舉動,印度都如臨大敵,因為中國與印度在邊境地區投入產出比相差太大,印度經不住這樣的對耗,畢竟越南殷鑑不遠。所以,印度在洞朗地區跳高蹦低,絕不是閒來無事,蹦個野迪,而是印度政府算盤裡的設計。

(印度沒有對1962年進行反思)

1962年的戰爭,雖然印度極力避免直言失敗,事實上印度也沒有失去什麼硬件設施,可是對印度的影響確實百年級別的。尼赫魯的威望即將達到頂峰的前夕,戰爭勝利將成為尼赫魯加冕“聖冠”的最後一步,這對印度的世俗化、現代化改革至關重要。因此印度的分裂和宗教氛圍,使得印度的發展一直拖泥帶水。印度需要一個讓全體國民都崇拜的政治偶像來完成政治改革,這在印度是千年難遇的英雄偉人的級別。然而經此一敗,尼赫魯威望大損,印度已經列入日程的世俗化改革無疾而終,從此不再以第三世界領袖自詡,行事做派卻越發像“星宿老仙”,看似張牙舞爪,卻處處透著不自信,直至今日。印度對北方小國既愛又恨,小國對印度的若即若離,應該也都與此有關。


而知而行


印度一直控制或影響尼泊爾和不丹的外交和經濟,這主要源於歷史和地理原因,並且由於印度的長時間控制,現在印度的力量深入這兩個國家,難以被擺脫。

印度是尼泊爾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援助夥伴。尼泊爾領導人上任後,出訪的首站一定是印度。不過,現在尼泊爾正想要脫離印度的這種強力控制。尼泊爾邀請中國去修路,表達了想要參與“一帶一路”的強烈意願,在訪問印度後,馬上就來到中國。印度對此表示了不滿。畢竟“一帶一路”確實能夠幫助不發達地區發展,尼泊爾希望能夠平衡與印度和中國的外交關係,抓住這個機會。

對於不丹,印度的控制更強,主要是因為英國離開印度後,把曾經對不丹的控制權都交給了印度。現在,不丹在經濟和安全上非常依賴印度。而且不丹礙於與印度的關係,和中國一直沒有建交,這一方面也限制了不丹開展平衡外交。

另外,三方在宗教和文化上的關係,也促使三方難以簡單切斷互相的聯繫。


小溪解局


印度與不丹的關係,我已經在其他問題中談過了。本問題將集中在印度與尼泊爾的關係上。可以說,印度與尼泊爾的關係主線就是一種控制與反控制的關係。

對印度而言,同尼泊爾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藏期間,尼赫魯在議會中就說,“我們不能容許任何外國入侵次大陸的任何部份”,“不能容許尼泊爾有什麼差錯或允許喜馬拉雅屏障受到削弱, 因為那將危及我們的安全”。一直以來,印度都將尼泊爾當作印度安全和戰略上的緩衝區。

趁著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威脅,兩國在1950年簽訂《尼印和平友好條約》。條約規定,兩國開放邊界,給予彼此國民在對方境內享受國民待遇(如工作、經商與置業),這就使得兩國長期以來發展出廣泛的人員交流,大量尼泊爾人在印度工作和生活(新德里到處是來自尼泊爾的服務員和司機),印度也在尼泊爾招募大量廓爾喀人到印度軍隊服役,大量印度人在尼泊爾工作、擁有財產或做生意。印度的貨幣可在尼泊爾通用。加上兩國相似的宗教與文化,大量尼泊爾人都會優先選擇到印度上學,使得尼泊爾的社會精英大部分都接受印度教育的薰陶。可以說,《尼印和平友好條約》使得尼印關係具備了非常良好的基礎,導致印度在尼泊爾的影響力是壓倒性的。

然而,同樣由於1950年簽訂的《尼印和平友好條約》,也給兩國關係設置了障礙。這一條約被大多數尼泊爾人視為不平等條約,尤其是帕哈里人(Pahari)認為嚴重地侵犯了尼泊爾主權,而且也違反尼泊爾法律。因為尼的法律不允許開放邊界,印度人也不可以在尼泊爾購買土地和財產,或以他們的名義進行商業活動。特別是尼泊爾國王頒佈的1952年“公民法”,允許印度移民到尼泊爾並獲得尼泊爾公民身份,使得隨著越來越多從比哈爾邦來的印度移民開始獲得尼泊爾公民身份,靠近印度的特萊平原的人口由從50年代佔尼總人口的35%上升到1991年的47%,致使很多尼泊爾人開始擔憂其“錫金化”。更重要的是,兩國在交換的密秘信件中 , 還禁止尼泊爾從第三國進口武器(直接導致1989年尼泊爾進口武器時遭遇印度的禁運制裁),後續措施甚至包括尼印共同在尼泊爾和西藏的邊境上設置哨所。

雖然尼泊爾不斷有聲音要求廢除或者修訂《尼印和平友好條約》。2008年尼共毛領導人普拉昌達上臺後,提出要廢除這一不平等條約,並要重新審評尼印兩國簽署的其他條約。雖然尼泊爾不時有關於修訂尼泊爾必須就從第三國進行軍購事宜知會印度的條款,或者要求關閉開放邊界,或者停止印度招募廓爾喀人等訴求,但是由於條約執行了半個多世紀,尼泊爾如此分散的政治各派中,任何一派都缺乏能力來最終解決這些問題。

除此之外,兩國的矛盾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安全關切。印度認為尼泊爾對其安全關切不夠,特別是很多外國間諜、恐怖分子,以及印度盧比的假幣、武器和藥物等都可以藉由尼印開放邊界進入印度;(2)主權自尊。尼泊爾認為印度小瞧尼泊爾了。事實上,尼泊爾一直頗為自豪於自己偉大的歷史,尼泊爾既沒有被大英帝國打敗,也沒有被完全納入到大英帝國的殖民範疇,甚至近代以來尼泊爾一直是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斷擴張和強國。

一定意義上說,近年來印度在尼泊爾的影響力在下降,主要原因還是尼泊爾的內政所導致的。2006年尼泊爾主要政黨組成的“七黨聯盟”與尼共毛聯合發起反國王的運動,隨後議會剝奪國王權力。2008年5月,尼泊爾正式廢除君主制,宣佈尼泊爾為“聯邦民主共和國”。尼泊爾的這一民主化導致其國內政治生態的巨大變化。印度支持的拉納家族(Rana)在尼泊爾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影響力大幅下降,親印的尼泊爾大會黨的影響力也由於毛派的崛起而削弱。當然,過去主導尼泊爾政治幾十年的山地帕哈里人(Pahari)現在也要同鄰近印度的特萊平原(Terai)的馬德西人(Madheshis)共享政治權力了。

印度的霸權主義做法也是尼印關係下滑的重要原因。2015年9月尼泊爾通過新憲法後,印度為了支持馬德西人(取得尼泊爾公民資格的印度裔)的政治訴求,要在與印度接壤的特萊平原建立一個馬德西人的邦,故意採取“半禁運”的方式使得尼舉國陷入油氣荒,以迫使尼泊爾政府要給馬德西更大的政治權力。此舉讓尼泊爾國內更加“反印”。為此,2016年3月尼泊爾總理奧利算是 “棄印投華”,與中國簽訂輸入油氣和商品過境的協議,試圖能擺脫完全依賴印度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青藏鐵路延伸到尼泊爾加德滿都的計劃。2016年3月,奧利總理訪華時向中國提出計劃,要將青藏鐵路同尼泊爾三大城市銜接起來,中方採納了這一方案。2017年9月,尼泊爾副總理兼外長馬哈拉訪問中國,繼續堅持推進中尼跨境鐵路合作。王毅外長表示,雙方要積極開展項目勘察、設計、可行性研究、人才培訓等合作,爭取儘快讓這一設想變成現實。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雙方同意儘早正式簽署能源合作諒解備忘錄,加強在油氣、水電及清潔能源等方面合作,幫助尼方實現能源來源多元化。油氣經由印度進口,似乎像是勒在尼泊爾脖子上的繩子,唯有能源來源多元化,尼泊爾才能擺脫這個絞索。


林民旺


印度和尼泊爾關係

尼泊爾與印度關係特殊,所以不用簽證即可到達對方國內,因此孟買有大量尼泊爾娼妓,尼泊爾也有大量印度工人。1947年6月兩國正式建交。2006年尼印兩國高層往來頻繁。4月,印總理曼·辛格派特使卡蘭·辛格和外秘希夫香卡爾·梅農訪尼,與尼領導人就尼局勢交換意見。6月,尼首相柯伊拉臘訪印,與辛格總理會晤。印對尼和平進程表示歡迎和支持,同意在2006-07財年向尼提供80億盧比(約合1.07億美元)預算支持。

印度是尼最大貿易伙伴和重要援助國。2005-06財年前8個月,尼對印出口約4億美元,同比增長21.5%,佔尼出口總額的69.1%。尼從印進口約9.75億美元,同比增長34.8%,佔尼進口總額的63.3%。2006-07財年,印對尼發展援助達35億盧比(約合4700萬美元),為上一財年的3倍。

印度和不丹關係

從上世紀60年代末到整個上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一直試圖代表不丹與中國就中國-不丹邊界劃定事宜談判。

事實上,不丹更容易被印度吞併,而非被中國。如果不經過印度,不丹甚至無法與外部世界聯通。而且,不丹的經濟和貿易完全依賴於印度,包括在不丹南部由西向東的旅遊線路,迫於這樣的地緣政治壓力,不丹可能不得不接受印度勘測隊的做法,由他們決定在哪裡放置界碑。這種其中一方可以為當事雙方做決定的方式,決定了印不劃界十分平穩、迅速。


內行要參


由於不丹的地理位置與中國隔了一道西瑪拉雅山脈,不丹對中國的戒備與排斥也主要受到來自印度的壓力,又長期受惠印度給予的支持,因此不丹對印度的一些過分的做法也是能忍則忍,本來國力又弱又長期受壓於印度,只要印度對不丹的經濟有所幫助,不丹都是聽命於印度的,所以印度與不丹的關係就是一個是財主一個是奴隸的關係,因不丹地小國弱對印度的強勢也只好不敢反抗了。


華仔37441273


尼泊爾是印度教國家,原以為印度對同宗兄弟會扶持,但是印度對尼泊爾的赤裸裸干涉徹底驚醒了尼泊爾人。尼泊爾王室更迭和倒臺背後都有印度的身影。

不丹原屬於藏文化圈,實際上是藏人的一個分支。後來被英國佔領了。不丹名義上是印度的保護國,這是由於不丹和英國籤的協議。英國負責外交和軍事,印度就延伸使用了。

這兩個國家貿易基本靠印度,因為是內陸國家,北邊有喜馬拉雅山。石油等經濟必需品必須有印度輸入。所以印度總是用石油禁運來控制這兩個國家。

為了抗衡印度,在2016年印度對尼泊爾採取石油禁運時,中國向尼泊爾運送了大量汽油。這說明中國是不願意這兩個緩衝國落入印度的魔爪。

錫金被吞併最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向錫金移民了大量的尼泊爾人,尼泊爾人是印度教徒,然後操縱公投。所以這兩個國家對印度移民戒心重重。


鷹的家園


印度想方設法動用戰略攻勢吞併錫金後,印度通過威脅、利誘、封鎖與外界交往等下三爛手段,對不丹實行漸進式的控制,甚至在不丹加入聯合國的問題上,印度也百般阻撓。在未來的時間內,沒有哪個國家保護不丹的情況下,不丹有可能像錫金一樣變成印度的一個邦。

印度是一個野心勃勃又自不量力的民族,當年佔據東部三角地區後還曾試圖割佔西孟加拉、蠶食南尼泊爾、干涉緬甸內政,結果被緬甸政府給收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