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口誤,70億打水漂?趣店34歲創始人終於學會了低調

2017年年末,趣店34歲的老大羅敏一句“我們一律不催壞賬”,公司股市應聲暴跌70億,成為金融公關中教科書般的負面案例。

一次口誤,70億打水漂?趣店34歲創始人終於學會了低調

一句話引發股災

其實,羅敏原本想表達的是“我們壞賬率特別低,沒必要過激催收”,可是,媒體怎麼會放過這種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一個大新聞出現了,趣店的商業模式在過度解讀中被人口誅筆伐。

一次口誤,70億打水漂?趣店34歲創始人終於學會了低調

羅敏的話

這件事再次告訴眾多企業,一個吐沫星子就能夠引發輿論洪水。

那麼,怎麼預防這種事件呢?企業家也是人啊,難道要沉默是金,甚至裝聾作啞?其實,有效監控企業外部輿論數據,就可以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當下,在互聯網數據海洋中,大家都知道網站的內部數據極具價值,比如金融、電商網站的數據,可以用來監測用戶的消費行為,最終反哺運營。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外部公共數據也是一個金礦,在互聯網世界裡,有著上千億條公共信息,這些信息構成了企業的外部信息環境。

公共數據的一個核心使用場景就是輿情監控,因為每一個企業,都只是信息海洋中的一艘小船,在這個大海里,輿情就像潮水,近年來輪番上演的各類輿情危機,充分顯示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不管是互聯網巨頭還是獨角獸,面對突如其來的複雜輿情,都不能全身而退。

一次口誤,70億打水漂?趣店34歲創始人終於學會了低調

趣店創始人羅敏

移動互聯網時代,搜索引擎已經不再是上網的壟斷型入口,近幾年,各個社會熱點事件,往往由知乎、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作為輿情策源地,擴散到各個信息渠道,“百度魏則西事件”就是由知乎作為策源地,逐步發酵成全網輿情的。從最開始的紙媒,到電視,到PC互聯網,再到移動新媒體,已經進入了輿情4.0時代。

我們知道,在新媒體時代,輿情越來越複雜,新浪微博、今日頭條、微信、知乎、豆瓣等不同的媒體平臺都有著各自的用戶群體,這些群體以不同論調對企業口碑造成不同影響。大眾輿情能夠直接傷害企業品牌,“趣店CEO口誤事件”中,負面影響已經形成印象標籤,直指趣店的商業價值觀,至今仍未消除影響。

覆盤“趣店CEO口誤門”,我們就會明白這是一次典型的新媒體輿情危機,在微信爆發,迅速傳播至知乎、微博,演變成社會輿論事件,直指趣店核心商業模式,造成階段性戰略被動。

一次口誤,70億打水漂?趣店34歲創始人終於學會了低調

輿情最無情

輿情是疏是堵?何時介入?如何介入?這些都讓企業難以捉摸,那麼,輿情危機真的沒有科學的解決方案嗎?

有這樣一個事件,某快消品企業出現誇張又極具迷惑性的負面消息,發佈平臺是知乎,企業抓取源頭信息,發現發起者是一個知乎中等KOL,於是,根據KOL的運營規律,自動搜索微信、微博等其他新媒體平臺,發現他有同名賬號,但尚未有類似信息發佈,綜合判斷本次輿情是該KOL對產品問題的應激反應,並不是有規劃的黑公關。於是,採取行動:第一時間以正式身份,私信解釋問題,安撫該KOL情緒,不公開反駁KOL觀點。結果,該KOL在接到私信後,對處理意見滿意,情緒得到安撫,隨後公開表揚了企業的態度,輿情並未轉移擴散到其他平臺進一步發酵。

這就是一個輿情數據模型:中小新媒體KOL應激輿情初期階段。輿情危機還有許多模型,企業可以根據模型應對不同輿情狀況。

目前,互聯網公共數據的金礦還未被充分開採,相信未來,大數據監測與AI技術結合,會在輿情領域得出更多的成果,讓企業家敢說話,讓消費者聽到真話,把不良媒體淘汰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