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一帶一路」上的清華學子

雖已開學,田香凝依然對南非的那些人和事念念不忘。

作為清華大學的一名博士生,今年夏天,她參加了學校的“博士生海外實踐項目”,遠赴非洲大陸。對她而言,這將變成了一生難忘的寶貴經歷。

和田香凝一樣,今年暑期,清華大學的60名研究生,沿著“一帶一路”,奔赴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的17個國家,參加為期6周的社會實踐。從印度到阿根廷,從波蘭到印度尼西亞,這些年輕的中國學生們走進當地的田間地頭、施工現場,走到這些國家的居民中去觀察、記錄和傾聽“一帶一路”上豐富多彩的聲音。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週年,建設“一帶一路”離不開青年的理解和支持。這些行走在“一帶一路”上的清華學子,不僅瞭解了世情,還廣交好友,把“一帶一路”倡議傳得更廣、更遠。

帶著思考看世界

發展要從教育抓起。這是在印度實踐的齊偉,經過1個月的仔細觀察得出的結論。他對本報記者說:“行走在印度,經常會感受到強烈的視覺對比衝擊:設計規整的高科技園區與牆皮脫落的貧民窟,高雅靜謐的咖啡廳與車牛並行的嘈雜街頭,有時一牆之隔就是兩個世界。在這看似矛盾的背後,有著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

齊偉認為,同樣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大國,印度與中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穩腳跟,都需要從教育入手。“希望中國的高校能夠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鼓勵中國學生到印度學習,深入瞭解我們這位近鄰。”

在科威特中石化分公司參加實踐的安振華,則被奮鬥在“一帶一路”上的中國人的專業和敬業所打動。“我們在項目營地,目睹了60輛大巴車一起開動、駛向現場工地的盛況,這一場面對我觸動很大。60輛大巴車、5000名員工、40分鐘,這一串串驚人的數字,折射出中國企業強大的組織能力。”

田香凝在四達時代南非公司參加了實踐,她對本報記者說,“對於很多行業來說,非洲依然是一片藍海,有太多的發展機遇。”

麥克·德爾漢姆(Michael Dearham)是這家公司的執行董事,一位資深的南非媒體人。他的故事,讓田香凝印象深刻。

麥克讀大學時,想當一名醫生,因此進入了醫學院。那時正是南非的國家轉型期。30歲之前,麥克生活一度動盪。1994年,曼德拉政府成立之後,麥克拿起了攝像機,用影像記錄南非最真實的一面。

早在年輕時,麥克就意識到,南非有著非常出色的影視作品和敘事土壤,但卻在全球話語中不為人所知,因此他想試著講出關於南非的故事。在後來的歲月裡,麥克和團隊深入南非的貧民窟、郊區和村莊,拍攝底層南非人的真實生活,也是在那個時候他意識到了電影的力量,使他最終進入傳媒業。

傾聽“一帶一路”的迴響

“當地人歡迎像四達時代這樣的中國公司,進入南非市場。它以低廉的價格優勢讓家家戶戶都看得起電視,促使南非的很多居民、特別是貧窮人群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提升。”

談到當地人對“一帶一路”的認識時,在南非參加實踐的金文愷告訴本報記者,“一帶一路”倡議在南非之所以受歡迎,因為它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一帶一路”不僅成為中國嶄新的名片,還提升了當地人對中國的好感度。這是在中冶印尼支隊參加實踐的劉楊最深的感受。他對本報記者說,在印尼人眼中,“一帶一路”讓中國在世界上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以中冶海外印尼工程建設公司為例,中國企業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基建技術,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帶來了急需的資金,這都讓當地員工由衷感激中國。”

8月底,劉楊參與了本報“一帶一路”主題MV的海外錄製部分。“當我們學生和當地員工一起合唱完《我想給世界修一條路》的時候,大家發自內心地感到團結、快樂。一位印尼同事還在社交軟件上記錄了這一開心的瞬間並附上了歌詞。”他說,“兩個國家雖然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習俗,但卻完全可以毫無隔膜地交朋友。”“一帶一路”是構建美好合作的友誼之路,劉楊對此深信不疑。

“一帶一路”讓當地人對中國十分嚮往。這是在中建赤道幾內亞工程項目實踐的王夢爭最大的感受,他用自己所在項目的保安的故事舉例:“保安叫歐蒂尼(Odini),他在中建一局國際工程公司的項目上做工作,酬勞豐厚,因此對中國十分嚮往。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去中國工作。”

當地的淳樸民風,打動了在越南實踐的王哲。他告訴本報記者:“最讓我難忘的一件事情是,一個週末,我在胡志明市郊外打不到車。一位騎著摩托車的越南農民主動提出載我到公交站。到達目的地後,我給他車費,他卻招招手離去。他那質樸純真的笑容我現在都不會忘記。”

“一帶一路”是各國的共同事業

觀察和了解,是為了更好地付諸實踐。

從2016年暑期,首次派出4名研究生赴肯尼亞蒙內鐵路項目開展海外社會實踐以來,清華大學逐漸探索出了一條讓學生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校企合作之路。

2017年暑期,清華大學以GO Practice(研究生海外實踐)項目形式啟動海外實踐,來自14個院系的28名博士生奔赴位於非洲、亞洲、歐洲的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社會實踐。

2018年,博士生海外實踐進入第3年,基地建設規模持續擴大至1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今年暑期,清華大學招募的60名研究生,足跡遍佈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印度等17個國家,參與了蒙內鐵路、亞吉鐵路、文萊淡布隆大橋、贊比亞下凱富峽水電站、科威特石油煉化工程、赤道幾內亞歐亞拉新城等10餘項事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解決了實踐基地提出的近40項技術和調研課題。

這些海外實踐,讓中國青年對“一帶一路”倡議如何在海外落實有了深入理解。

在波蘭參加了實踐的楊劍這樣總結:“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當地人民來說,中國企業能切實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好處,符合他們的價值觀、文化認同感,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同。”

實踐中的見聞和感受,讓這些青年對“一帶一路”倡議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

劉楊認為:“我們堅信,這樣一個偉大倡議將會給世界帶來無限生機和美好前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9-7 楊俊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