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I wander along a long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雨巷》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首著名的《雨巷》,以及其中著名“結著從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總是會讓人產生很多繾綣的遐思,不自禁的沉溺其中,這首詩來自於詩人戴望舒。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這首著名的《雨巷》,以及其中著名“結著從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總是會讓人產生很多繾綣的遐思,不自禁的沉溺其中,這首詩來自於詩人戴望舒。

戴望舒是現代派的代表詩人,他以22歲的年紀寫下了《雨巷》這首流傳了將近一個世紀的詩歌。

我們都說觀書如觀人,看一個人寫出的東西,你可以直接感受到他的世界。詩人更是如此,詩人也更為特殊。

透過《雨巷》,能夠很明顯的看出戴望舒是一個憂鬱內向的人。然而,千萬不要低估了 “詩人”這一物種。

詩人的外表也許冷漠,但他的一顆心卻是滾燙熾熱的。這除了體現在他的詩中,也更為直觀的體現在了他的感情生活中。他愛過三個女人,與其中兩個女人結過婚,然而,這些女子匆匆的來,匆匆的去,皆做了他人生的過客。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在1927年,戴望舒因為大革命的失敗,繼而來到松江縣施蟄存家避難,也就是這一年,他寫下《雨巷》。在這裡,他邂逅了他人生中第一段戀情。戴望舒愛上了施蟄存的大妹妹施絳年。

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 I wander along a long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雨巷》

那個時候,戴望舒22歲,施絳年17歲,看起來應該是有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話的。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可是,郎有意,妾無心,施絳年並不喜歡這個陰鬱內向的男子,兩人的性格也是天差地別,說不到一塊兒去,更別說戴望舒的臉上還有童年時期出天花後坑坑窪窪的瘢痕,讓一個花季的姑娘很是不喜。

不過,施絳年最終還是妥協了,這要歸功於戴望舒,他竟然以跳樓相逼,迫使施絳年接受了他。

有句話叫“強扭的瓜不甜”,感情這種事吧,是不能逼迫的。所以這段戀情其實是沒有好結果的。

1931年,施絳年在與戴望舒訂婚後,愛上了別人,她催促戴望舒出國讀書,與戀人相好。然而消息還是傳到了遠在法國的戴望舒的耳中,他痛苦,傷心,已經無心學習。1935年,他回國並證實了這一消息,便立即登報解除了這一婚約,結束了這一段長達8年的苦戀。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這之後,沉浸在失戀中無法自拔的戴望舒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夫人,穆麗娟。穆麗娟是經由她哥哥穆時英介紹給戴望舒的。

這個小戴望舒12歲的姑娘,彷彿從他的詩中走出來的女子,清純,秀麗,一下就將戴望舒迷住了。

1936年,兩人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婚禮,但婚後的生活卻不盡如人意,這段婚姻只持續了四年。

婚後的戴望舒,整天關在房間裡讀書寫字,他幾乎不與妻子交流。在這種情況下,穆麗娟心中對戴望舒的崇拜和喜愛開始一點一點消磨瓦解,最後,她選擇了結束這段婚姻。即使戴望舒開始後悔,甚至以死相逼,也沒能挽留住她,戴望舒再次陷入了愛情的悲劇中。

也許,戴望舒就是不適合戀愛,不適合婚姻,他的第三段戀情同樣也是慘淡收場。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1942年,他與在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楊靜相識,兩人很快進入熱戀階段,不顧家人的反對走入了婚姻的殿堂。但是,結婚時,楊靜才十六歲,21歲的年齡差距和性格的不和開始漸漸的在生活中凸顯,兩人經常吵架。這段婚姻最終還是以楊靜的離開而結束了,1949年2月,兩人離婚。

戴望舒在世的時間並不長,就在他與楊靜離婚後的第二年,他就於北京病逝了,享年45歲。他安葬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戴望舒和他的《雨巷》,以及,三個丁香般的女子

都說搞文學,搞藝術的大多有精神病。舉個例子,梵高,這就是個典型。因為他們的情感太過充沛了,情緒太過激烈了,他們感受著太多的東西,他們在衝突中,矛盾中創作,可是,他們又是比誰都脆弱的,一不小心就會自燃,然後“砰”的一聲爆炸。

詩人更是“神經病”,尤其是出色的詩人,那些被譽為天才的詩人,你通常不能理解他們。

比如海子,他選擇臥軌自殺,他的遺言上這樣寫著:我是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教師,我叫查海生,我的死與任何人無關。那個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願望從此成為虛妄。

比如顧城,我們崇拜他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他尋找光明”,但我們和他都不曾想到,他會拿起手中的斧頭砸向自己妻子,隨後自己也永遠離開這片土地。

說這麼多,只是想表達,詩人,這個越來越珍惜的物種,一般來說,是感情用事的,特殊來說,更是感情用事的。他們強烈的感情,不僅體現在他們的作品中,更出沒於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詩人,是時代的思考者,在這個“詩人”近乎隱形的時代,珍惜每一個詩人吧。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