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爲什麼滿族人要稱呼漢族人爲「蠻子」?

張韶炎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很正常,北方人稱南方人為“蠻子”,早在先秦時就已經形成了口語習慣,如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各國稱南方強大的楚國為“荊蠻”,而楚國竟然也以“蠻”自居。

很久以前,中國人的四方觀,以中原為天下的中心,而對四方皆有俯瞰蔑視性的稱呼,如西戎(番)、北虜、東夷、南蠻——南邊,總是跟“蠻”挨著的。

當然,地理與方位觀念在不同時代會發生變化,“蠻夷戎狄”的說法見於《禮記·王制》(成書於西漢,記先秦典制),該書對“夷”與“蠻”的解釋是:

“東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這代表了先秦時代的世界觀與文明觀(其實許多是想當然的,不可當作信史),然而這樣的概念還能涵蓋後來嗎?自是不能。楚國為“蠻”,楚人“不火食”嗎?春秋戰國時,強大的楚國還多次北上爭霸,甚至要一統天下呢!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共同融合成今天的中華民族/皇帝不稱朕)

雖說“蠻夷戎狄”觀念深深紮根於人們的心目中,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已很難維持,有變的,也有大體不變的。比如“戎”和“虜”,主要是指北方遊牧部族,而戎相較於虜,在方位上偏西,這是不變的;但與不變相比,還是以變者居多,如“夷”並不總是指東方之異族,在“華夷之辨”這個詞裡,夷與華(華夏、中原)相對,“夷人”幾乎將戎、虜、蠻、番等所有“非我族類”者都包含在內,另外還有“西南夷”,夷又到“西南百夷”地區去了。明清時期,歐洲人帶著他們的黑奴來了,被統稱為“夷”,或“番夷”。

春、戰時,蠻、夷略不同,如楚國為蠻,吳國為夷,後來“蠻夷”又合流了,成為非華夏的其他部族及文化的代稱,皆與具體的方位無關。清朝人本以夷人起家(女真人不同於蒙古人,明朝人稱女真為夷、奴,蒙人為虜),但當它統一天下後,又將所有非華夏傳統的地區及人民,概稱為“蠻夷”。

這些詞的變化,說明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使得過去以一詞例一方的情形完全無法成立了。

在較為固定不變的詞中,“蠻”是一個,你要貶低南方比你落後的民族或地區,就用它。一般來說,“蠻”不過淮河。比如金人把宋人趕到淮河以南,就貶稱他們為南蠻子。元代也跟著這麼喊,“南人”都是蠻子。那麼,曾經的金人,後來的滿洲人(都是女真人)剿襲前人口吻,稱南方的明朝人以及漢人為南蠻,也就不足怪了。

南蠻不僅是地域歧視,也是文化歧視,比如“南蠻”常與“鴃舌”連稱,是嘲笑南方人口音奇特難懂,一如鳥語。現在有些人嘲笑閩廣人為蠻子,也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與中原有很大差別。(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原來生活在白山黑水間,生產方式落後,地方封閉,人的見識短淺,視野不開闊,當然沒有更高的文化素質。

走出大山之後,原始的積習很難改變。看問題自然帶有狹隘與偏見。稱呼漢人為蠻子自然就很正常。

再加上,自古以來,少數民族稱呼漢人為蠻子,就是一種習慣稱呼,滿人稱漢人為蠻子也算繼承了歷史傳統。

當然,滿清入主中原若干年後,還稱漢人為蠻子,自然就是民族岐視了。

他叫我們蠻子,我們稱他滿清,誰也不吃虧!


青春舞動中國


蠻最開始是漢族對少數民族一種帶有蔑視性的稱呼。我大漢民族稱自己為華夏民族!華夏這個名字很好聽呀,又大又美麗的意思。對少數民族就不夠友好啦,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反正是沒一個好詞!春秋戰國時的楚國,國土面積最大,文化昌盛,但在山東五國眼裡,也依然是南蠻之地,蠻荒之所!南蠻也一直成為漢族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隨著魏晉南北朝的到來,北方地區長期被少數民族佔領,民族大融合導致北方地區純正的漢人越來越少,大唐王朝的李氏家族都有鮮卑族的血統。特別是大宋朝的建立,國土都在黃河以南,南宋更是在長江以南!北方地區都是少數民族政權,而純正的漢族都在南方!到蒙古統一中國後,把南方漢族稱為南人,也時常以帶有侮辱蔑視性的詞語稱呼南方漢人為南方蠻子!當然漢人也不甘示弱,稱北方少數民族為北方韃子!

清朝視蒙古為一家人,滿蒙一家。也受很多蒙古文化的影響,加上滿漢民族關係所致,所以蠻子一詞也被留用下來。現在在北方地區一些上了歲數的人依然還稱呼南方人為蠻子!當然在現在強調和諧社會的時代,這種帶有歧視性的詞語是不應該存在的!


青梅談史


蠻子不是滿清叫漢人的說法。而是北方漢人對南方人稱呼!滿清有一個自己民族的蔑稱,叫漢人尼堪,後來北方有大批漢奸投降滿清,為了取悅主人,獲得富貴去屠殺的南方人,表現特別勇猛。這些北方漢奸為了讓自己的屠殺具有合法性。把南方人蔑稱為南蠻,蠻子,讓自己的屠殺,就感覺好像當年諸葛亮去征伐孟獲一樣。有了正義性和合法性。滿清隨著的漢化日深,也就隨著奴才們改尼康叫蠻子了!這個詞是北方漢人胡化的一個表現。


寒窗煙雨2


我聽蒙古朋友說:漢人歷史上稱他們為韃子,他們就叫漢人為蠻子。我認為這都是民族岐視造成的偏見。大漢民族總體上是中華文明的主流民族,而且人口最多。建立多民族的國家後,對少數民族要平等相待、充分尊重。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首先要反對大漢族主義,同時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這是中國共產黨很重要的民族政策。民族問題不是小問題,處理不好會岀大問題。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就在於從紅軍時期開始,就制定了正確的民族政策。新中國成立後,又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用法律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這是偉大的創舉,在世界上也是最進步的法律。所以,那種叫蠻子也好,韃子也罷的稱謂,已成為歷史陳跡。各族人民一家親,共圓偉大中國夢,這才是人間正道。


手機用戶13688672191


蠻夷戎狄一開始都是沒有貶義的稱呼。它們是華夏早期統治階層的親戚,也是它們的自稱。以北方狄為最近,古阿爾泰語Bidud是 我們 的意思,就是自己人。蠻就是就是詞根-man,就像Turkey和Turkman Germ和German一樣,是同族後裔的意思。夷是母系親族的意思,我們現在還把母親的姐妹成為姨。戎就是黃帝所屬部族,這是個雙音節詞彙讀hun yo。不同時代翻譯成漢字詞有山戎,軒轅,獫狁,葷鬻,匈奴,韓,漢。華夏的貴族文化就是從蠻夷戎狄來的。隨著華夏的生產力提高人口擴增,蠻夷戎狄落後了,就變成了貶義,類似於窮親戚。


划水的竹蟶君


互損而已,漢人管滿人叫達子,滿人叫漢人蠻子,其實也不是說所有漢人,長江以北不這麼叫,長江以南才叫蠻子,其實就是互損,打架沒好手,罵人沒好口,大家誰也別說誰,都一樣,你罵人就得想好會被人罵,你打人就得想好被人打,滿漢都一樣,都是人是人就有這種心裡,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漢人當皇帝滿人看你不順眼,滿人當皇帝漢人看你不順眼,其實都是中國人,內部矛盾而已。


18847067308


😂,我認為這個嘛,就說實話吧,這就好像一隻掉了尾巴和掉毛的狐狸,它整天想的就是讓別人也跟它一樣。可是到頭來的結果可想而知,它依然無法改變現實,它是一隻斷了尾巴全身掉毛的狐狸它就還是一隻斷了尾巴全身掉毛的狐狸。

你所說這個問題說實在的不知道從哪來的,但從歷史看滿所做所為就像哪隻狐狸。


木馬憑來處


人家稱他們夷狄,他們就叫人家蠻子,相對來說,女真是北方民族,南方是漢族最多,事實上關內本來是漢族的天下,女真族入關稱帝,民族矛盾是天然存在,當時還沒有共和的思想。滿人知道要有效管治,不能太過歧視漢人,所以當局勢穩定下來後,就說要滿漢一家,不分彼此,事實當然不大可能,誰打下江山,會不以自己利益為先,說得多好聽也是吹水而已。罵漢人蠻子沒什麼特別意義,他們自己被人罵夷狄,難道就不罵回去嗎?


戰塲YOK1942419


好不容易入主中原,想學中原人玩一下華蠻之辯,讓明朝人體會一下被叫蠻子的滋味,這是典型暴發戶的行為,清朝的龍椅,服裝,都是幾十條龍紋在上面,喜歡大黃大紅,今天中國大黃大紅的審美與清朝有著密切的關係。

不過說到底,清朝的統治階級沒有以往類似鮮卑人的文化累積,滅掉明朝後,文化顯得格格不入,審美有很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