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川:文明校園的「清華解讀」

覃川:文明校園的“清華解讀”

覃川: 文明校園的“清華解讀”

記者:歡迎您來到中國文明網。我們知道,清華大學在去年年底的時候,獲得了首屆“全國文明校園”的稱號,恭喜您,也恭喜清華大學。

覃川:謝謝!

記者:在您看來,文明校園的概念是什麼呢?什麼是文明校園?

覃川:我個人對文明校園也有一點理解,如果要用一些更精煉的描述來講的話,我想是否可以把它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層次叫做境,環境的境,主要是指一些外在的,硬件的,可以觸摸的這樣一些學校的構成。第二個,我想應該是在校園環境當中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人,因為人是一所大學最活躍、最主體的部分。這個裡面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清華以前的老校長梅貽琦曾經說過,大學非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他就強調,人在大學裡面處於最核心的地位。第三個層面,由於學校辦學歷史所延續、積累、凝鍊而成的一個學校最有代表性的傳統和精神,我稱之為靈(魂)。所以說學校的境、人、魂,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一所大學最主要的要素。當這三者能夠在互動當中呈現出一種和諧的、健康的、充滿活力的狀態,我們就可以稱之文明的校園。

記者:可能很多人在瞭解清華大學的時候,最開始瞭解它是通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您看來,清華大學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呢?

覃川:清華大學最吸引我的實際上也是我剛才說的這三個層次,當你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它的外在環境。相應的剛才就提到了,在境之上的這些名人也深深地吸引著包括我在內的所有的清華人。

記者:我能不能理解說,其實它就是我們清華大學的一個文明基因?

覃川:可以這樣說,沒有問題。

記者:在您看來,如果說請您來分享一下咱們清華大學在文明校園創建方面的經驗,您覺得有什麼良好的經驗可以跟其他高校進行分享的呢?

覃川:如果要比較簡明地來概括,我想可能有四個方面,一個就是,學校包括學校領導,全校的師生,包括很多的校友和關心、支持清華髮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大家共同的共識和努力。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在學校裡面,很多地方都會看到有供人休息的長椅。如果到清華去看這樣的長椅,它都有一個小小的銘牌,上面寫著是哪一屆哪一個院系的校友所捐贈。這雖然是一個非常小的,可能很多人在學校裡面還不一定能注意到這個小小的細節,但是我想舉這個例子也是說明我們的文明校園為什麼會浸潤到每一寸時空裡面,它會感染到每一個人。第二,它是一種大家自覺的行為。再舉個例子,我們學校一直倡導綠色大學的建設,也是全國比較早提出來要建設綠色大學,這樣一個理念。我們開了很多關於綠色方面的教育課程,比如說環境學院的80多歲老院士錢易先生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在第一線,給學生們講這門課。再比如說綠色科研,我們在學校的很多科研項目當中,也都非常有意識、自覺地去承擔這方面的研究項目,包括我們的環境學院,包括最近的地學系,他們都做了大量這方面的科研成果。第三,文明校園的建設需要一個持久的努力,自覺的行為,要讓它變得更長久的。清華從建校以來,在這方面一代一代的清華人都在堅持,往下推進,而且每個歷史階段也都有自己的特色。第四,最近這幾年我們更加追求品質和內涵的發展。我們一定要把清華的歷史文脈和新時代文明建設的要求,把它更加內化,更加內涵,形成一種大家無時無刻都把它作為一種內在的自覺的要求。

記者:去年底獲得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之後,師生有什麼的反應?

覃川:首先我們做了積極地宣傳報道,特別是我們陳旭書記,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作為文明校園的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但是我們並沒有把這份榮譽作為一種津津樂道的談資。反過來,我們會更加地反思學校在哪些地方還有改進的空間,我們在今年學校的重要會議上,也在進行這方面的佈置。我舉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比如說學校現在更加強調“安全”文化。

記者:安全文化?

覃川:因為學校裡有很多的實驗室,有些實驗室不管是大型的機械的,還是一些比如生物工程、化學實驗等等。

記者:還是有一定安全隱患的。

覃川:所以學校從去年底到今年,把整個安全文化的建設,它已經不是一般的安全制度、安全規範,安全文化建設成為學校工作重點,我們稱之為叫“安全文化”的建設,要把它更多地作為學校的一個工作重點來推進。

記者:剛才聽您談清華的創建文明校園的過程,感覺您一方面很高興,另一方面也很欣慰,同時對創建的過程、創建工作非常地熟悉。我想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您是在宣傳部門工作,對創建工作非常熟悉;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您本身也是一位清華人。

覃川:是的。

記者:最美好的時光都在清華。

覃川:包括將來會更美好的時光。

記者:您步入清華之後,您覺得清華這幾年有什麼變化嗎?特別是我們知道今年也是改革開放的40週年,改革開放之後,您覺得清華較之前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覃川:應該說這40年是學校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也不為過。我想在三個大的方面可能給學校帶來了非常大的影響和變化。

第一,從國家發展的大環境。實際上在1978年的6月23號,當時鄧小平同志就聽取了有關清華大學工作的彙報,在聽取彙報的過程當中,他就國家的公派留學這項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當時他明確表示,要擴大留學的規模,所以在1978年底,在中美建交之際,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批公派留學大約50多人前往美國,其中就有清華的9位教師。在這之後,國家不斷地向前發展,也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說我們後來才有了比如“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

第二,高校自身的改革,實際上從清華來講,從改革開放之初到今天,各方面的改革一直在推進,可以說這40年基本中沒有中斷過。2014年開始,清華又率先啟動了綜合改革,2014-2020年,大概要用六年的時間,要完成綜合改革。當然主線是貫穿始終的,主線就是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三,開放。剛才我講到的鄧小平同志關於留學的指示,實際上就是從開放的角度來給我們一方面擴大視野,在擴大視野的基礎之上,也能夠對標國外大學最好的發展的前沿狀態,能夠看到他們最領先的一些做法,回過頭來,能夠快速地通過查找我們的差距,來進行提升。。

記者:在您看來,這40年當中,清華大學有什麼一直沒有變的東西?

覃川:我們講到辦學的方向,這是從來沒有變的。清華大學從新中國成立之後,就開始改造成為一所社會主義的大學,在那個時候就提出來,要培養又紅又專的人才。

第二,清華的很多精神傳統是沒有變過的,當然它在新時代有新的發展。比如說我們清華以校訓“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為代表,或者為核心的一系列的精神文化傳統是沒有變過的,比如我們的愛國奉獻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志向,人文日新的精神動力,行勝於言的作風,這些都是從來沒有變的。

記者:所以其實從變與不變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高校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潮流當中的責任和擔當了。

覃川:是的。

記者:您在清華大學學習、生活、工作了20多年,哪個建築是讓你最喜歡的?

覃川:很多,因為清華的建築各歷史階段都有體現。

記者:是。

覃川:既有百年流傳下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古典皇家園林,也有建校之初,仿造一些歐美大學所修建的。當時最早的那一批稱之為四大建築,包括大禮堂、圖書館、清華學堂、科學館。也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五六十年代,仿造蘇聯的建築風格所建造的中央主樓,非常的恢弘大氣。也有改革開放之後,用更現代的方式來修建的,具有今天中西融匯,又有一些現代理唸的建築,剛剛落成的新清華學堂,主要用於文藝表演,有一個非常好的劇場。如果一定要說我最喜愛的建築,我想有兩個,而且很難取捨,一個就是工字廳。

我喜歡它不僅僅是因為它有建築本身的風格,更重要的是它有人,有魂在裡面。比如1924年的時候,印度的著名詩人泰戈爾曾經到中國來就入住在工字廳裡面有一段時間,留下了很多的佳話。

另外一個就是清華的圖書館,清華的圖書館最早也是一個歐式風格的建築,後來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也在不斷的擴張。圖書館也同樣是這樣,一方面建築本身很有它的風格,獨特的特點,另外一方面,也同樣在裡面也有剛才我講到的人和他們的故事在裡面,比如說當年的錢鍾書先生到了清華之後,進校之初就立下要“橫掃清華圖書館”這樣的宏志。

記者:是,留下了很多歷史的片段。是這樣,建築本身是一個空間,但它一旦有了時間的積累,它就具有了一種更深邃的含義。那麼今天我們在現場也特別地把一些建築帶到了錄製現場,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先請覃部長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是什麼?

覃川:這個是今年清華大學給2018級新生髮的錄取通知書。

記者:錄取通知書?

覃川:對。

記者:看似跟之前的通知書沒有太大的不同,但聽說這張錄取通知書現在成了“網紅”。

覃川:可以這麼講。

記者:為什麼成為網紅呢?

覃川:它別有洞天,可以打開看一下。

記者:我們來打開看一下。說建築,建築來了,覃部長,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建築是什麼?

覃川:這個錄取通知書打開之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精緻的3D的建築模型,它我們稱之為二校門,現在它已經沒有了校門本身的功能,作為清華園中最有代表性的這樣一個建築景觀,很多的師生對它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記者:是,包括我們看到很多影視作品也是在這裡取景。

覃川:我們為什麼把它作為今年錄取通知書所承載的典型的建築?實際上有這麼幾個考慮,第一它是一個校門,校門對於新生來講,就意味著,你通過這個校門,就能夠進入到你心目中理想的學校。第二個來講,它是清華最有代表性、標誌性的建築之一。第三因為通知書這樣一種獨特的設計,是我們學校美術學院一位碩士研究生,他也是今年的畢業生,是在他的畢業設計作品基礎上又專門進行加工,最後跟錄取通知書融合在一起。

記者:我想每一位收到這份錄取通知書的同學們,一定都是特別特別幸福的,剛才我們看了錄取通知書的實物,那麼到底網友們眼中的錄取通知書是什麼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有一位應該也是清華的學子,他說給母校打Call,好羨慕學弟學妹們啊,有這麼精美的錄取通知書。同時還有一位網友說,現在錄取通知書太高級了吧,想讓母校重發。在這裡請問一下覃部長,有這個可能嗎?

覃川:重發是不可能的,學校有他嚴格的管理規律。但是我想大家心繫母校、感恩母校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學校也會持續關注和支持校友們的發展。所以校友和母校之間的互動的機會會很多。

記者:是,說到這裡也想跟各位清華畢業的校友們說,其實除了錄取通知書以外,我們還有很多文創產品,比如說這是我們送給校友畢業生的一份小禮物。

覃川:我們想對校友們說的話是,清華因你而更加美麗,歡迎每個校友繼續的關心和支持母校。

記者:是。看來,其實我們清華這麼好的發展,也離不開每一位校友的共同努力。下面再來聊一聊清華一個特色的文化活動,我們知道創建全國文明校園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校園文化好。

覃川:在改革開放之後,清華在全國大學的校園文化方面,也應該說一直走在前列,比如說80年代的校園文學,校園詩歌,90年代的校園音樂,到了2000年,或者說進入新世紀以後,更加呈現出千姿百態、百花齊放的發展狀態。從學校的角度來講,也一直大力的支持,近年來,一個重要的工作或者一個標誌性的工作,就是清華第一次制定了文化建設規劃。

記者:文化建設規劃?

覃川:對,我們在制定“十三五”學校規劃的時候,有一個學校事業發展的總規劃,下面還有幾個專項的規劃,其中也有一個文化建設的規劃,這個規劃是學校歷史上的第一次。在這個規劃當中,分別從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文化實踐、網絡文化建設等等,六個方面對學校未來幾年文化建設的發展做了一些安排和部署。

記者:我們也瞭解到,您現在也正在擔任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的副院長,在您看來,怎麼把咱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一步地創新?

覃川:在2016年的12月,召開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做了重要講話,同時也相應地出臺了相關的重要的指導文件。從我們學校來講,近年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能有這樣幾個方面的考慮和做法,一個最重要的理解是,要把它按照體系化的要求來抓好,形成一種工作的體系。第二,更加明確了所謂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貫穿到整個學校所有的環節當中。比如說,今年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的思想座談會上又提出“要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裡面就講人才培養體系可能有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但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是貫穿所有的這些體系當中。所以我們也是從這個角度,更加來明確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

記者:這兩年,咱們清華大學的思政課堂發展得怎麼樣?

覃川:思政課也是學校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內容,學校也成立了專門的思想政治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由校黨委書記任這個小組的組長,定期要開會來研究、部署相關的工作。

在教學的一些具體的探索方面,也有很多這方面的做法,比如說,結合慕課。今年又推出了兩門針對十九大精神的慕課,還有一些思政課的慕課也做成了雙語教學。

記者:到海外平臺上。

覃川:對,放在海外平臺上。結合慕課,我們又針對校內的教學上面提出來叫混合式教學。所謂的混合式教學就是,可能有一些知識點的學習,讓同學們能夠通過慕課的方式來學習,瞭解很多的知識點。同時我們又在這些知識點的運用方面,我們有線下的實際的教學,但是這個教學就不是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而更多的是團隊討論。

再比如說,又把思政課跟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而不是把思政課作為一種遊離在專業之外的,對學生來講是一種額外的學習任務,就跟自己本身的學業更好的融合。比如說思政課的教師針對美術學院的同學教學的時候,其中一項課程學習的任務,就是要讓他們用自己的專業來完成一件作品,所以有些學習比如他為了創作一幅畫,他可能就要去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比如紅旗渠的建設是在什麼背景下,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他才能創作出一幅合格的或者優秀的作品。

記者:是,今天在訪談一開始,您也提到了,說文明校園創建它的本質在於人。

覃川:是的,最核心就是人。

記者:那在您眼中,一個優秀的清華奮鬥者,他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覃川:第一,要讓更多的青年學生把個人的發展、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與民族的命運緊緊關聯在一起。大家可以看到,在清華早期的這些留學者當中,絕大部分最後都學成歸國,成為了各個領域中國的近現代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國家和民族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一直就有這個傳統,就是要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第二個就是講,有報效祖國的志向可能還不夠,還有報效祖國的本領。所以我們就講這一塊,希望現在的青年學生要真正地把握好在校期間的黃金時期,刻苦努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本領。第三個方面,就是要具有全球化的視野。當然,最核心的我想還是習總書記在今年“5.2”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青年人第一要愛國,第二要勵志,第三要求真,第四是要力行,這個也是一個共同的對於青年人才的一個要求。

記者:我們也知道,清華大學也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一個學術殿堂,同時也是很多青年人寒窗苦讀的目標了。那麼,今天在節目最後,您有什麼話想要送給這些青年人們嗎?

覃川:清華是一個能做夢也能圓夢的地方,與更多的夢想者同行,圓人生理想之夢,圓民族復興之夢。

記者:說得真好,謝謝覃部長!祝福所有的青年學子都能夠夢想成真。同時天道酬勤,無問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