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后簡介(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第一,咸豐帝

孝德顯皇后(1831年-1850年1月24日),薩克達氏,咸豐帝原配妻子,原滿洲鑲藍旗人,後抬至鑲黃旗,太常寺少卿富泰之女。道光二十七年,道光帝指婚給皇四子奕詝。道光二十八年二月初七與奕詝完婚,道光帝冊薩克達氏為嫡福晉。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乙亥日,1850年1月24日)崩。咸豐帝即位後,追冊諡曰孝德皇后,棺槨暫奉田村。同治初,移靜安莊,旋葬清東陵定陵。全諡曰:孝德溫惠誠順慈莊恪慎徽懿恭天贊聖顯皇后。


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出生。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道光帝將薩克達氏指婚給皇四子奕詝。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 奉旨與當時仍為皇子的咸豐帝成婚,為嫡福晉。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十二月十二日(乙亥日),逝世。咸豐帝即位後,追冊諡曰孝德皇后,棺槨暫奉田村。同治初,移靜安莊,旋葬清東陵定陵。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皇帝屢次加諡,曰:孝德溫惠誠順慈莊恪慎徽懿恭天贊聖顯皇后。
清朝皇后簡介(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孝貞顯皇后(1837年8月12日—1881年4月8日),鈕祜祿氏,咸豐帝皇后,滿洲鑲黃旗人,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之女。嫡母為宗室覺羅,生母為姜氏(後抬入旗籍,改稱姜佳氏)。光緒七年三月初十(1881年4月8日),慈安皇太后暴崩於鍾粹宮,死因成謎。葬於普祥峪定東陵,上諡,經宣統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1837年8月12日)出生在廣西柳州。咸豐二年(1852)二月被選秀入宮,四月二十七日進內,詔封貞嬪。五月,詔晉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其嬪妃冊封典禮均未舉行;十月,立為皇后,時年十六,少於文宗六歲。咸豐十年(1860)八月,從車駕出狩熱河。咸豐十一年(1861)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尊為皇太后。九月回宮。十一月乙酉朔初一,與慈禧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時年二十五歲,世人稱之為"東太后"。同治元年(1862)四月上徽號:慈安皇太后。是時,孝貞、孝欽兩宮並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以別之。同治八年(1869),內監安德海出京,山東巡撫丁寶楨以聞,太后立命誅之。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加上徽號“端裕”二字。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十(1874年12月18日),穆宗病痘,複訓政。十二月初五(1875年1月12日),穆宗崩,德宗入承大統,復聽政。光緒二年(1876)七月,四十慈慶,加上徽號“昭和莊敬”四字,至是為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光緒七年辛巳三月壬申初十,暴亡,壽45歲。五月,上尊諡曰孝貞慈安裕慶和敬儀天祚聖顯皇后。九月十七卯時葬昌瑞山南麓偏西之普祥峪定東陵[1],祔太廟。宣統元年(1908)四月,加上尊諡“誠靖”二字,全諡: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清朝皇后簡介(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清史稿記載懿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同治帝),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清朝皇后簡介(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第二,同治帝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清穆宗同治帝皇后,蒙古正藍旗人(後因封后而抬旗入滿洲鑲黃旗),大學士賽尚阿的孫女,顧命八大臣鄭親王端華外孫女,顧命八大臣肅順是端華的弟弟,也就是阿魯特氏的叔外祖父,三等承恩公戶部尚書崇綺之女,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姑表外甥女,恭肅皇貴妃侄女。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咸豐四年七月初一日生,於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日選秀女時指立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日,以惇親王奕誴為正使,貝勒奕劻為副使,冊立為皇后。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子刻,入宮合巹。[1]同治十三年(1874年)穆宗賓天后,同年十二月德宗光緒帝即位,奉兩宮皇太后命,尊為嘉順皇后。[2]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寅時崩於儲秀宮,年二十二歲。光緒元年五月,上尊諡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后。同年九月暫安梓宮於隆福寺,十一月升祔奉先殿。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奉安惠陵,閏三月升祔太廟。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統帝入嗣穆宗,於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加上尊諡恭端,全諡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恭端憲天彰聖毅皇后。


清朝皇后簡介(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第三,光緒帝

隆裕太后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為皇后,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民國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病逝,享年46歲。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與光緒帝合葬崇陵(河北易縣清西陵)。


清朝皇后簡介(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第四,宣統

郭布羅·婉容(1906年11月13日—1946年6月20日),字慕鴻,號植蓮,滿洲正白旗(達斡爾族)。清朝遜帝溥儀的妻子,清朝與中國的末代皇后,後為偽滿洲國皇后。 “婉容”二字及她的字“慕鴻”來自《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郭布羅·婉容,達斡爾族,旗籍滿洲正白旗,1906年11月13日出生於內務府大臣內榮源府。婉容的父親郭布羅·榮源,是位開明人士,時任內務府大臣,一向主張男女平等,認為女孩子應該和男孩子同樣接受教育。因為皇帝溥儀第一個圈中者為文繡而非婉容,但文繡長相平平,當時十七歲的婉容卻出落得美麗高貴,而且她的家世顯赫,最後溥儀還是選了婉容當皇后。而文繡既被皇帝圈上了,也不能再嫁別的人,於是成為了妃子。1911年,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帝制結束,國家從君主制走向共和。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給予清室的優待條件是“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為此,遜帝溥儀的婚禮還是完全照搬皇帝大婚的禮儀,民國政府特准皇后的“鳳輿”從東華門抬進紫禁城的後半部。1922年11月30日,婉容成為名義上的皇后。1934年3月1日,婉容被冊封為滿洲帝國皇后。後遭溥儀厭棄,吸食鴉片煙度日。根據《我的前半生》被刪節內容,婉容染上吸食鴉片的嗜好,並與侍衛通姦,暗結珠胎,誕下一女,後來孩子死亡,婉容憶子成狂,吸鴉片煙度日。


清朝皇后簡介(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1935年,直到婉容懷孕即將臨產,溥儀才知道婉容與別人私通,之後婉容生下一個女嬰。溥儀決定把婉容生下來的女兒扔進鍋爐,之後卻對婉容說把女兒交給她哥哥代養。導致婉容至死也不知道孩子早已死亡了。另一傳聞,當時婉容的女兒生下來時就已經死亡,被溥儀扔進鍋爐,雖然這個一個可憐的女嬰才剛剛降生半個小時就夭折了,但溥儀仍然認為這是婉容不可饒恕的過錯,從此將她打入冷宮,更因刺激過大而患上精神病。經過這一次打擊之後,僅僅兩年的時間,昔日如花似玉的婉容成了一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瘋子,她已經不懂得梳洗打扮,整天喜怒無常。唯有一個習慣還保留著,就是每天還要吸鴉片。婉容被關在屋子裡與外界隔離起來,溥儀派了兩名太監和兩人女傭伺侯她,病得最嚴重時兩腿已不能下地走路。由於長久關在房子裡,本來就有目疾的婉容,眼睛更見不得光亮,要用扇子遮著從扇子骨的縫隙中看人。但她偶爾也有清醒的時候,每逢這時,她就哭著罵她的父親榮源,罵他為了自己要當國丈而斷送了女兒的一生。


​1945年8月,蘇聯在“八月風暴”行動中迅速攻佔滿洲,婉容在11日隨宮廷人員自新京撤至通化大栗子溝,後被佔領當地的共產黨游擊隊俘虜,先後運至通化、長春、永吉、敦化、延吉,最後於1946年6月10日前後(見嵯峨浩回憶錄)或8月下旬(當時報紙記載)死於吉林省延吉的監獄裡。葬地不明,有說是“用舊炕蓆卷著扔在北山上”,也有說是“葬於延吉市南山”,屍骨亦無處尋找。三年以後,在伯力收容所過囚居生活的溥儀從嵯峨浩給溥傑的家信中獲悉婉容的死訊,似乎無動於衷。
清朝皇后簡介(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