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起,不用考試,這類「臨時工」干滿2年就可轉事業編!

2018年起,不用考試,這類“臨時工”幹滿2年就可轉事業編!

在很多事業單位都有很多的臨時工,他們迫切希望能有個機會可以成為正式編制的員工,但是都沒有一個很好的時機,因為很多事業單位招聘都是本著“逢考必進”的原則,要通過層層的篩選關卡,才可能成為帶編制的員工,也就是如此,事業單位臨時工轉正難度五顆星。

2018年起,不用考試,這類“臨時工”幹滿2年就可轉事業編!

那麼有沒有特殊渠道可以讓沒有編制的臨時工可以有一個契機進入事業單位呢?換在以前可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最近政府出臺了一個新政關於事業單位改革的,有一類的臨時工,只要工作滿兩年,就可以直接進入事業單位工作。

山東省關於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措施中提到這樣一條:2018年起,山東省免費定點向培養基層農技推廣本科生、專科生,“三扶一支”大學生在基層工作滿兩年後可通過考核成為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這對於三支一扶的大學生來說,絕對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三支一扶就是相當於事業單位的臨時工。如今有個這樣好的機會,如果你覺得事業單位考試太難,那麼你可以考慮三支一扶考試看看,等工作滿2年,再進入事業單位,不是挺好的麼,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這個政策,如果你符合,千萬不要放棄這個機會哦!試一把,希望就在前方,對此你怎麼看呢?來跟小編討論一下吧!

2018年起,不用考試,這類“臨時工”幹滿2年就可轉事業編!

2019國考行測備考:如何啃下邏輯中真假話問題

近幾年,真假話問題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上鏡率極高,所謂“真假話問題”題目,題幹特徵是:已知若干人,每人各說一句話,其中由真話,也有假話。通常會問:題目中究竟誰在說真話(假話),或者事情的真相是什麼?

【例題】寺廟裡丟失了一袋香火錢,方丈找到甲、乙、丙三個小和尚來詢問。甲說:我沒偷。乙說:甲偷的。丙說:我沒偷。已知三個人中只有一個人偷了錢,且只有一個人說的對。

問題:到底是誰偷了錢?

A.乙 B.丙 C.都沒偷 D.甲

【答案】B。中公解析:先把題幹中的已知條件,用邏輯的語言表示出來:

甲:非甲

乙:甲

丙:非丙

我們會發現:甲說“不是甲”,是在撇清自己,強調偷錢袋這件事和甲沒有任何關係,乙說“是甲”,是在指認甲偷錢袋。顯然,甲乙兩個人的話為矛盾關係。根據矛盾的特性:互為矛盾的兩個命題必然一真一假的特性。已知題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真話,即另外兩個人的話為假。也就是說,真話必定存在於甲乙兩人之中,所以,丙說的話就是假的。“非丙”為假,那麼,“丙”為真,即丙就是偷東西的人,答案為B。

這道題相對簡單,運用了矛盾這個知識點,那麼什麼是“矛盾”呢?“矛盾”是對於一種事物描述只分A、B兩種情況,A、B不交叉,A、B在一起是全集。例如:“生”和“死”這兩個概念,生物的狀態只分為“生”和“死”,同時“生”和“死”間沒有任何的交集,因此,這兩個概念為矛盾關係。我們會發現,“生”和“死”是截然對立的,互為矛盾的兩者必然一真一假。當了解了矛盾的特性後,我們會發現公考中涉及到真假話的問題就可以從矛盾入手,拿到一道題目,先去觀察題幹是否存在矛盾關係,常見的矛盾關係有:

P的矛盾是非P;“所有A是B”的矛盾是“有些A不是B”; “所有A不是B”的矛盾是“有些A是B”;“某個A是B”的矛盾是“某個A不是B”。

當通過題目判斷出題幹存在矛盾後,利用矛盾的特性“互為矛盾的兩者必然一真一假”,根據已知條件給出的真假話的數量,繞過題幹矛盾,鎖定剩餘條件的真假性,進而得出確定性信息,根據問題找尋題目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