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女兒節

西和乞巧女兒節


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在西和,不論走到哪裡都能欣賞到“巧姐”的風采。下面是包集村的“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等乞巧活動。
西和乞巧女兒節

一、坐巧

在迎巧儀式前,每個姑娘就將自己的手袢解下,一條接一條地連成一根長頭繩。如果這樣接起來的繩子嫌短的話,還可以用新頭繩以續不足。到時,手捧香盤的姑娘走在前面,其他人列隊跟隨。香盤內放有香、蠟、黃裱紙等祭品和頭繩。來到村鎮外的大河(溝)邊,先由兩人分別站在兩岸,把頭繩橫拉在河面上。接著點蠟、炷香、焚裱紙、祭祀跪拜。然後,大家成排列隊、牽手擺臂齊唱《搭橋歌》。唱罷,站在河(溝)兩岸拉頭繩的姑娘同時鬆手,繩子即刻落入水中被水沖走。乞巧的第一個儀式至此完成。
西和乞巧女兒節

西和乞巧女兒節

二、迎巧

農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們穿上盛裝,整齊列隊,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河(莊)邊舉行迎巧儀式。主持者焚香點蠟,燃紙放炮,“巧娘娘”頭兒跪迎接拜,其餘姑娘則站在河(莊)邊齊唱《迎巧歌》。然後,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進院門要唱《進院歌》,進屋唱《坐巧歌》。要敬獻茶果,唱《獻茶歌》,此時,乞巧活動便正式拉開序幕。

西和乞巧女兒節西和乞巧女兒節​​

三、祭巧

農曆六月三十晚上,姑娘們穿上盛裝,整齊列隊,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蠟、紙品盤,在老年婦女的引導下來到河(莊)邊舉行迎巧儀式。主持者焚香點蠟,燃紙放炮,“巧娘娘”頭兒跪迎接拜,其餘姑娘則站在河(莊)邊齊唱《迎巧歌》。然後,揭去“巧娘娘”頭上的絲帕,一路唱著歌將“巧娘娘”請進院。進院門要唱《進院歌》,進屋唱《坐巧歌》。要敬獻茶果,唱《獻茶歌》,此時,乞巧活動便正式拉開序幕。
西和乞巧女兒節

西和乞巧女兒節

四、拜巧

​​​​拜巧,在乞巧過程中,毗鄰的乞巧點之間,要開展你來我往的相互拜巧活動。如上街與下街、東關與西關、前莊與後莊、上壩與下壩、此村與彼村等等。按乞巧習俗,祈神迎水儀式結束後方可進行相互拜巧。相互拜巧時,為了壯大聲勢,乞巧組織者要求所有姑娘參加。她們著意打扮、穿戴一新,成排列隊。兩地的姑娘坐在一起互稱姐妹、問長問短、有說有笑、十分親熱。相互拜巧,不但有觀摩、交流、促進乞巧的作用,還為鄰村、鄰街的姑娘搭建了互相交誼的平臺,又為未婚青年尋找對象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西和乞巧女兒節西和乞巧女兒節

五、娛巧

在七天八夜的乞巧過程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唱巧”,即娛巧,即姑娘們齊集坐巧處,從白天直至深夜,按一定的程式,用不同的歌曲在巧娘娘像前盡情地載歌載舞。以此表達抒發情感、展示才藝。“乞巧歌”主要是以“娛神”指娘娘神為目的。歌詞有傳統和新編之分,曲調有正歌和副歌之別。演唱上除節前排練外,僅限於“乞巧節”這段日子,其餘時間一般不再演唱。“乞巧節”是姑娘們的節日,“乞巧歌”是姑娘們唱的歌,屬於民間歌謠的範疇。就民歌的形式來說,它不是“山野之曲”,而是“里巷之曲”,是一代代姑娘們集體創作的結晶。豐富的歌詞和曲調,給異彩紛呈的節日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和乞巧女兒節

西和乞巧女兒節

六、卜巧

在乞巧的過程中,除舉行個人“針線卜巧”外,還要在七月初七晚上,舉行集體“照瓣卜巧”。即用巧芽在水中的投影圖案問自己的巧拙、禍福,俗稱“照花瓣”,即在晚上的燈光下看巧芽水中投影圖案而“照瓣卜巧”。照瓣卜巧開始時,所有姑娘手端巧芽碗分站神桌兩旁,先由乞巧組織者在神桌前照例祭祀跪拜,並默默祈禱:“請巧娘娘給黑眼的陽人賜個好花瓣,指一條手巧路。”禮畢,大家齊唱《照花瓣歌》。姑娘自己碗底的投影圖案,被大家確認為心靈、手巧、吉利、祥瑞時,心中十分高興,一定要將碗中的水猛喝一口,其意是使虔誠乞巧得來的這一切,真正為自己所有,長期在身上顯靈。然後把水倒掉,再盛半碗神水,重新開始下一輪的照瓣卜巧。照瓣卜巧活動在期待、興奮、歡樂的氣氛中進行著,歷時兩三個小時方告結束。


西和乞巧女兒節西和乞巧女兒節

七、送巧


西和乞巧女兒節
​​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