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姓氏起源

關於馬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

出自嬴姓,為帝顓頊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懷孕生子大業。大業之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 ,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傳至季勝有個曾孫叫造父,世周穆王的駕車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有子叫趙奢,以善於用兵著稱。因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死後便葬於封邑,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其姓氏,後省去"服"字,遂有馬氏。世居邯鄲。史稱馬姓正宗。

馬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姓馬矢,至馬宮以仕學顯,改姓馬。

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馬慶祥,人居臨洮狄道(今甘肅省境內),遂以馬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亦為馬氏。金元以後,為回族大姓。

聚集地(遷徙分佈)

趙奢之子牧,亦為趙將,居住在邯鄲。公元前222年,秦國滅趙國,將牧之子遷徙至陝西咸陽。馬興後人馬何羅徙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從此,扶風茂陵成為馬氏的發展繁衍中心。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馬氏除在扶風茂陵成為望族外,還分佈於今河南、河北、山東、湖北、四川、甘肅、江蘇、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審之入閩,有河南馬氏隨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戶。許州人馬殷,少為木工,應募從軍,隨秦宗權部將孫儒入揚州,轉從別將劉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劉建峰北部下所殺,馬殷被推為主,被唐任為潭州刺史,後進武安軍節度使,於907年被後梁封為楚王,建立楚國,歷時45年。宋代以後,閩、粵地區馬姓逐漸增多;至明代,馬姓族人遍佈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臺灣,進而又遠徙東南亞及歐美。

臺灣的馬姓,以嘉義、臺南和新竹為最多,名列第七十二位。臺灣馬姓的開基始祖,來自廣東,與廣東馬姓關係十分密切。早在兩千年以前,是由馬援將馬氏帶到南方的。這些人雖然很可能不姓馬,但在壽冷縣定居以後,卻統統改姓為馬了。併成為馬氏在南方的開基始祖。臺灣的馬姓,跟廣東的馬氏關係十分密切。他們的開基始祖大多來自廣東。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徵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餘人。他在教室裡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馬姓堂號還有"扶風"。

馬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家乘譜牒

河北:豐潤馬氏家譜不分卷、安次得勝口馬氏家譜不分卷、東安馬氏家譜稿不分卷、馬譜一幅、馬氏族譜不分卷

江蘇:京江馬氏宗譜二捲圖一卷、馬氏宗譜七卷首一卷、錫山馬氏宗譜不分卷、常州馬氏宗譜六卷首一卷、利城馬氏宗譜六卷

浙江:光溪馬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會稽馬氏宗譜五卷、山陰朱鹹馬氏宗譜四卷、吳寧安恬馬氏宗譜二十三卷

馬氏家乘不分卷、馬氏族譜不分卷、馬氏宗祠族譜不分卷、馬氏宗譜不分卷、三官馬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繁陽馬氏宗譜十九卷、遠陽馬

氏家譜不分卷

歷史名人

馬 鈺:宋代進士。傳說,大定年間他遇重陽子王嘉,授以道術,與妻孫氏同時出家,孫先仙去。鈺後遊萊陽,入仙宮羽化,賜號丹陽順化真人。

馬 援:東漢名將,建武十七年(41年)任伏波將軍。年六十餘仍征戰沙場。嘗謂賓客曰:"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

馬師皇:黃帝時代著名獸醫,善醫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

馬致遠:元代著名的雜劇和散曲作家,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其作品大都清麗高雅,意境高遠。

馬 均:魏時機械製造家,因改革綾機,提高功效四五倍而聞名;後又創造翻車(即龍骨水車)、指南車等。翻車、指南車所使用的機械原理比國外早1780年。

馬 遠:南宋時著名畫家,擅畫山水。初師李唐,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多作"一角"、"半邊"之景,構圖別具一格,有"馬一角"之稱。與夏圭、李唐、劉松年合稱"南宋四家"。

馬姓的起源、來源、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