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一帶一部」優勢 加快承接產業轉移

中共衡陽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鄭建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湖南要發揮作為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過渡帶、長江開放經濟帶和沿海開放經濟帶結合部的區位優勢,抓住產業梯度轉移和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總書記對湖南“一帶一部”的戰略論斷和承接產業轉移的殷切期待,是新發展理念在湖南的具體化,為我們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現實依據。衡陽作為全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湘南地區中心城市,要把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就要注重放大“過渡帶”和“結合部”優勢,在高質量發展中當好承接產業轉移的“領頭雁”。

聚合優勢,打造更優營商環境。衡陽具有市場空間廣闊、人力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廉等比較優勢,以及工業基礎雄厚、醫療教育發達、城市環境宜居等有利條件。我們注重發揮特有優勢,開展“錯位競爭”,營造了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比亞迪、正威國際、奧瑞克電梯等著名企業競相落戶衡陽,富士康、香港建滔、特變電工等紛紛加大在衡投資。我們將進一步聚合優勢,以更優的營商環境承接產業轉移。落實好《關於優化營商環境爭當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領頭雁”推動衡陽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招商引資“黃金三十條”、“人才雁陣行動計劃”等系列政策,打造互利共贏的政策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進一步優化流程、簡化環節、減少材料、縮短時間、提高效率,打造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優化配置人才、用工、土地、能源、信貸等生產要素和資源,打造保障有力的要素環境;以科學規劃、精美建設、精緻管理城市為抓手,著力建設最美地級市,打造美麗宜居的創業環境;持之以恆深化作風建設,鑄就全市幹部隊伍最強的執行力,打造擔當作為的幹事環境。

創新機制,激發更多發展活力。我們把創新理念應用到承接產業轉移實踐中,在激烈的競爭中走出了新路。創新“央地重組”模式,引入央企華僑城重組市屬來雁新城公司,使我市既卸掉了83億元債務包袱、又引入了優質資源,成為平臺公司轉型發展的成功範例。創新“多元合作”模式,引入中核集團、中鋼集團和社會資本共同建設白沙綠島軍民融合產業園,在戰略支點、開發主體、合作內容、園區功能上全方位實現多元化。創新“以商招商”模式,拓展出“組團招商”“飛地招商”“股權招商”等多種方式,承接了新工藝、新環保的廣州新塘300餘家牛仔紡織企業和佛山100餘家陶瓷企業等產業轉移項目,推進了衡山科學城與深圳科技工業園的合作,引進了豪曼新能源電池包、新融創供應鏈等項目。我們將繼續探索一站式招商外包服務,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權力下放,探索“飛地經濟”,與東部沿海地區共建特色產業園,形成“研發在東部,轉化在衡陽”“總部在東部,製造服務在衡陽”的產業協作體系, 進一步激活承接產業轉移的一池春水,促進招商引資向高端化提升、向專業化轉型,構建更多的新興優勢產業鏈,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

著眼長遠,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我們注重將承接產業轉移與轉型升級相結合,加強統籌規劃,優化產業佈局,圍繞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著力提高集聚規模和產業配套能力;藉助“外腦”,加強原有勞動力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管理創新,軍民融合、有色金屬、先進製造、紡織服裝、新能源汽車、全域旅遊、農副產品等若干個重大產業集群漸成雛形。注重將承接產業轉移與生態環保相結合,決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而將資源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容量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依據,把好“准入關”,強化執法監管“硬約束”,採用“環保打包”的模式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合作,藉助其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領先優勢,既破解了生態環保難題,又引入了新興產業,實現綠色發展。注重將承接產業轉移與三產融合相結合,不斷推進農業與工業融合進行產業化、農業與旅遊融合發展休閒農業、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特別注重發揮我市作為農業大市、農產品豐富的特點,加快引進農產品加工企業,不斷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重點打造油茶、茶葉、黃花菜等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油茶第一強市,讓更多群眾共享發展收益。我們將進一步發揮貫通南北、聯接東西的區位優勢,積極參與東中西互動和競爭,加大科學合理規劃、資源集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使承接產業轉移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