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各地方的國民黨軍隊會被稱爲綏靖公署?

ipgks


綏靖公署的由來

綏靖這個詞,意思就是安撫,維護地區治安的意思,老蔣這個人很有意思,在抗戰的時候,把全國都劃成戰區,第一戰區,第二戰區,第三戰區等等,以顯示國家處於全面抗戰中。

但是抗戰勝利後,再叫戰區很明顯已經不符合當時的形勢,於是老蔣將戰區都改成了綏靖公署,誰是境內不安定的因素,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從名字上來說,綏靖公署表面是維護治安保境安民,實際上則是為內戰積極做準備。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除了華東地區在老蔣的直接控制範圍,其他地區都被軍閥佔據,為了穩定地方,老蔣就設置了綏靖處等部門,目的就是要安撫地方,穩定地方。

主要任務就是進行所謂的“剿匪”,1931年的時候,更是在紅色區域設立綏靖公署,圍剿紅軍,隨著抗戰的爆發,為了應對抗戰的需要,老蔣將全國劃分為戰區,綏靖公署雖然存在,但是形同虛設,抗戰勝利後,老蔣將軍事機構進行改組和重編,老蔣不僅設立大量的綏靖區,並且還有綏靖公署,實際就是要告訴國民黨的軍隊,以前剿匪的任務又要開始了,而且更加艱鉅。

為了內戰,老蔣也是蠻拼的,想了很多辦法,比如讓美國從中協調,然後國共雙方進行減兵措施,自己就率先把國軍的編制壓縮一下,基本上軍變成師,師變成旅,但是都冠上整編二字,並且配備美式裝備。

抗戰時期全國一共12個戰區,全面內戰爆發時只有四個戰區沒有改編為綏靖公署,但是隨著戰事持續,也都改編了成為綏靖公署。

綏靖公署的職能與發揮的效果

綏靖公署的職責其實就是地方性的軍事組織,創建的主要目的當然是“剿匪”,除此之外,實際上也是老蔣將地方軍政一體化的措施,綏靖公署以綏靖主任為行政官員,不僅承擔軍事職能,很多地方行政職能也多有涉獵,也就是一切以軍事為重,政府為軍事提供服務。

綏靖公署作為一曾重要的指揮機構,實際上是將國民黨在抗戰時期的指揮機構複雜化,在抗戰時期,軍以上的指揮單位,基本上是“總部——戰區——集團軍”,但是解放戰爭後,指揮機構演變為“總部——行營——綏靖公署——綏靖區——兵團”。

一般來說,綏靖公署管轄的區域基本和戰區差不多,基本都是一個省,或者一個地理範疇,但是也有大的比如西安綏靖公署、鄭州綏靖公署、福州綏靖公署、重慶綏靖公署,其掌控的軍隊也很多,基本可以和行營一級的相抗衡。

其中西安綏靖公署也是剿匪的最前線,為老蔣天子門生第一人的胡宗南來掌管,西安綏靖公署下轄一個兵團,兩個整編軍,11個整編師,2個綏靖區,一個警備司令部,可以說是聲勢滔天,要知道在1947年的一個兵團,那可是相當厲害的存在,整編師也就是上文中說到的裝備美式裝備的“壓縮軍”,胡宗南可以調動11個,部隊人數應該在二十萬左右。

但是綏靖公署並沒有為老蔣贏得最後的勝利,由於綏靖公署的出現,導致國民黨的軍事指揮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經常不能做到上行下效,越級指揮等現象時常發生,嚴重影響了國軍的戰鬥力。

比如胡宗南,帶領如此閃耀的部隊去進犯延安,但是由於指揮不行,三番幾次都沒能和西北野戰軍進行決戰,最後反被解放軍一點點擊潰,反包圍。

最後老蔣敗退到臺灣之後雖然沒能帶走他心愛的綏靖公署,但是複雜的行政指揮機構都被老蔣搬到了臺灣,屁大點地方,還要管自己叫總統,又是國防部,又是這這那點,真是應了那句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史論縱橫


蔣介石和國民黨自北伐勝利,掌握中央大權以來,國民政府的的組織機構及軍隊設置,就從來沒有真正的統一過,始終處於變化之中。而為了對付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國民黨蔣介石的敵人,蔣介石也喜歡取一些頗有古意的名詞,例如戡亂、剿總、行轅或者行營等等,這其中也包括綏靖公署。


綏靖,從字面上的意義來看,有安撫、保持地方平靜的意思,而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後,大量設立綏靖公署,意思就更為明確,則是希望剿滅包括共產黨在內的反對勢力,保持對地方的穩固統治。


早在土地革命期間,蔣介石為了剿滅紅軍革命根據地,就曾經設立過綏靖處。而到了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將全國的多個戰區改編為綏靖公署,成為國民黨統治地方的軍事機構。綏靖公署下設幾個或十幾個不等的綏靖區。而綏靖公署的上一級組織則為行轅,管轄的範圍更為龐大,例如華北行轅、華中行轅等等。

綏靖公署,由於大多為抗日戰爭期間戰區所改編而成,所以,它所管轄的地域也多與戰區相似。大多數綏靖公署都是一個省的範圍,也有跨省設置,包含幾個省地域的綏靖公署。

作為軍事組織,綏靖公署當然會下轄軍隊,綏靖公署下轄的軍隊一般數萬或數十萬不等。例如胡宗南擔任主任的西安綏靖公署,下轄一個兵團,兩個整編軍,十一個整編師,兩個綏靖區,一個警備司令部,總數高達幾十萬大軍,堪稱兵強馬壯。可惜胡宗南自身不爭氣,面對西北野戰軍幾萬兵力,居然被打得落花流水。


鳶飛九天2018


“綏靖公署”就是撫慰安定地方的軍事管理機構。原本是一個寓意很美好的詞,“綏”、“靖”在古代都有撫慰、保境安民的美好寓意,綏邊撫民、綏靖八方。明朝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就是取自“嘉靖殷邦”的寓意。

“綏靖公署”其實就是之前抗日戰爭時期的“戰區”改編而來。解放戰爭時期,老蔣把全國劃分為若干“綏靖區”,在重點骨幹城市設立“綏靖公署”。有些綏靖區是由綏靖公署的長官管轄,有些綏靖區歸那些個“剿總”司令管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任務:對外進行組織軍事進攻,對內駐防地方、維持轄區內的穩定。比如白崇禧就是華中剿總的司令,閻錫山是太原綏靖公署的主任。

在侵華日軍投降以後,老蔣為了給國軍將領們論功行賞,激勵將領們在之後的戰爭中出點力。就把之前的6級軍事指揮機構(總部-戰區-集團軍-軍-師-團),擴大到8級軍事指揮機構(總部-行轅-綏靖公署/戰區-集團軍-軍-師-旅-團)。

為什麼要擴大機構呢?機構大了才可以容納更多的官僚呀,國軍派系眾多,你得把各個派系的人都得安排妥當了。這叫要讓馬兒跑,先給馬兒吃點草。為了擴大編制是主要原因,改名則是順便起個吉利點的好名字。

很明顯編制大了,機構就會臃腫,就會人浮於事,就會有吃閒飯的。最重要的是指揮效率會降低,將領們相互扯皮事會更多。這些個問題,在後來被我軍打得滿地找牙的時候,他們才意識到,可是為時晚矣。


爾朱少帥


蔣介石總喜歡作有文化的樣子,證明自己的文武雙全,他所設立的很多軍隊分支機構,都有相當古韻和貌似拉風的名稱,比如委員長“西北行轅”,委員長“桂林行營”,“東北剿總司令部”,鄭州綏靖公署,第三綏靖區等等。



而綏靖公署是一個副戰區級別的暫設指揮機構,可以跨省份和地區管轄,所以一般以指揮部所在城市命名,它以軍事需要為主臨時成立,也根據戰場需要隨時撤銷,比如在1948年成立應對淮海戰役的徐州剿總(戰區級)之前,中原地區相隔不遠就有鄭州綏靖公署和徐州綏靖公署兩個單位,頭目官名主任,劉峙和顧祝同都任過綏靖公署主任。



湯恩伯在出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之前,就是衢州綏靖公署主任,之後根據軍事形勢需要升格為戰區級的警總。綏靖公署主任權力很大,不僅可以指揮轄區內的野戰兵團,也指揮下轄的綏靖區等地方部隊和守備部隊,按軍事第一的原則,同時可以插手地方行政,一般都是蔣介石較為信任的資深將領。

解放戰爭期間,其它重要方向成立的類似機構有:西安綏靖公署,有人稱胡宗南為“胡主任”就是這麼來的,重慶綏靖公署,太原綏靖公署,福州綏靖公署等等。


度度狼gg


“綏靖”的意思為保持地方平靜,安撫平定;“公署”為政府機關的意思。

綏靖公署簡稱綏署,是在作戰區域或管轄區域內負責作戰指揮、組織訓練兵員、徵集糧食等的行政機關,以區域或綏靖公署所在地命名。在解放戰爭期間,蔣介石先後成立了西安、太原、衢州、保定、張垣、川康、川黔鄂湘邊、松北、長春、瀋陽、重慶、長沙、廣州、晉陝綏邊、黔桂邊、湘鄂邊、江西、西南、川陝甘邊、川鄂邊、貴州、雲南、……福州綏靖公署。解放戰爭初期的綏靖公署多由抗戰時期的戰區改稱而來,如太原綏靖公署就是抗戰時期的第二戰區,衢州綏靖公署就是抗戰時期的第7戰區。綏靖公署的長官為某某綏靖公署主任,如閻錫山就當過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太原綏靖公署)

在綏靖公署之下又設立了若干綏靖區,其長官為綏靖區司令,綏靖區司令掌管該作戰區域的黨、政、軍大權。綏靖區有時歸綏靖公署管轄,有時歸比綏靖公署更高一級的“剿匪”總司令部管轄。國民黨軍的“剿匪”總司令部是1948年之後才設立的,下轄綏靖公署和綏靖區,如華中“剿總”就下轄黔鄂湘和川陝鄂邊綏靖公署,第7、11、15、16、17綏靖區,前面寫過的軍統康澤就出任過第15綏靖區中將司令,其駐地在襄陽,中原野戰軍發動襄樊戰役時,將其俘獲。


歷史軍魂


在中華民國史上綏靖公署這一行政機構是不能不談的,無論是十年剿共,還是抗戰,內戰,綏靖公署都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民黨開始設立綏靖公署本意就是為了更直接的管制地方軍事,方便剿共,剿匪。

為什麼把這個機構稱之為綏靖公署,大概是因為綏靖這兩個字的意思決定的,綏靖一詞包含平定,安撫的意思,國民黨無論是抗戰還是內戰都是平定動亂,所以綏靖一詞恰好適用。

其實一開始設立綏靖公署是有這個必要的,國民政府建立於1928年,但建立之初全國各地仍然是軍閥割據,南京政府的影響力其實並不是很大,政令根本無法有效貫徹,再加上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也正帶領著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所以設立綏靖公署有其特定的必要。

但抗戰結束以後設立的綏靖公署其實就失去了最開始的意義了,當時國民黨內部高級軍事將領為了擴充自己的實力唯恐官位不夠,所以支持繼續建立綏靖公署,美其名曰“為了黨國”。但成立以後的綏靖公署並沒有為黨國起到多大作用,機構重疊,人浮於事,經常越級指揮,給軍令下達帶來了很大麻煩。



內戰爆發以後,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最終敗退到臺灣,綏靖公署也正式消失在了歷史長河裡面。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知道了嗎?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一樹梅花一放翁


民國軍事體系恐怕是最亂的軍事體系,多次進行變革,抗戰時期為戰區為最高軍事戰役單位,抗戰後撤銷戰區,設綏靖公署,負責一個地區(可跨省)軍事行動,綏靖公署之上設立行營(行轅)作為大戰區指揮部,後又改為剿總司令部,但是全國又沒有統一編制,如東北地區不設綏靖區,由東北保安總司令部來負責軍事。當時機構為國防部-行營(行轅、保安總司令部、軍政長官公署、剿總司令部)-綏靖公署(戰區、警備司令部)-綏靖區(兵團、集團軍、整編軍)-軍(整編師、總隊)-師(整編旅)。



各機構分工:

  1. 行營是軍事行動策劃、部署、指揮機構,他的設置通常根據作戰需要進行變更,如軍委會南昌委員長行營。
  2. 行轅由行營演變而來,設主任一名,代表中央政府實施軍事、地方管理,是軍政整合的機構,如熊世輝、陳誠先後擔任東北行轅主任。
  3. 軍政長官公署由行營演變而來,負責一個大區(數個省)的軍政治理和作戰,多設立在戰事不激烈的地區,如維持最久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
  4. 剿總司令部職能同軍政長官公署,多設立在戰事激烈地區,共有東北剿總、華北剿總、徐州剿總和華中剿等四個總司令部。
  5. 保安總司令部,負責一個省或多個省軍事作戰,與行轅、軍政長官公署搭配,前二者偏重政治和行政管理,保安司令部負責作戰,如熊式輝擔任東北行轅主任時,杜聿明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後兩個機構合併為東北剿總司令部。
  6. 警備總司令部負責一個省的軍事作戰指揮和地方守備,如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嶽;臺灣警備總司令部陳誠。

綏靖的意思為:負責一個地區的治安、安全,帶有招安、安撫、平定的意思。避免過激字眼,刺激民眾反戰情緒。如山東綏靖統一指揮部(級別同綏靖公署),轄第二、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綏靖區,每個綏靖區轄若干軍,1948國軍編成大量兵團,綏靖區基本改編成守備兵團,主要負責佔領區的守備,如李延年、劉汝明兵團。而後期設立徐州剿總司令部,是針對性(針對解放軍)很強的作戰機構,如徐州剿總轄第2兵團、第7兵團、第13兵團、第16兵團等主力野戰兵團,在華東一帶與華野作戰。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為了安撫國軍將領,將抗戰時期總部-戰區-集團軍-軍-師-團六級機構增設到八級,提拔大量高官,並將全國地方分封給將領。每個綏靖區交由兵團級的將領管理,形成了軍管。菸酒閣原創文章,感謝點贊和關注。


菸酒閣大學士


最早的綏靖機構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由共產黨人陳章甫、黃清揚和國民黨人黃祖培在廣東省設立的“兩陽恩平綏靖委員會

”。

兩陽指的是現在廣東省陽春市和陽江市,恩平則是現在的恩平市。這個綏靖委員會是一個橫跨三個縣的軍事單位,它的前身還有一個稍微粗俗的名字,剿匪委員會


“綏靖”是古詞,原意是用安撫的手段使局勢安定,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維穩”。

之所以在大革命時期成立“綏靖委員會”,是因為國民政府當時決定北伐,需要一個穩定的後方,為北伐軍提供充足的後援。所以“綏靖委員會”應運而生,工作核心就是四個字“維持穩定”。


國民黨北伐成功後,鑑於全國各地區的局勢並不穩定。大部分地區被軍閥佔據,政令無法貫徹下達,加上國共分裂,中央政府更需要穩定地方。

由於廣東各縣的綏靖委員會非常成功,因而被推廣到全國,尤其是在“剿共”的地區,全部都設有綏靖公署,工作重點還是那四個字“維持穩定”。


所以,綏靖公署其實是國共合作時期的產物。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除了本身就是共產黨的陳章甫和黃清揚外,當初設計這套制度的國民黨人黃祖培,後來也起義了。等於說,這個機構從制度設計上都是共產黨人搞得!



嘎嘎嘎...黨國玩的東西都是人家玩剩的。我黨的革命怎麼豈能不成功?


Mer86


呃,看到了關於“綏靖公署”的問題,首先,需要指出的是題主的說明是有錯誤的,國民黨軍隊在地方上並不是在各地都叫做“綏靖公署”的,”綏靖公署“只是特定時期的特定機構。說白了,該機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對抗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八路軍以及解放軍。


關於”綏靖公署“的釋義已經有不少朋友回答了,大部分講的是綏靖公署後期的發展,也有朋友談到了在綏靖公署出現前,出現的有關“綏靖”二字的機構情況。所以感覺還是需要補充回答一下,“綏靖公署”的由來問題。


南京政府時期的“綏靖公署”正式名稱是什麼呢?它又是什麼時候正式出現的呢?


(先放一個楊虎城的“綏靖公署”主任名片吧。)


”綏靖公署“全稱為”綏靖督辦公署“這是在1930年12月11日,南京政府正式核准的《綏靖督辦公署暫行組織條例》上,正式成為一個軍事機構的。為了跟題目相對應(其實我是為了少打倆字兒),以下除了引文之外,我還是用”綏靖公署“這個名稱。


當時南京政府組建“綏靖公署”的目的是:“為剿滅各省邊區及蘇省匪共起見,特設綏靖督辦,以專責成,而靖地方。”


“綏靖督辦是由國民政府特任的,並且隸屬於陸海空總司令部。”“特任”是民國時期任命官員的一種方式,其他任命方式還有“簡任”、“薦任”、“委任”、“派用”幾種。簡單理解呢,可以認為是按級別,按資歷的一個任用方式。不過呢,不在本題範圍呢,等有空兒的時候,可以單獨聊聊民國時期的官員任用問題。


(下文中也提到,“綏靖公署”主官一開始定名為“督辦”,後正式任命各主官時,開始定名為“主任”,上圖中,來訪賓客的銅質名牌也證明了這一點。)


此事按下不表,接著說“綏靖公署”。那麼在1930年的條例中,指出最初組建的三個“綏靖公署”是“豫鄂皖邊區綏靖督辦公署”、“豫陝晉邊區綏靖督辦公署”和“江蘇綏靖督辦公署”。“綏靖公署”作為一個特設的軍事機構,並非全權負責該區域內的軍事事務,而是在其所謂的“剿匪”問題上,需要與其管轄區域內的各省政府、該區域內的軍隊總指揮軍長等協議,共同劃分若干個“綏靖分區”,在這些各個“綏靖分區”的指揮部,就是由在該區域內駐紮的“國軍”也就是中央政府直屬的軍隊,或者是省軍的高級人員兼任,並不另設。”綏靖公署“軍隊的來源呢,那基本就是駐紮該區域內的“國軍”還有省軍的警察、保安隊、民團什麼的來充任,不過擔任“綏靖”任務的“國軍”軍隊,是根據總司令的命令來確定的。同時在組織條例裡還非常理想化的規定了時間期限,即“從各該綏靖督辦公署成立之日起,限四個月內一律肅清,以前兩個月為剿匪期,後兩個月為清鄉期。”呃~呵呵~當然了,大家都知道結果了,第一次反圍剿,就活捉了敵方江西剿匪總指揮張輝瓚,有毛爺爺《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為證:“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住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


(不來個張輝瓚圖片,怪不合適的。)


通過上邊的簡要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綏靖公署“僅是一個特設於某區域的具有特殊使命(“剿匪”)的指揮機構,但是由於”綏靖公署“下屬的部隊分屬於“國軍”和“省軍”還有保安隊、民團什麼的。自然是無法成功“剿匪”的,因此也就從1930年底一直到全國解放,這個軍事機構都一直存在著。


(1931年,“綏靖公署”最初組建時的主官。如圖可以看到,在具體實施時,綏靖公署已經擴充為9個,這也說明,在當時多變的政治、軍事等形勢下,民國政府自北洋政府時期開始,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政策是複雜多變的,當然這個問題就需要很大的篇幅去闡明其原因和具體實施了,這裡不贅述。)


(上圖中,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就是各“綏靖公署”首位主任的照片兒,名字和對應的職務我就不敲字兒了,根據上邊兒的表自行對應吧。)


(上圖為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時,“綏靖公署”的設立及主官情況。)


(上圖為,國民黨敗退前夕的“綏靖公署”設立及主官情況,也看到了閻錫山依舊是主官,所以大家也都記得歷史書上說的一句叫,張學良易幟後,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但實際上一些地區的軍閥統治還是一直存在的。)


具體到各“綏靖公署”的主官督辦,在1931年首任主官開始就改稱為主任了,由於該條例是在1930年12月11日才獲批的,因此,各“綏靖公署”的主任,是在1931年才開始任命的。在任命的同時,又根據形勢調整增加了“綏靖公署”的數量,其後一直到1949年,根據國共形勢的變化,“綏靖公署”的設立與裁撤也是在不斷變化的。不過呢,都敲字兒的話,都成一個文章了。我,就直接上圖了啊,不敲字兒了。對數據敏感的朋友自行總結吧。


所以最後說一下,百度百科的“綏靖公署”詞條是錯的哦~


感謝大家的閱讀!~


恬然說歷史


蔣介石一生最仰仗的是兩樣東西,第一個錢,蔣介石背後有大財團支持,所以說錢這個方面蔣介石一直比較看重,和美國之間的關係。蔣介石從來都不要求自己手底下的人去摻和,都是安排自己最信得過的人去和美國聯繫,為什麼美國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本和美國搞好關係,就等於解決的錢的來路。

第二個東西就是軍隊,蔣介石曾經擔任過黃埔軍校的校長,他最為仰仗的就是他那部分最為信賴的黃埔軍校的學生,有了他們掌握的軍隊,有了蔣介石不斷地通過前武裝起來的中央軍,蔣介石才認為這個天下是安定的。

所以對於地方上的各個地方官,蔣介石表示我不信任,你們這幫人會接下來,會幹什麼事情?我心裡一點兒底都沒有,你們曾經是就有的是舊軍閥,有的是舊官僚,(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我只相信我的軍隊只相信我手底下那幫黃埔的學生。

因此找一個藉口讓自己的學生那幫黃埔軍校的五大三粗的將領去掌管各個地方,上面的其他事情。這是蔣介石當時一直想做的事情。

但是軍隊只能夠給打了幹什麼?打人或者是剿匪,其他事情不能幹,你幹了你就是越權了。蔣介石必須創造一個新的制度,讓軍隊體系能夠融入到政治體系裡面。

這也就是蔣介石為什麼要創立綏靖公署這樣一個特殊的部門。

這個部門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清理地方,上面不穩定的因素,保證地方和平,但是這個保證地方和平可並不單指剿匪,那麼簡單。

蔣介石玩這一手玩的特別厲害,就是比如說某個地方出現盼望了,出現有反對勢力了,蔣介石不管這個地方軍閥什麼臉色,立刻派自己的中央軍插進去,插手,然後在這地方建立中央軍自己的地盤,不斷地蠶食你的政治實力,軍事勢力,最後把你徹底抹平掉。

我建立這個東西一開始你肯定以為我只是過來剿匪了,但實際上不是我還得保證地方上的和平,保證地方上的和平,我不能靠軍隊不能只靠槍桿子呀,我得靠我的軍隊去管理的人民,比如說管土地,稅收或者是去把你的那些任命的官員全部改掉,換成我軍隊的人去管理。

事實上,這個名字的創立也是方便蔣介石派到各個地方上的軍隊能夠將手伸到政界,並且代替蔣介石控制地方上的權力。

所以我們發現在解放戰爭期間,各個地方上的綏靖公署實際上掌握了一個地方上的生殺大權,權力之大,讓人無法想象,蔣介石的意思已經昭然若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