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與智商

智力與智商

什麼是智力?

在智力研究領域,最經典的理論是CHC 理論,將智力分為 “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兩大基本要素。當然,認知科學領域發展很快,斯坦諾維奇認為人的認知能力跟理性思維也有關係。這部分內容我以後會講,今天先給你介紹“晶體智力”和“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是隨著我們在不同領域長時間學習、後天積累習得的技能和知識。比如我們祖先們打獵、耕種積累的經驗,就是來自於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傳統意義上智商測驗考察的能力,比如記憶、處理速度、邏輯推理這些核心能力。它關聯到我們適應特定情境的能力。比如,面對新事物,你能不能以迅速準確的反應來找聯繫、下判斷。

其實這兩種智力都是我們適應生存的結果,我們要迅速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來適應新環境。可見,智力跟人所處的社會需要的能力有關。

斯坦諾維奇注意到,作為考察人類認知能力的理論,傳統智力理論沒有基於人類心智的兩種基本運作機制,即所謂的自主心智與反省心智。因此,斯坦諾維奇重新定義人類的認知能力,將其分成自主心智、算法心智與反省心智三種。這就是斯坦諾維奇的三重心智模型。

其中,對於我們的祖輩來說,他們要解決生活中各種具體的問題,比如要知道怎麼打獵、什麼時候耕種,他們的具體思維更能適應當時的社會。打個比方,你要是問一個一百年前的人:“狗和兔子有什麼關係?”他會告訴你“用狗來抓捕兔子”。他的問答會非常具體、務實,不是很自然地使用假設、歸類那一套思維方式。

智力與智商

這道題要是拿來問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你,你的回答可能是:“狗和兔子都是哺乳動物。”因為,現代社會要求我們解決更多抽象的問題,我們上學的時候也要學習分類、邏輯、推理等等抽象思維。這種抽象的思維方式,剛好跟智商測試要衡量的那種“智力”更接近。所以,智商分數不代表智力,面對不斷變化的新環境的強大適應力,才是人類智力的真正含義。

想要培養出適應現代或者未來社會的聰明大腦,有幾點我要提醒你:

重視教育的力量

有人問我,有必要在孩子身上花這麼多時間,又陪他玩兒,又陪他讀書嗎?我小時候父母基本沒怎麼管我,我們老一輩什麼育兒知識也不知道,不照樣成長得挺好啊。

今天聽我介紹完弗林效應,你應該知道了,我們祖先的智力來源於日常現實。但是,現代社會大不一樣了,社會和教育的發展,使人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代人可以做更多富有創造性的工作,而且社會也對我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數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一百年前的老祖先很難做到。

反過來,教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現在的家長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和資源陪伴孩子,用術語來說,就是孩子的“童年期”更長了。

從跨物種的比較研究中,我們知道較長的童年期跟很多物種的學習能力相關聯。童年期越長,孩子的學習時間越長,學習內容越龐雜。其實,教育本身就是延長兒童童年學習時間的一種方式。所以,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智力與智商

具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相結合

雖然現代社會要求我們更多地運用抽象、邏輯和假設思維,但是,抽象思維能力是逐漸提高的。對孩子而言,也是這樣,這和他們大腦發育的過程是匹配的。

在小時候我們要給他們更多具象的思考,用實物做例子引導孩子理解。隨年齡增長,要慢慢過渡到更加抽象的思維,多讓孩子進行觀察和比較,推理和思考等等高級的思維。

弗林效應在發達國家最明顯,就是因為發展中國家還有很多人把重點放在解決具體問題上,對科學、抽象的思維訓練還剛剛起步。

相信智力是可塑的

雖然智力受先天因素影響,但後天培養更重要。具體到每個人身上,仰賴後天學習而不是先天本能,能更大地提高智力。為什麼呢?

大腦就像肌肉:你讓它做的運動越多,它就變得越大、越複雜。所以,日常生活中你做了些什麼、學習了什麼都會對大腦進行重新塑造,比如你可以通過演奏樂器或從事某項運動來重塑自己的大腦。

當然,這不一定意味著智商的提高,但有一個事實不容置疑:你要把智力看作一個成長的、可以終身培養、塑造的過程。讓孩子相信,智商分數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智力是可塑的。他生活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實際上都會改變他大腦的樣子。

總結一下,很多人把智商和智力弄混淆,智力是個更廣的概念,而智商是個比較狹隘的概念。

我認為,不要給過小的孩子做智商測量。我們要做的不光是要提高智商,也需要培養出更適應現代或者未來社會的寶寶。所以,我們更要重視教育的力量,讓孩子相信,努力學習可以實質性地改變他的大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