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真新論|浙大環資學院副教授鄧勁松: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爲戰略性工程來抓

啟真新論|浙大環資學院副教授鄧勁松: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

編者按: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更加需要傾聽思想的聲音。浙江大學頭條號特別開闢【啟真新論】 板塊,收錄浙江大學各領域專家學者獨家觀點。本期,我們推出的是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鄧勁松的《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一文。觀點的碰撞,智慧的交鋒,我們也期待聽到您的聲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關於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浙江經驗”吸引了全國的關注。那麼,除了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還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有哪些重點要抓緊落實?

啟真新論|浙大環資學院副教授鄧勁松: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

浙江經驗的精髓就在於常抓不懈

無論是抓生態環保,還是抓經濟發展,其成功的秘訣就在於要抓長、抓久。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屆一屆抓鐵有痕重落實。比如,浙江從2003年正式提出“綠色浙江”以來,15年間接連或同時打出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五水共治”等一系列行動,從“綠色浙江”“生態浙江”,發展到如今的“美麗浙江”,一脈相承層層遞進,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於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

啟真新論|浙大環資學院副教授鄧勁松: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

今年是浙江生態省建設15週年。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親自主持召開浙江生態省動員大會並啟動生態省建設,“綠色浙江”被正式提出。和所有生態環境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寒一樣,那些所有的良好生態局面的形成也絕非朝夕之功。早在2004年,圍繞8大水系和11個設區市的11個環保重點監管區的治理,浙江實施第一輪“811”生態環保三年行動,遏制了環境惡化的趨勢。2005年,習近平在安吉餘村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隨後浙江在全國率先出臺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先後開展多輪“811”行動、“五水共治”行動計劃、率先開展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對各設區市黨委和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實行五年考核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為指導,才逐漸在現代化建設中越來越接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境界。

啟真新論|浙大環資學院副教授鄧勁松: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

讓每個老百姓都理解“兩山”理念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力量。綠色發展是政府的事情,但也絕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綠色發展理念只有被更多的人認識、理解,這種理念才會在現實當中產生有更強大的生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但在鐵腕環保的高壓態勢下,環保“影響經濟”“用力過猛”“不顧民生”等論調及熱點事件也頻頻出現。這充分反說明,綠色發展的“普遍共識”尚未完全內化為全社會的“行動自覺”。一方面,依靠資源消耗、不計環境成本來促進經濟增長這樣的局面已成為過去;另一方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雖已成為社會共識,但在一些政府、企業、公眾的行為中卻不時出現“雜音”。環境問題就是人的問題,從人的觀念上來講,不無道理。

啟真新論|浙大環資學院副教授鄧勁松: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讓法治護航也是必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綠色發展的法制體系不僅包括嚴格的源頭保護法制體系、過程嚴管法制體系、後果嚴懲法制體系,更要建立健全有利於綠色發展的市場引導法制體系。尤其在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新常態下,構建完善的、政府引導的綠色市場法制體系非常必要。應當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等,在明晰產權、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平衡協調各方利益,轉變傳統自然資源利用模式,依託技術創新促進傳統資源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全面建立健全環境保險、綠色信貸等環境經濟法制體系,完善排汙權、林業碳匯等價格交易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要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在他看來,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此外要編織起法律“保護網”。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出《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和2015年新修訂的環保法等一系列政策法律措施,讓法治中國譜寫美麗中國“不落的太陽”。

啟真新論|浙大環資學院副教授鄧勁松: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工程來抓


本文作者:鄧勁松,系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

本文內容原載於四川日報,部分內容有刪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