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北平岌岌可危,故宮的文物危在旦夕。為保護中華民族幾千年積累起來的文物珍寶免遭破壞,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國寶南遷。以馬衡、易培基等為首的一批中國優秀知識分子,抱著“文化之根在,中國不會亡”的信念,立下“文物在人在,文物亡人亡”的誓言,歷經千辛萬苦,行程兩萬多公里,在另一個戰場上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沒有硝煙的“文化抗日”戰爭。他們用心血和生命保護了故宮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在十多年的顛沛流離中,故宮文物沒有一件被戰火焚燬,沒有一件在途中損壞或丟失。
——長篇紀實文學《承載》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故宮文物南遷創造了歷史奇蹟

《國寶奇旅》將用最真實的還原記錄下這一偉大史實


“砰”!一聲槍響。故宮博物院午門外,一支荷槍實彈的武裝部隊意欲強行闖入故宮,搶奪館藏文物。故宮博物院的所有工作人員手拉手築起一座人牆,誓死保衛。一場血戰一觸即發。

“咔,不錯,換個機位再來一條。”

沒錯,你所看到的這一幕,是正在橫店拍攝中的電視劇《國寶奇旅》的一個場景。由江蘇稻草熊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電視劇《國寶奇旅》將在本月底殺青,它將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故宮文物萬里遷徙無人損毀的奇蹟,首次搬上了熒屏。

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兩年,還原一段塵封已久卻震撼人心的歷史

一列滿載2118箱文物的火車離開北平,急速向南行駛,拉開了故宮文物遷徙的序幕……之後,又運出4批,共計13427箱,這些故宮文物先運抵上海,後又運到南京。“七七事變”後存放在南京的故宮文物又被迫分三路踏上了遙遙無期、萬里迢迢的西遷之路……從1933年至1947年,歷經14年,行程兩萬多公里,完成了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遷徙,創造了“戰時萬件國寶行程萬里無一毀損”的奇蹟。一批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用心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時代壯歌,承載起保衛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

電視劇《國寶奇旅》是根據章劍華先生(現任江蘇文聯黨組書記、主席)所著的長篇紀實文學《承載》改編而成。《承載》是由章劍華先生寫作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故宮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部分別是《變局》《守望》),首次全景式地展示了故宮文物南遷這段塵封已久、震撼人心的歷史,在2010年出版時曾引起兩岸的轟動,臺灣世界書局購買了其版權,誠品書店甚至為《承載》設有專櫃。

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故宮三部曲”以近百萬字和404幅罕見的照片展現了故宮博物院90年的動盪歷史,首次全景式地呈現了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被稱為首部文學版的“故宮通史”。2017年,章劍華先生的“故宮三部曲”榮獲第六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2010年,在長篇紀實文學《承載》的首發式上,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說:“回顧抗戰時期文物南遷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故宮文物的安危是和中華民族共命運的,是和中華民族的感情結合在一起的。章劍華先生的《承載》,回顧了前輩保護故宮瑰寶的史實,是全景式記述文物南遷的一部具有史料價值的紀實文學作品。”

作為投資方,江蘇稻草熊影業有限公司CEO劉小楓表示,早在前幾年第一次看到章劍華先生的長篇紀實文學《承載》時,他就意識到,“這一定是一個有歷史的厚度、有文化的溫度,同時又極具商業價值的作品。很榮幸,江蘇稻草熊影業能夠通過快兩年的籌備,在牛靜老師的努力下,呈現出一個很精彩的劇本,再由花菁導演帶領主創將電視劇呈現給大家。”

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編劇牛靜(左),章劍華(中),導演花菁(右)

花箐:震撼的影像源自於歷史真實的力量

電視劇《國寶奇旅》不僅僅是希望通過影視手段,讓故宮文物南遷的歷史復活,讓更多人瞭解這段鮮為人知的文化大遷徙,展現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喚起大眾的民族自豪感、文化危機感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更是希望在藉此以影視文化和影像的記錄,完成一次影響更為深遠的文化的傳承,向所有致力於保護和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推進中華文明文化繁榮發展的人們致敬。

開機之前,《國寶奇旅》劇組主創曾到故宮博物院參觀考察。導演花箐表示,這次參觀,受到很大啟發,尤其對中華瑰寶有了崇敬之情。“在拍攝中對於當年文物運輸的方式和工具有了很直觀的認識,還有對於文物修復的細節,也讓人印象深刻。這些在後期作品創作中都有參考和運用。”

導演花箐,曾執導拍攝過《我的兄弟叫順溜》、《最後一張簽證》、《上陣父子兵》等。其中不少是抗戰題材劇,多展現硬漢,或是父子、兄弟情誼。這次拍攝的《國寶奇旅》,在花箐看來更偏重於年代劇,和他之前拍攝抗戰劇不同:“《國寶》講的是1933年到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之前,而且是一群知識分子和進步青年的壯舉。那是辛亥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華大地絢麗迸發的年代,如同英國的蒸汽革命一樣充滿激情。而不是炮火轟隆的戰爭時期。所以這兩種情懷和浪漫主義色彩是不一樣的。”

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問:《國寶奇旅》月底即將殺青。在開機宴上,您曾表示要盡最大努力將這個劇拍成一部偉大的作品。回顧整個拍攝過程,您認為最終的拍攝結果是否達到預期?

花箐:故宮文物南遷是全面抗戰暴發前夕一次史詩壯舉。懷著對1933年故宮這群知識分子的崇敬,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他們無力阻止國土淪喪,卻誓死守護這不絕的文化寶藏。我們想最真實的還原記錄下這一偉大史事,所以震撼的影像源自於歷史真實事實的力量。整個拍攝過程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突出人物在那個年代對祖國對人民保護好故宮的鮮活熱情和使命。還原畢竟無法比擬當年的真實,但整體完成度還是滿意的。

問:您認為這部劇的偉大之處在哪裡?在具體拍攝中,您是如何來表現這種偉大?

花箐:故宮文物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飛馳的列車承載了萬箱國寶;身軀柔弱、脊樑筆直的故宮人承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在各種外界阻撓,甚至日本侵略者的槍炮之下,故宮人輾轉萬里,將萬箱安全無損的運輸完成,這就是一次偉大的壯舉。最真實的場景還原,和最尊重歷史人物的表演還原,以及流動中的影像記錄方式。讓這一偉大的史事在這個劇中呈現出偉大所在。

問:原作《承載》獲得不少殊榮,故宮方面也非常肯定這部作品。將它改編成電視劇,您是否有壓力?

花箐:對於原作《承載》和牛靜老師改編原作的劇本《國寶奇旅》,我很喜歡。當然,因為這也是一個真實的歷史題材,所以壓力肯定也會是有的,更多的還是想要最為真實的還原那個年代的精彩,所以對於各個細節都會嚴謹要求。故宮的真跡是相當寶貴的,這也是為何文物要南遷。拍攝中,我們儘量還原和接近道具的相似度。

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劉燁:故宮考察學習讓人大開眼界

故宮的文物保護者、國共兩黨的臥底、瘋狂追擊的日寇、來歷不明的民間幫會、充滿變數的路途……這一切都讓《國寶奇旅》懸念不斷。而在這一過程中,還會穿插精彩的國寶文物的故事,從“散氏盤”到“司母戊鼎”,從“三希帖”到“富春山居圖”,《國寶奇旅》真的是看點十足,讓人充滿期待。

據瞭解,《國寶奇旅》有三分之二的情節攝製於一列火車之內,在相對狹小的空間裡展開情節故事,無論對導演,還是編劇,都是極大的考驗。為此劇組在搭建火車內景時要比真實比例稍大,另外,在鏡頭語言上會多采用運動鏡頭,這樣增強空間流動性,也更能體現火車在行駛中的動感。

《國寶奇旅》主演陣容強大,劉燁和袁姍姍分別飾演男女主角。這是劉燁首次與袁姍姍合作,這樣的CP組合被網友稱讚耳目一新,非常期待他們碰撞出的火花。導演花箐在談到兩位主演表現時說:“劉燁和袁姍姍都是非常優秀的演員,他們很好的詮釋了各自的角色。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合作非常融洽。”兩位主演也表示,期待能聯手給大家帶來一部好戲。

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問:劉燁在劇中飾演的是什麼樣的人物?簡單介紹一下。《國寶奇旅》和你之前拍攝的諜戰類劇,有哪些地方不同,更吸引到你加入這個劇?

劉燁:我在劇中飾演一個9·18事變後護送國寶南遷的國民黨軍官任弘毅。這部劇是諜戰類型的劇,我之前也演過像《北平無戰事》這樣類似題材的戲,但這部《國寶奇旅》對我來說還是很有新鮮感的。比如它圍繞著文物展開,一路護寶一路和敵人周旋這樣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在看劇本和表演的過程裡,還讓我學到與文物、歷史相關的知識,收穫不少,而我個人本身對中國的傳統歷史文化一向是很感興趣的。總之,這是一部不一樣的諜戰劇,這也是為什麼我當初決定接演的原因。

問:劇中會涉及不少國寶方面的情節內容,你為此做了哪些功課和準備?開機前,劇組主創曾深入故宮博物院學習考察,請談談體會和感受。


劉燁:首先我看了一些與文物相關的書籍和紀錄片,中國歷史源遠流長,越瞭解它就越發現自己之前知道的可能連皮毛都不算,要學的東西真的太多了。去故宮學習考察也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眼界大開,一邊看一邊內心獨白不斷就是“哇,竟然是這樣!”。總之拍這部戲,讓我對中國的國寶,對中國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將來我想我會更多的和孩子們講講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像早前我就和諾一講過草船借箭的故事,他覺得很有意思,就是裡面的人名和人物關係比較複雜,反正從淺到深吧,慢慢來。

劉燁、袁姍姍攜手踏上《國寶奇旅》用心血和生命譜寫時代壯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