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革裹屍爲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人們常常用馬革裹屍來指軍人戰死沙場,形容決心為國捐軀的意志。回望歷史長河,有一位老將軍不僅以馬革裹屍為平生抱負,而且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莊嚴承諾,他就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馬援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西漢末至東漢初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曾為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援少有大志,他曾多次對賓客說:“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馬援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馬革裹屍

劉秀統一天下後,馬援已經年邁。功成名就的他沒有選擇頤養天年,更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而是主動請纓東征西討,為鞏固東漢政權而不遺餘力。

一是西平羌亂。從新朝末年起,塞外羌族就不斷擾境,不少羌人趁亂入居塞內,金城一帶多被羌人佔據。大將來歙上疏劉秀,說“今隴西侵殘,非馬援莫能定。”劉秀讓馬援任隴西太守,命其安定邊防。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馬援

俗話說,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馬援到任後,先對首惡先零羌發起突然襲擊,斬殺數百人,獲馬牛羊一萬多頭,守塞8000多羌人也望風歸降。後馬援又施以包抄、佯攻等種種戰術,最終大獲全勝。馬援任隴西太守六年,恩威並施,使兵戈漸稀,人民生活日趨安定。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劉秀

後有人以金城離漢廷路途遙遠又常發生變亂為由,建議朝廷捨棄該地區,馬援堅決反對,並陳述了三條理由:

其1.破羌以西的城堡都還完整牢固,適於固守;其2.那個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其3.如捨棄不管,任羌人佔據湟中,將會禍患無窮。正因為馬援的建議,才奠定了大漢版圖西部疆域的基礎,使金城及青海一帶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二是南征交趾。

公元41年,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姐妹聚眾造反,並得到九真、日南等地蠻夷部落的響應。叛軍先後攻佔了嶺南60多座縣城,徵側自立為王,公開與東漢朝廷決裂。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伏波意為降伏波濤,是古代對將軍個人能力的一種封號。馬援統率將卒南擊交趾,一路上逢山開道,遇水架橋,長驅直入一千多里。途中,不少將士因水土不服而病死。直到第二年,大軍方抵達浪泊,並一舉擊潰叛軍,殺敵數千,降者萬餘。不久,徵側、徵貳也被抓獲斬首。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為穩定剛剛收復的地區,馬援修訂律法,興修水利,造福於民。從此以後,南越地區一直奉行馬援確定的秩序。為震懾蠻夷,馬援還在大漢邊界立起兩根銅柱作為標誌,柱上鐫刻著“銅柱折,交趾滅”的銘文。馬援威震南越,直到現在不少越南人還聞之色變。公元44年秋,馬援見交趾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之後,才率大軍凱旋迴朝。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馬援返回洛陽後,平陵人孟冀前往迎接,並勸他在家好好休養。馬援感慨地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馬革裹屍

三是兩平嶺南。公元48年,武陵蠻人作亂,出兵攻打臨沅。朝廷派威武將軍劉尚征討,結果全軍覆沒。馬援聽聞此事,立馬請求掛帥出征。光武帝劉秀見他年事已高,沒有答應。馬援卻拍著胸脯說:“ 我還能披甲騎馬,請皇上讓我帶兵去吧。” 說罷,當場向光武帝表演了騎術。劉秀見他精神矍鑠,身手不減當年,便答應了他的請求。於是,62歲老將軍馬援又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馬援

公元49年3月,馬援受阻於壺頭山,水急,船難溯行,且適逢酷暑,軍中瘟疫流行,不少士卒死亡,馬援也病死軍中,應了他當年馬革裹屍的誓言。但因劉秀的女婿梁松誣陷,戎馬一生、捐軀沙場的馬援死後不僅被廢黜了爵位,甚至不能歸葬祖墳。後來在前任雲陽縣令朱勃的幫助下,他的家人先後六次上疏,方才使冤情大白於天下。劉秀不僅恢復了馬援的爵位,嚴懲了誣告他的人,並允許將馬援的靈柩運回祖籍重新安葬,老將軍的英靈方才得以安息。

以馬革裹屍為平生之志的東漢名將馬援!

馬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