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羣「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那些擁有安全感、有著牢固的感情歸屬並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共情心理,去為別人著想。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在杭州臨安區的一所小學裡,有這麼一位特別的小男孩。他叫樓格豪,是一名痙攣型腦癱患者,有語言障礙只能很緩慢地說簡單的詞語,不能行走,真正的手無縛雞之力,不過他是這個班級的一份子,是同學們心中的小“英雄”。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為什麼是小英雄?

小格豪今年10歲了,他十七八個月大的時候,家人慢慢發現了他的異常,他走路的姿勢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更加容易摔倒,而且經常是後腦著地,媽媽葉萍趕緊帶著他看醫生,最後被確診為腦癱。

2015年,格豪到了上小學的年齡。考慮再三,葉萍把格豪送到了這所小學。除了因為身體和語言障礙的原因,沒有上過體育課和音樂課,格豪幾乎從來不缺課,也從不不缺席集體活動。

風雨無阻,外婆每天抱著他坐公交車上學;班主任抱著他拍攝集體照;男老師抱著他參加消防逃生演練;同學用輪椅推著他參加學校運動會;和媽媽一起參加文藝匯演,擔任小品《誰是英雄》的主角……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同學們說,堅強的小格豪是個小英雄。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他身邊有一群“小天使”

小格豪並非一開始就融入了班集體。剛入學的小朋友提出,“老師,有個同學沒有禮貌,一直都沒有站起來過”。

“同學們,不是樓格豪同學沒有禮貌,是因為他生病了,站不起來。”班主任趁機給同學們上了一堂關於安全、團結、互助的課。

每個月班級會換一次座位,三年裡,格豪裡有過很多同桌,他們都“肩負”著照顧格豪的任務。一個叫呂帥萱的小女孩和格豪做了三個學期的同桌,最“懂”他。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比如說,指指地上,一般是東西掉了需要撿起來;指指作業本上打著小叉叉有沒訂正的,是需要講解的題目;指指合攏的作業本,是要交給老師的;把腦袋轉到教室後面,是他想看課外書了……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同學能夠“猜”到格豪的小心思。同學們會幫他擦掉嘴角的飯粒,知道哪些字是格豪自己寫的,哪些是媽媽把著他的手寫的,他們會在課間和格豪玩“拳擊”的小遊戲,看到他滑下凳子會三四個人合力把他扶起來……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同學們說,堅強的小格豪是個小英雄,而孩子的媽媽葉萍說,兒子很幸運,遇見了一群天使,他們都很善良。

事實上,小格豪的每一位班上同學也是小小的英雄。如果不是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他們給予的友情和愛心,小格豪無法擁有這樣一個舒適溫馨的成長環境。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如何培養出一個天使般的孩子?

這樣的一個班集體,這樣的一種生活,無論是對小格豪還是他的同學,都是一段極其寶貴的人生經歷。

尤其是對他的同學來說,用愛心來幫助同齡人,會在他們的幼小心靈裡種下一顆善良的種子,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這顆種子會發芽、長大,讓他們的內心裡永遠保有一塊最為純淨的天地。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這份初心,也是他們的財富。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該如何培養出一個能共情、有愛心和同理心的“天使”孩子呢?

①教孩子學會感知別人的情緒

每當帶孩子在外面玩耍時,可以與孩子玩些小遊戲:讓孩子想象一下路上某個路人現在是什麼感受,讓孩子盡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那個人看起來是快樂還是悲傷等等。讓孩子學會讀懂別人的情緒,也鼓勵孩子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②教孩子學會轉換視角,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年紀小的孩子不具有善惡心,當他有意或是無意做出傷害別人或是貓貓狗狗的事情時,家長不要一味地責罵或要求孩子道歉,而是耐心教孩子假設自己是被傷害的那一方會有怎樣的感受,比如孩子踢了貓一腳,家長可以讓孩子也感受到疼痛從而明白自己對小貓造成的傷害,這樣的感受會更加客觀。

③教孩子關心和照顧他人

找一個孩子喜歡的玩偶或是寵物貓狗,家長和孩子一起為它們做一個“家”,要求孩子精心照顧好一樣東西,讓它們不要收到傷害。這樣有助於孩子理解別人的需求,以愛和尊重來對待別人的需求,而不是隻顧自己不顧他人。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這個腦癱孩子身邊有一群“天使”,其實你的孩子也能做到

總之,當一個孩子本身的需求獲得滿足時,更容易發展出同情心。那些擁有安全感、有著牢固的感情歸屬並且健康的孩子更容易擁有共情心理,去為別人著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