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誰家:《當代》長篇小說年度佳作

《當代》長篇小說年度佳作”評選於2004開始,選出當年長篇小說的五佳作品和最佳作品,至今已經舉辦14屆,其“零獎金、全透明”的評獎原則在業界獲得了良好口碑。

經讀者、專業評論家、書評人、媒體和出版人等多重推薦和投票,張翎《勞燕》(人民文學出版社)、嚴歌苓《芳華》(人民文學出版社)、李佩甫《平原客》(花城出版社)、梁鴻《梁光正的光》(人民文學出版社)、範穩《重慶之眼》(重慶出版社)成為2017年度五佳作品,其中,張翎《勞燕》得票最高,摘得2017年度長篇小說最佳作品。

花落誰家:《當代》長篇小說年度佳作

張翎,旅居加拿大的華人女作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在海外寫作,代表作有《餘震》《雁過藻溪》《金山》《陣痛》等。小說曾多次獲得兩岸三地重大文學獎項,入選各式轉載本和年度精選本,並六次進入中國小說學會年度排行榜。

《勞燕》領跑最佳長篇小說,看點頗多

  • 首次披露中美特種技術合作訓練營的抗戰內幕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和美國軍事情報機構(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與海軍部情報署)合作建立的戰時跨國情報機構,成立於1943年1月。其目的是中美之間加強軍事情報的合作,共同打擊日本。《中美特種技術合作協定草案》第一條為:

為中美兩國共同對日作戰,組織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簡稱中美所),交換日軍海陸空軍事情報和蒐集中國大陸氣象情報,訓練游擊隊,挺進日軍後方,協助美軍在中國沿海登陸作戰,共同迅速殲滅日寇。

二戰同盟國勝利後,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解散。所內軍統局人員軍統局報到繼續工作,其他人員則資遣。下轄情報站均停止活動,所屬醫院則移交其他醫院接收。1946年7月所有手續辦理完畢。©wikipedia

  • 三線交叉敘事,多視角講述一個女人命途多舛的人生

張翎在《勞燕》裡嘗試了對話的敘事方法,而這種回憶式對話又與“二戰”形成對接,衍生對戰爭的反思。以比利、伊恩、劉兆虎的視角來分別陳述自己與阿燕的故事,訴說戰爭對一個女人命運的屢次干預;物與物之間的對話,由蜜莉與幽靈代替各自主人說話,表白他們難以言說的相愛與道別。內循環體系是第一、二、三人稱的角色互換,通過不斷地自述與他述、自審與他審,確認事件的真實,袒露內心的怯懦與自私。©戴瑤琴

  • 3、寫作歷時三年,靈感來源於飾演白毛女的演員

故事創作的最初靈感來源於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在觀禮時接觸到抗戰老兵,尤其是偶遇孟於(飾演白毛女的第三任演員)帶給張翎的觸動,從而瞭解到知識女性去延安的心路歷程。張翎表示,在海外的生活經歷中,由美國援華退役老兵書寫的回憶錄同樣讓自己有所震撼。美國青年士兵在中國的生活剪影、溫州玉壺中美特種合作所對老兵的採訪,讓張翎對戰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戰爭是持久的創傷,人性是淡化悲慟的良藥。©張翎在華僑大學的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