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必背文言文《三峽》《答謝中書書》等及其翻譯(最新版)

八年級上必背文言文及其翻譯(最新版)

三峽

酈道元

自(在)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毫無)闕(同“缺”,缺口)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見曦(太陽)月。

至於夏水襄(水升到高處)陵,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絕。或(有時)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即使)乘奔(飛奔的馬)御風,不以(認為)疾(快)也。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春冬之時,則素(白色的)湍綠潭,回清(迴旋的清波)倒影。絕巘(極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激流衝蕩)其間。清(水清)榮(茂盛)峻(山高)茂(草茂),良(很)多趣味。2-1-c-n-j-y

每至晴初霜(下霜)旦,林寒澗肅(肅殺,淒寒),常有高猿長嘯,屬(連接)引(延長)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斷,消失)。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一、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填在括號內。

二、文學常識填空。

《三峽》選自《水經注》,是北魏(朝代)地理學家酈道元所撰。

三、解釋下列重點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行得快。

3.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到了春、冬兩季時,白色的急流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各種景物。

四、簡答。

1.用自己的話分別概括“三峽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點。

三峽山的特點是連綿不斷、高聳峻拔。夏季江水的特點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麼?

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悽清的氣氛。

3.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條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3分)【來源:21cnj*y.co*m】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的均可)

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風御風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

原句: 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交相輝映)。青林翠竹,四時(四季)俱備。曉霧將歇(消散),猿鳥亂鳴;夕日欲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爭著)躍。實(確實,實在)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欣賞)其奇者。

一、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填在括號內。

二、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作者陶弘景,著有《陶隱居集》,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三、解釋下列重點句子。

1.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2.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3.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四、簡答。

1.“猿鳥亂鳴”一句中的“亂”字用得好,它寫出了“鳴”的狀態,寫出了晨景的熱烈歡躍的氣氛,“沉鱗競躍”一句中的“競”字用得也好,你能說一說好在哪裡?

寫出躍的狀態,爭相跳,靜中有動,寫出熱鬧的氣氛。

2.“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現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髮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

八年級上必背文言文《三峽》《答謝中書書》等及其翻譯(最新版)

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高興的樣子)起行。念(考慮,想到)無與為樂者,遂(於是)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也)未寢,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水中藻荇交橫,蓋(大概是)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只是)少閒人(清閒的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一、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填在括號內。

二、文學常識填空。

《記承天詩夜遊》作者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為“蘇門三學士”。

三、解釋下列重點句子。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3.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

四、簡答。

1.文章描寫月下景色的句子是那句,請賞析這一描寫景物的句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作者用了比喻的手法,“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文章的主旨句是什麼?寫出作者怎樣的胸襟和感慨?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達了作者曠達的胸襟,也傳達了作者微妙的心境。這心境包括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閒、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

3.如何理解文中的“閒人”?

即清閒的人,首先指有閒情雅緻的人,其次,也包含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情。

八年級上必背文言文《三峽》《答謝中書書》等及其翻譯(最新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跟,隨)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表示約數)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絕妙)。21·cn·jy·com

水皆縹碧(青白色),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急流)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憑藉)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擬聲詞,形容水的清越)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窮盡),猿則百叫無絕(停)。鳶飛戾(至、到達)天者,望峰息心;經綸(籌劃,治理)世務者,窺谷忘反(同“返”,返回)。橫柯(樹木的枝幹)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一、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填在括號內。

二、文學常識填空。

本文作者吳均,南朝(朝代)文學家。

三、解釋下列重點句子。

1.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湧的波浪猛似奔馬。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那些懷著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四、簡答。

1.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勢湍急,《山峽》一文中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百里,雖乘奔御風以疾也。

2.作者描繪異水時,抓住什麼的特點;描繪奇山時,緊扣的特徵(用自已的話概括)。

抓住了水的清,深,和急。描繪奇山時,緊扣山的高,多,險,遠四種特徵.

3.“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句話側面寫出富春江景色之美,表達了作者鄙棄功名利祿,流連山水,嚮往歸隱山水生活的情感。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難道)不誠(真正,確實)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的男子)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停息)。”www.21-cn-jy.com

孟子曰:“是焉(怎麼,哪裡)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行冠禮)也,父命(教導,訓誨)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告誡)之曰: ‘往之女(同“汝”,你)家,必敬必戒(謹慎),無違夫子(指丈夫)!'以順為正(準則,標準)者,妾婦之道也。居(居住)天下之廣居(喻指“仁”),立天下之正位(喻指“禮”),行天下之大道(喻指“義”)。得志,與民由(遵循)之;不得志,獨行其道(道路)。富貴不能淫(使……惑亂,迷惑),貧賤不能移(使……改變,動搖),威武不能屈(使……屈服),此之謂(叫作)大丈夫。”

三、解釋下列重點句子。

1.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

這怎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禮嗎?

2.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裡,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大道上。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四、簡答。

1.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麼?歷史上有哪些人是孟子所說的“大丈夫”?(舉兩例)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婦之道”,哪裡談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文天祥、魯迅、項羽等典型例子。

2.說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現實意義。

這句話出自《孟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不亂其心;在危及國家民族利益的時刻,我們要敢於挺身而出,不怕犧牲,做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3.孟子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請結合文中有關句子,談談你對大丈夫的理解。

(1)心懷仁德,踐行禮儀。(2)通達時施仁政,困窘時獨善其身。(3)不因外界因素(富貴、貧賤、強權)改變自己的追求。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舜發(被任用)於畎畝之中,傅說舉(被選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獄官),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集市)。故(所以)天將降大任(責任,使命)於是(這,這些)人也,必先苦(使……困苦)其心志,勞(使……勞累)其筋骨,餓(使……飢餓)其體膚,空乏(使……窮困)其身,行拂(違背)亂(擾亂)其所為,所以(用來)動(使……驚動)心忍(使……堅韌)性,曾(同“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

人恆(常常,總是)過(犯錯)然後能改,困於心衡(同“橫”,梗塞,不順)於慮而後作(指有所作為);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瞭解,明白)。入(在國內)則無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輔佐)士,出(在國外)則無敵國(勢力、地位相等的國家)外患者,國恆亡(滅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二、文學常識填空。

《論語》《大學》《中庸》 《孟子》,並稱為“四書”。

三、解釋下列重點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

2.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常常滅亡。

3.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四、簡答。

1.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有什麼共同點?

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鍊後,終於成就了不凡事業。

2.文中說:“人恆過,然後能改”,有人對這句話持有不同的見解,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時候,有些過錯是沒有機會來改正的,所以,我們不能老是以這句話來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儘量避免出現任何差錯。

3.有人認為,國歌的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應該改掉,因為現在中國的國力強大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請結合這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雖然我們國家現在國力強大,繁榮富強,令世人矚目,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停滯不前,而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訓,積極進取。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永遠繁榮昌盛,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圓)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將近)九十,面山而居。懲(苦於)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繞遠,曲折)也。聚室(家)而謀曰:“吾與汝(你,你們)畢(盡,全)力平險,指(直)通豫南,達於漢陰(南岸),可乎?”雜然(紛紛地)相許(贊同)。其妻獻(提出)疑曰:“以(憑藉)君之力,曾不能損(削減)魁父之(這樣)丘,如太行、王屋何?且(況且)焉(哪裡)置土石?”雜曰:“投諸(相當於“之於”)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肩負,扛)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用箕畚裝土石)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才,剛)齔(換牙),跳往助之。寒暑易(更替)節,始一反(同“返”,往返)焉。

河曲智叟(老頭)笑而止之曰:“甚(嚴重)矣,汝之不惠(同“慧”,聰明)!以(憑藉)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長嘆)曰:“汝心之固(頑固),固不可徹(改變),曾不若(不如,比不上)孀妻弱子(幼兒,小孩)。雖(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窮盡)也,而山不加增,何苦(擔心)而不平?”河曲智叟亡(同“無”,沒有)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停止)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誠心),命誇娥氏二子負(背)二山,一厝(放置,安放)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高地)斷(隔絕)焉。

二、文學常識填空。

《論語》《大學》《中庸》 《孟子》,並稱為“四書”。

三、解釋下列重點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樣的人。

2.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一個國家)國內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國侵犯的危險,常常滅亡。

3.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四、簡答。

1.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有什麼共同點?

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鍊後,終於成就了不凡事業。

2.文中說:“人恆過,然後能改”,有人對這句話持有不同的見解,請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有的時候,有些過錯是沒有機會來改正的,所以,我們不能老是以這句話來安慰自己,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儘量避免出現任何差錯。

3.有人認為,國歌的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應該改掉,因為現在中國的國力強大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請結合這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雖然我們國家現在國力強大,繁榮富強,令世人矚目,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停滯不前,而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古訓,積極進取。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永遠繁榮昌盛,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周亞夫軍細柳

司馬遷

文帝之後六年,匈奴大入邊。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駐軍)霸上;祝茲侯徐厲為將軍,軍棘門;以河內守亞夫為將軍,軍細柳,以備胡。

上自勞(慰問)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馳入,將以下騎送迎。已而(不久)之(到,往)細柳軍,軍士吏被(同“披”,穿著)甲,銳兵刃,彀(張開)弓弩,持滿(把弓拉滿)。天子先驅(先行引導的人員)至,不得入。先驅曰:“天子且(將要)至!”軍門都尉曰:“將軍令曰:‘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皇帝發佈的命令)。’”居(經過)無何(不久),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節(符節)詔將軍:“吾欲入勞軍。”亞夫乃傳言開壁(營壘)門。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拱手行禮)曰:“介冑(披甲戴盔)之士(將領)不拜,請以軍禮見。”天子為動(被感動),改容式(同“軾”,扶軾)車。使人稱謝(向人致意,表示問候):“皇帝敬勞將軍。”成禮而去。

既出軍門,群臣皆驚。文帝曰:“嗟乎,此真將軍矣!曩(先前)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必,一定)可襲而虜也。至於亞夫,可得而犯邪!”稱善者久之。

三、解釋下列重點句子。

1.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

不久來到了細柳軍營,只見官兵都披戴盔甲,兵器銳利,開弓搭箭,弓拉滿月。

2.天子為動,改容式車。使人稱謝:“皇帝敬勞將軍。”

皇上為之動容,馬上神情嚴肅地俯身靠在車前橫木上,派人致意說:“皇帝敬重地慰勞將軍。”

3.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以前霸上、棘門的軍營,簡直就像兒戲一樣,那裡的將軍是完全可以通過偷襲而俘虜的。

四、簡答。

1.閱讀課文,說說漢文帝為什麼稱周亞夫“真將軍”。

已而之細柳軍,軍士吏被甲,銳兵刃,彀弓弩,持滿——戒備森嚴,軍紀嚴明;壁門士吏謂從屬車騎曰:“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治軍有方,令行禁止;

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恪盡職守,剛正不阿

2.課文標題是“周亞夫軍細柳”,但是文章還寫了劉禮軍霸上、徐厲軍棘門的情況,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課文先寫文帝在霸上和棘門軍營的情況,為後面寫文帝在細柳營遇到的情況作鋪墊並由此引出多處對比。對比之中突現了細柳營軍紀嚴明和周亞夫 “真將軍”的風範。

3.最後一段說“群臣皆驚”,一個“驚”字,含義豐富,聯繫全文,談談你的理解。(不少於三點)

為周亞夫治軍之嚴而“驚”;為周亞夫怠慢皇帝而“驚”;為文帝的深明大義而“驚”;為周亞夫過分拘泥於軍紀而“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