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假傳聖旨,皇帝爲何不但沒有怪罪,還嘉獎了他?

東漢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將軍馬援率部征討武陵蠻人,大軍受阻於壺頭。適逢酷暑,很多士兵患瘟疫死亡,馬援也被傳染,不久死於軍中。

此人假傳聖旨,皇帝為何不但沒有怪罪,還嘉獎了他?

馬援去世時,漢軍因瘟疫而死的士兵已超過半數,時任漢軍監軍的宗均於是就與軍中將領們商議道:“今道遠士病,不可以戰,欲權承製降之,何如?”(我們遠道而來,如今又有許多官兵染疾,不可以再作戰了,我打算權且代表皇上發佈命令招降敵人,怎麼樣?)

“權承製”,權且代表皇上發佈命令,宗均說得的輕巧,但這話實質上就是要假傳聖旨。在古代,假傳聖旨,那可是欺君罔上的大罪,是要被抄家滅族的。所以,將領們聽聞宗均這樣說,全都伏在地上不敢應聲。

宗均見眾將都不敢吭聲,便搬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說:“忠臣遠在境外,若有保護國家安全之策,可以專斷專行。”

然後就自己做主拍板,決定假傳聖旨,調伏波司馬呂種代理沅陵縣長,並命他帶著詔書進入敵營,宣告朝廷的恩德和信義,自己則率軍尾隨其後。

這個時候,蠻軍受漢軍圍困日久,實際上也已經飢困交迫,處於崩潰的邊緣。待他們看到呂種帶著詔書進營,宗均率軍尾隨其後時,都十分恐懼,便一道殺死自己的首領投降。

宗均於是率軍進入蠻人大營,遣散蠻人兵眾,命他們各回本郡,又委任地方官吏進行管理,終於平定了武陵蠻人之亂。

平定武陵蠻人之亂後,宗均與眾將班師回朝。還沒到京城,宗均便先自我彈劾假傳聖旨之罪。

而光武帝劉秀不但沒有怪罪,反而還派人出城迎接,嘉獎宗均的功績,賞賜金帛,並命他經過家鄉時可以回去祭掃祖墳。

此人假傳聖旨,皇帝為何不但沒有怪罪,還嘉獎了他?

那麼,宗均假傳聖旨,光武帝劉秀為何不但沒有怪罪,反而還嘉獎他呢?

1、宗均假傳聖旨,意在君國社稷,而非為自己謀私利。

宗均字叔庠,東漢南陽安眾人,通曉《詩》《禮》等儒家經典,為人寬厚忠誠,性格耿直,不喜文法。比如在其擔任九江太守時,他竟然把府衙裡的掾、史等官員一律裁撤,也不讓督郵外出巡查而留在府內,每五天才處理一次政務。

在這次假傳聖旨之前,宗均還曾做過違抗聖旨的事。此事發生在宗均任上蔡令期間,當時,有關部門為了響應光武帝劉秀節儉薄葬的精神,下令禁止人們喪葬奢侈浪費。

但宗均卻認為,禁止人們喪葬奢侈浪費,不是治國理政的當務之急。因為眼下還有許多不守信義的百姓還沒有用德政馴化,而人們送終超過規定只是輕微過失,所以就頂住了各方壓力,抗旨不遵,不肯施行朝廷的命令。

無論是抗旨不遵,還是假傳聖旨,宗均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君國社稷,而非為自己謀私利。光武帝劉秀深知這一點,所以不但沒有怪罪,反而還嘉獎了他。

此人假傳聖旨,皇帝為何不但沒有怪罪,還嘉獎了他?

2、宗均事後及時採取措施補救,處理得當。

宗均假傳聖旨雖然沒有私心,是為了君國社稷不得已而為之,但他自己心裡其實十分清楚,假傳聖旨並非小事,而是觸犯皇權君權的大事。所以,在班師回朝時,宗均及時採取了補救的措施,自我彈劾假傳聖旨之罪。

自我彈劾,不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

宗均當時如果以領軍平定了武陵蠻人之亂有大功勞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自我彈劾假傳聖旨之罪,光武帝劉秀寬宏大量,一時間不予追究,但日子舊了,就難免有人會拿這件事做文章,彈劾宗均假傳聖旨之事。到那時,時過境遷,光武帝劉秀會不會重新定宗均的罪責就兩說了。

而宗均一回朝,馬上就自我彈劾,一來堵住了悠悠之口,免除了後患;二來也及時向光武帝劉秀表了態,認了錯,表示自己並非有意冒犯,從而爭取到光武帝劉秀的諒解。所以,劉秀不但沒有怪罪,反而還嘉獎了他。

此人假傳聖旨,皇帝為何不但沒有怪罪,還嘉獎了他?

當然了,宗均假傳聖旨,不但得到罪責,反而還得到了嘉獎,還有關鍵的一點原因是光武帝劉秀夠寬宏大量,夠英明。

如果光武帝是個胸襟狹小的昏君,他管你宗均是為了個人私利還是為了國家社稷,更不會管你宗均如何表態認錯,他只要認定你敢假傳聖旨、觸犯皇權,就敢不分青紅皂白地砍了你。

所以,宗均假傳聖旨不但沒有被怪罪,反而還受到嘉獎,還應該感謝自己處在一個不錯的朝代,遇到了一個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