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和《走到人生邊上》,都是很深邃的書,後者是先生對於一些問題的思考,關於靈魂、關於人的本性,靈與肉關係等等。前者則是與錢鍾書、女兒錢媛的往事。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我們仨》

可以說《走到人生邊上》是《我們仨》的理性呈現,也可以說《我們仨》是《走到人生邊上》的感性表達。都是一位老人,在親人去世之後,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與時代的動盪之後的回憶與總結。

一般推薦書都會寫這本書多麼好,讀起來會有哪些獲益。

而關於楊絳先生的這兩本書,小編只想建議,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錢鍾書楊絳錢媛

《走到人生邊上》太智慧,太理性,就跟老子《道德經》一樣,處處呈現出老人的智慧,沒有經世的年輕人可能理解不了。

而《我們仨》則太沉重。

是的,沉重。

《我們仨》有很多楊絳與錢鍾書的趣事,也與女兒錢媛的趣事。對於經歷的苦難,也輕描淡寫,但就是這種輕描淡寫,讀來令人大慟。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我們仨》目錄

《我們仨》並不厚,目錄也只有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是世去與別離,最後一部分回憶。

楊絳的筆觸沒有艱苦,似乎那些苦難都已過去,不算什麼。那些戰爭的硝煙、時代的動盪、人生的悲喜,都輕輕拂過。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錢鍾書一家三口

人生最痛苦莫過於摯愛離去,白髮人送黑髮人。

楊絳卻同時經歷了這兩種悲痛。

錢媛住院的前一晚,楊絳這樣寫道:

下樓忽見阿圓靠櫃檯站著。她叫的一聲“娘”,比往常更溫軟親熱。她前兩天剛來過,不知為什麼又來了。她說:“娘,我請長假了,醫生說我舊病復發。”......她一點點挨近我,靠在我身上說:“我想去看爸爸,可是我腰痛的不能彎,不能走動,只可以站著。”

我不知道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先生是怎樣的心情。有時候錯過就是永遠,人生就是這麼殘酷,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你永遠不知道今天還在你眼前的人,明天還會不會在。

小時候聽工廠上班的叔叔講過一個真實經歷,工廠裡的吊車出了點問題,吊起的沉重的鋼材砸到了一個人的腦袋上,而事發的時候,那個人正跟同事聊天。

當場腦漿迸裂。人們還沒來得及同情那個死亡的工人,跟他聊天的同事卻瘋了。

一個活生生的人,前一秒還在跟自己說話的熟悉的同事,後一秒就成為了一堆鋼材之下的殘缺不全的屍體,對一個人的刺激太大了。

錢媛告訴楊絳即將住院的時候,錢鍾書已經住院了。楊絳送走女兒,來醫院與丈夫轉述女兒的病情。那個時候老兩口都認為,錢媛只是住院,一段時間就會好起來。

誰知道竟是永訣。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楊絳奔忙於錢鍾書和錢媛不同的醫院之間,錢媛與錢鍾書相差一年相繼離世。


這段經歷先生是用魔幻的筆觸,夾雜著夢境寫出的,但讀者卻能清楚地通過那些夢境感知到先生的心境。

楊絳告訴病重的錢鍾書錢媛的離去:

現在她什麼病都不怕了,什麼都不用著急了,也不用起早貪黑忙個沒完沒了了了。我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肚腸,以後就不用牽掛了。

我說是這麼說,心上卻牽扯得痛。鍾書點頭,卻閉著眼睛。我知道他心上不僅痛惜圓圓,也在可憐我。

面對女兒的離去,只能用她不用再受苦,解脫了來安慰自己,安慰丈夫。

母親心痛女兒的離去,又擔心丈夫不能接受,而丈夫在心痛女兒離去的同時,也在憐惜妻子。

與民國大家們諸多風流韻事相比,錢鍾書和楊絳夫婦可謂愛情的典範,沒有任何緋聞,相敬如賓,相濡以沫。他們的感情純粹的似乎有些不真實。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楊絳與女兒錢媛

然而他們經歷的那些苦難,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人生的悲喜面前,他們只是尋常的父母、夫妻。

當女兒與丈夫相繼離去,家,散了。

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三里河的家

與第二部的沉痛相比,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相對輕鬆的。如果非要閱讀的話,建議年輕的讀者只讀這一部分。

這一部分非常有趣,即使夾雜著艱難困苦,因為跟有趣的人一起經歷,也顯得輕鬆幽默。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青年時的錢鍾書

在這一部分中,我們看到的是錢鍾書的另一面,也是楊絳的另一面。是一個對妻子極好,卻有點笨手笨腳的學者,是一個會修各種家電傢俱的全能妻子,是一個聽到婆媳吵架覺得精彩,還會學給大家聽的學者,是一對會為了一個法語的發音而吵架的夫妻。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爭領女兒寄來信的夫婦

當然,我們也見識了基因的強大,幼小的錢媛很早就會認字,也喜好讀書,記憶力極好。


還有那了不起的口才。

錢鍾書問女兒,是他先認識的媽媽(楊絳),還是女兒先認識的。

這個問題本身就很有趣,而錢媛的回答更有趣。

小錢媛回答說:

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選擇的時間參照物非常獨特,錢鍾書在女兒耳邊說了一句話,女兒就立刻跟爸爸最好了。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錢媛

楊絳寫到,

鍾書說的什麼話,我當時沒問,以後也沒想到問,現在已沒人可問。

在回憶趣事之中不經意間透出的悲涼,讓這些輕鬆的過往增添了沉痛的底色。

人生就是如此,有時候覺得特別在意的事情,過去了卻不在意了。但有些當時不在意的事情,事後想來,卻是永遠的遺憾。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小時候我們在意的事情,某一次考試的成績,某一次老師的批評,現在想來都微不足道。

對於現在發生的事情,戀人的分手也好,工作的煩惱也罷,在將來可能都不會是煩惱了——時間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沒有什麼是時間解決不了的,只需要足夠長的時間。

寫這兩本書的時候,楊絳先生都九十大多了,無論在哪個意義上都是高齡。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高齡的先生用平靜的筆觸回憶著那些悲喜,讀者讀起來卻是五味雜陳。

尤其最後一部分的歡樂,錢鍾書幫著自家的貓打架也好,給楊絳畫花臉也好,幼時錢媛的童趣也好,這一部分回憶越溫馨,越動人,第二部分的離散就更悲傷。

我無法接受這樣的錢媛,先自己的父親母親而去。

當然,這是讀者的感受,楊絳先生早已放下了,或者說她的境界早就超越了日常的層面。但不經歷人生的年輕人,看這些文字,會感慨人生的不易。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楊絳先生到了“看山還是山的階段”,對處於“看山是山”的讀者來說,總有些困惑,這些困惑總要經歷“看山不是山”的階段,加上自己的悟性,才能到達楊絳先生的境界。

可惜,大部分人停留在中間否定的層次。

楊絳《我們仨》:年輕人不要輕易觸碰的回憶

人生沒有什麼顏色,但年輕的人們不妨塗抹上屬於自己的色彩,即使這些色彩會褪色,至少曾經存在過。

現在流行的“佛系”,只是停留在第一層次的“肯定”“看山是山”的狀態。

沒有經歷過大富大貴,就說自己不貪戀財富,追求清貧的人生境界,似乎沒有經歷過大富大貴之後散盡家財追求清修有說服力。

不經歷,怎能說已看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