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爲什麼全盤否定史達林?

草上飛138381053


赫魯曉夫以《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的真實用意,在於樹立自己個人的威望,達到快速集權,併成為世界共產主義的領袖。為達此目的,赫魯曉夫不惜將毀滅整個蘇聯政權的合法性作為籌碼,用以要挾蘇聯黨政機關的主要負責人。

(赫魯曉夫成為蘇共首腦)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成為中央委員會排名第一的書記,但此職務的權力僅集中在宣傳和意識形態上,是一個虛職,赫魯曉夫對此並不滿意,然而包括他自己在內,都是斯大林去世前為平衡各方勢力而提拔起來的。赫魯曉夫長期外放,充任地方官,在莫斯科經營時間不長,因此實權都被掌握在馬林科夫和貝利亞手中。尤其是貝利亞,他掌握著秘密警察部門,在斯大林時期長期充任二號人物。馬林科夫、赫魯曉夫、朱可夫等人都非常忌憚貝利亞掌握的秘密材料,他們很快就結成了同盟,發動了突然襲擊,將貝利亞解職並處決。

馬林科夫主管經濟,赫魯曉夫則發揮了他在斯大林時期的特長,主抓黨務。赫魯曉夫諳熟權謀鬥爭,斯大林去世僅1年,赫魯曉夫逐漸贏得布爾加寧、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米高揚等人的支持。在1955年2月的最高蘇維埃會議上,赫魯曉夫解除了馬林科夫的總理職務。

此後,赫魯曉夫的競爭者只有莫洛托夫了。在蘇共二十大秘密報告之前的1955年底,蘇聯政治環境開始鬆動,數以千計的政治犯從古拉格勞改營中被釋放回家。在蘇共黨代會之後,平反政策落實的人數已達到了幾十萬人。在蒐集材料、促使重審案件和釋放犯人的工作中,赫魯曉夫發揮了帶頭作用。這些人不是普通的罪犯,多數是社會精英,在平反後很多人走上的領導崗位。毋庸置疑,赫魯曉夫在這些平反的人群中贏得了聲望,鞏固了自己的執政基礎。

(否定斯大林給了赫魯曉夫正義性)

赫魯曉夫曾與莫洛托夫商量過,要調查並通報斯大林的罪行,這引起莫洛托夫等人的反對。然而赫魯曉夫此時已經大權在握,然而在共產主義陣營中,斯大林的光芒過於耀眼,以至於赫魯曉夫即使取得了蘇聯的領導權,卻繼承不了斯大林在國際共產主義陣營裡的威望。這種威望的建立,是通過戰爭勝利、經濟建設、理論建設、政治鬥爭等領域30多年積累的成果。赫魯曉夫當時已經60歲了,他等不及了,他需要改弦更張。

在缺少足夠論證的情況下,赫魯曉夫在1956年2月25日黨代會結束後,代表們突然收到通知,參加了一次事先沒有計劃的秘密會議。

在“秘密報告”《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中,赫魯曉夫情緒激動的譴責了斯大林大清洗和驅逐少數族裔的罪行,猛烈抨擊了他農業政策帶來的災難,還攻擊了他軍事指揮上的無能,並在最後表示要重新回到列寧主義的路線上來。

當時的蘇共中央有40%的人都是斯大林時期提拔上來的,赫魯曉夫借打“個人崇拜”而全面否定斯大林,不可否認是赫魯曉夫在評估自身政治能量已經可以控制住局面,通過全盤否定斯大林,而提出自己的施政主張。斯大林威望有多高,那麼否定的代價就有多大,赫魯曉夫的收益就有多好。然而赫魯曉夫高估了自己的政治能量,也低估了斯大林主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陣營的影響力。

(赫魯曉夫改革的特點:倉促)

斯大林此人非比一般蘇聯領導人,他是蘇聯工業化、衛國戰爭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決策者,蘇聯在列寧手中誕生,卻在斯大林手中成長為世界霸權,實際上,是斯大林給了蘇聯統治合法性。列寧在位時間不長,且都是戰亂時期,列寧最大的貢獻在於理論建設。斯大林在位30年,他奠定了蘇聯政治生活的各種準則以及蘇聯人對社會價值準則的反射式認同。這種認同是斯大林用了數不清的鮮血換來的,期間蘇聯社會矛盾曾長期尖銳。如果不是衛國戰爭的爆發,希特勒幫助斯大林塑造了統帥的光芒,掩蓋了這些社會矛盾——戰爭期間,很多蘇聯精英分子在勞改營裡期待著斯大林能夠點將到他,已經盡釋前嫌——斯大林主義的路徑也終究因為國內外敵人眾多而難以堅持下去。

政權的合法性來源,一般就有三種:

1、神意、宇宙秩序、絕對觀念。如“君權神授”、“奉天承運”等。

2、人的契約,如公民選舉、公民對憲法原則的同意等。

3、對價值準則的反射式認同。

斯大林時期,通過高壓手段,並且恰到好處地遇到了衛國戰爭作為檢驗斯大林主義的成果,完成了蘇聯社會對價值準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反射式認同,並且將這種認同通過革命輸出的方式,在全世界掀起了革命浪潮。

蘇聯政權的合法性來源,實際上是在烽火連天的二戰中建立起來的價值準則,因此斯大林在某種意義上已經等同於蘇聯的合法性了。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全盤否定斯大林的行為,是以他為首的蘇共在長期的政治生活中,對政權合法性的問題看得過於輕鬆,認為是理所當然。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赫魯曉夫作為當權者,為既非民選,又非神授,其合法性只能繫於對前任的繼承——無論是“接班人”,還是“打江山坐江山”的邏輯,都只能在前任的基礎上存在,否定前任就意味否定自己。

赫魯曉夫錯誤地認為蘇聯政權的合法性可以推倒重來,從列寧主義重新出發,建立起一套赫魯曉夫式的國際共產主義理論,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領袖,現實讓赫魯曉夫認識到了問題的嚴峻性。

秘密報告做出後,立刻就在蘇聯國內和國外引起了重大反響,美國中央調查局以其政治敏感性,連夜研究赫魯曉夫的報告,並將之登在新聞的頭版。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產生嚴重的思想混亂,甚至爆發了打砸搶等暴力活動。

赫魯曉夫雖然一意孤行,然而在國內並非沒有支持者,那些在斯大林時期被迫害,被赫魯曉夫平反的這些人,成為了赫魯曉夫的同盟,這是赫魯曉夫敢於“揭蓋子”、“捅婁子”的最大本錢。即使一切都亂了套,有這些人的支持,蘇聯的基本面是可以維持的。

赫魯曉夫以動搖蘇聯國本的方式,使自己獲得了改革者正義的形象。為了繼續打造這樣的形象,赫魯曉夫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個領域,都進行了有利於民生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提升了蘇聯人的生活水平。不過,由於這場報告對蘇聯國本的動搖,使得蘇聯政權不得不用有效性來代替合法性——即此政權是眼前現實,別無選擇,人們因此只有服從。有效性並不等於合法性。

(赫魯曉夫提高蘇聯人生活水平)

一個具有有效性但缺少合法性的政權可以存在,甚至還能維持相當時間,這取決於有效性的程度。對僅僅基於有效性的政權:

1、公眾會無止境地要求其有效地承擔一切責任和解決一切問題;

2、一旦有效性下降,社會不服從馬上就會成正比地上升。

合法性卻是相反,它往往不是在有效性強的時候體現,而是在有效性不夠的時候體現。有效性獲得的是服從,合法性獲得的卻是忠誠。

因此,在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時期,他們也只好通過否定前任來獲得政治有效性的服從,而其施政,也只能在無休止地應對越來越多的社會矛盾中撐著度日,直到蘇聯經濟增長停滯,社會矛盾大量增加。此時,蘇聯政權已經沒有合法性來獲得公民的忠誠來共渡難關,只好選擇了自我解體終結了這種難堪。

所以,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目的是要建立自己的社會主義理論,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袖;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這種忽視政權合法性的突然襲擊的做法,使得蘇聯政權的根基被動搖了——蘇聯解體,始自赫魯曉夫。


而知而行


說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主要是指1956年蘇共二十大會議上,赫魯曉夫所作的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秘密報告”。

報告中,赫魯曉夫指責斯大林粗暴、蠻橫、濫用職權和破壞法制,全盤否定了斯大林。


赫魯曉夫之所以否定斯大林,主要原因是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

關於這個原因,我們可以從當時的蘇聯現狀來分析。

當時的蘇聯內憂外患,迫切需要改革,而赫魯曉夫也希望借否定斯大林來贏得民心,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

斯大林執政期間,大搞專制集權,搞個人崇拜,嚴重破壞了黨內民主,說他是暴君也無可厚非。

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在蘇聯發起了一場大清洗運動。

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很多人遭到逮捕,關押進集中營,因飢餓、疾病等死亡在惡劣的環境中。

蘇聯境內諸多少數族裔被集體遷移和流放。政界、軍界、經濟、藝術、科學等等社會各界的精英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1953年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面臨著十分複雜的局面和艱鉅的任務。

蘇聯著名政論家費奧多爾·布爾拉茨基曾經說斯大林所留下的蘇聯是:“越來越貧困的、實際上半崩潰的農村,技術上落後的工業,最尖銳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數百萬人被關押在監獄和集中營,國家與外部世界的隔絕——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徹底的變革。”

無論是民生、經濟、文化、軍事等等各個方面都迫切需要得到改變。這一系列問題都擺在了以赫魯曉夫為首的新一代領導集體的面前。

赫魯曉夫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包括健全國家司法制度和平反冤假錯案,這就必須要處理斯大林執政時出現的問題。

斯大林在位時,赫魯曉夫是其堅定的追隨者。

即使在斯大林發起大規模政治清洗運動的時候,赫魯曉夫也是斯大林路線最起勁的鼓吹者之一。並且積極協助斯大林逮捕及消滅他自己的同事與朋友。

而斯大林逝世後,赫魯曉夫面對著蘇聯複雜的局勢,立馬調轉了方向。

赫魯曉夫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斯大林。

蘇共二十大召開的時候,赫魯曉夫做了舉世震驚的長達4個半小時的題為《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秘密報告。

報告中強烈譴責了斯大林大清洗運動和驅逐少數族裔的罪行,抨擊了他所實行的政策為蘇聯帶來的災難,還指出了他軍事上的無能。並用大量的調查材料來證明蘇聯大清洗和恐怖人物的核心就是斯大林。

反對個人崇拜,平反冤假錯案,釋放集中營的囚犯等一些列的舉措,使赫魯曉夫的呼聲空前高漲,也贏得了蘇聯人民的支持,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否定斯大林,提高並鞏固自己在蘇聯人民心目中的地位,這就是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的主要原因。

不僅言論上否定斯大林,赫魯曉夫甚至還下令把斯大林的遺體從列寧墓中遷出。

看上去批判挺徹底,實則不然,如果我們僅從這些現象上就推斷出,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並不準確。

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中也說:“我這個報告的目的並不在於全面地評價斯大林政治生涯及其活動……斯大林在準備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中,在國內戰爭中,以及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所起的作用是盡人皆知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赫魯曉夫否定的是斯大林本人而非斯大林主義。

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卻沒有從體制、制度層面去認識問題。

可能在他看來,只要揭露斯大林,就能迴歸到正確的列寧主義路線上,大力發展社會主義。他沒有意識到,個人崇拜,實際上是一種制度的產物。

尤其搞笑的是,赫魯曉夫的執政過程中依然是“一言堂”。

而且他實行的改革,也都是和斯大林執政時期的政策、路線是一致的。

從赫魯曉夫執政的11年來看,他推行的基本上還是斯大林主義,並沒從根本上脫離斯大林的體制模式,仍是堅持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

在所有制問題上,仍然堅持斯大林全民所有制是公有制最成熟、最徹底的形式的基本理論。

他繼續推行斯大林長期堅持的優先發展與軍事工業密切相關的重工業政策,不注重輕工業與食品工業的建設。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的斯大林時期推行的所有制。急於消滅工業合作社,大搞合併集體農莊。

他在蘇共二十一大還提出,到1980年,蘇聯將逐步過渡到單一的全民所有制。

赫魯曉夫並沒從根本上脫離斯大林的體制模式,也沒從根本上觸動斯大林政治體制中權力過度集中的要害。

歷史總是表現出驚人的相似,等赫魯曉夫的繼任者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也採取了相似的方式,全盤否定他。

這或許是赫魯曉夫當初在作“秘密報告”否定斯大林時所沒有預料到的。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1956年2月14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做了題為《反對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在此報告中,赫魯曉夫一改過去對斯大林的各種讚美,要求肅清個人崇拜在各個領域的流毒和影響,矛頭直指斯大林,由此在國內外產生巨大的反響。

赫魯曉夫為什麼要否定斯大林,有多方面複雜的原因,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1)形式使然

二戰結束後的蘇聯,看似強大風光,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正如蘇聯著名政論家費奧多爾.布爾拉茨基指出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蘇聯已是:越來越貧困的、實際上半崩潰的農村,技術上落後的工業,最尖銳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數百萬人被關押在監獄和集中營,國家與外部世界的隔絕——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徹底的變革。

而要想實現有效的變革就必須對斯大林時期的各種政策進行糾正和改革,赫魯曉夫先是清洗了斯大林的得力助手殺人魔王貝利亞,緊接著又開始平反各種冤假錯案,而要想進一步改革,“去斯大林”就成為繞不過去的話題。

而在國際上,赫魯曉夫希望推動****國家關係正常化,例如蘇南關係,雖然赫魯曉夫把責任推給貝利亞,但鐵托對此完全不認同。要想改善關係,同樣繞不開斯大林。

(2)私人恩怨

私人恩怨的說法來自俄羅斯克格勃前第二總局第一副局長、退役少將瓦季姆·烏季洛夫的回憶錄。過程很複雜,即赫魯曉夫的兒子列昂尼德·赫魯曉夫在被德國人俘虜,後被俄國特遣小分隊解救回來後,但最後卻被法庭判定他是自行駕駛飛機投敵,政治局為此開會研究決定是否死刑,斯投了贊成票。曾經吹捧斯是自己的“生身父親”,一直受到斯信任的赫魯曉夫因此懷恨在心,藉機報復斯大林。

(3)個性使然

斯大林的問題在蘇共上層已經形成共識,但是大家出於各種利害關係考慮,在公開場所很少談及,但赫魯曉夫在蘇共高層是個異類,他是個敢說敢做的炮筒子,具有“小丑”人格的一面,所以可以在眾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放衛星”。

但要特別說明的是,從赫魯曉夫報告本身以及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他並沒有全盤否定斯大林。

(1)報告只對斯大林1934年以後犯的錯誤進行討論,並不涉及大清洗以及早期農村集體化,恰恰相反,赫魯曉夫把這些政策說成是令人欽佩和必要的,包括李可夫、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也並沒有得到平反。這既是赫魯曉夫的侷限性,也與他的私心有很大關係。上世界三十年代赫魯曉夫和烏克蘭推行農業集體化,十分激進,被譽為“恐怖設計師”,如果否定那個時代就是否定自己,所以赫魯曉夫有選擇性的繞過。而對斯大林在國內戰爭和衛國戰爭中的貢獻,赫魯曉夫也持肯定態度。

(2)赫魯曉夫在自己執行期間並沒有糾正斯大林主義,反倒沿著斯大林設定的路線繼續前進,大搞集體農莊,全民所有制,優先發展軍事工業,急於向****過度。從**體制上說,他並沒有否定斯大林制度的核心要害。

總體而言,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否定只是否定了斯大林個人的一些做法,並沒有從制度層面進行反思改進,這些問題被遺留下來並持續發酵,為蘇聯解體埋下隱患。



日慕鄉關


貝利亞的陰謀

斯大林突發腦溢血,他陷入了昏迷狀態,秘密警察頭子貝利亞封鎖了消息,對外宣稱斯大林同志授權他作為對外信息傳遞者,這意味著華約領袖和蘇聯最高領導人與外界唯一的窗口是貝利亞,用我們的話說貝利亞挾天子以令諸侯了。

貝利亞的希望能夠讓別科夫擔任新的蘇聯最高領導人,自己則擔任太上皇,遙控指揮這個龐大的超級聯合體,依靠自己秘密警察對反對者以政治名義進行清洗,這種大清洗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斯大林在德國人正式進攻蘇聯的時候搞過一次,蘇聯的黨政軍領導人和核心幾乎覆滅,現在剩下的元勳不多了,軍隊上的朱可夫,政治局裡面的赫魯曉夫,只要這兩個傢伙被清洗,自己則可以掌控一切了。

斯大林此時此刻躺在床上,他的眼睛見活一輪,證明他還有生命特徵,昏迷了幾天時間,貝利亞在外面已經翻天覆地了,他把莫斯科周圍駐防的部隊都換成了自己親信,朱可夫元帥被架空了軍權,赫魯曉夫則被限制了與外界聯繫,一切都準備好,貝利亞決定出手了。此時此刻,斯大林突然恢復了點意識,他口中發出微弱的聲音似乎在表達什麼,貝利亞附耳傾聽什麼也聽不清楚,於是召集了蘇聯最優秀的醫生專家開始會診,專家們召開了三天三夜會議解讀斯大林同志的信號。最後,大家達成一致,斯大林同志想喝水了,當水端到斯大林面前的時候,偉大的領袖已經渴死了。



斯大林的葬禮

莫斯科實行了戒嚴,蘇聯最高權力機構的委員們被貝利亞邀請進入了克里姆林宮,準備商議下一步國家的前途和新的領導人,朱可夫和赫魯曉夫也在被邀請之列。

貝利亞控制了莫斯科的一切,沒有他的命令任何部隊都進不了城,克里姆林宮也都是他的人,朱可夫與赫魯曉夫經歷了無數次殘酷無情的政治鬥爭,他們深知貝利亞不會放過自己,是坐以待斃還是主動反擊呢?朱可夫不愧是蘇聯開國倖存下來為數不多的元帥,他向赫魯曉夫致敬,表示將效忠赫魯曉夫同志,為了共同的信仰和偉大事業,經過了一陣精緻的謀劃後,赫魯曉夫和朱可夫進宮了。

在克里姆林宮的一間包圍森嚴的房間裡,一群年過半百的人開始討論斯大林政治遺產繼承問題,貝利亞假傳聖旨宣佈將執行斯大林同志的願望讓別科夫擔任最高領導人。陰謀即將得逞,朱可夫果斷的拔出了槍對著貝利亞將是三槍,貝利亞的特工們驚呆了沒有人敢上前阻止,接著朱可夫帶著警衛部隊全城出動逮捕了貝利亞的親信們。一場風雨就此落地,接著就是斯大林的一雙兒女,赫魯曉夫給斯大林女兒買了飛往美國的機票並且給她準備新身份,長公主不願意離開莫斯科,赫魯曉夫在她耳邊說了一句話:如果你不離開的話,歷史將會讓您消失跟貝利亞一樣,您選擇吧?她明白了利害關係,選擇出國留學,永遠不再回來。長公主關心自己哥哥的命運,赫魯曉夫承諾不會讓他無緣無故的消失,除非他自己想消失。

赫魯曉夫結束了一段歷史,在俄羅斯若干歷史問題結論上對斯大林同志進行深刻反思,當然一切都是以國家利益為重,這個烏克蘭人在烏克蘭加盟蘇聯60週年紀念日上將克什米爾共和國當作禮物送給了烏克蘭,後來貝利亞的手下普京又把禮物收了回來。歷史總是充滿著無限可能,我們期盼著揭秘,可是解除的秘密是否為了隱藏另一個秘密呢?赫魯曉夫改革了斯大林同志的不足之處,開始大國沙文主義,或許可以稱為單邊主義,這與特朗普政府當前做的工作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他為了全球稱霸把核導彈放到了古巴,美國總統肯尼迪不得不核導彈對核導彈與他爭鋒,最後肯尼迪威脅如果赫魯曉夫不撤出古巴導彈,美國將攻擊他烏克蘭的老家, 他害怕了妥協了。


唐俊龍55398571


首先,批判斯大林不是赫魯曉夫一個人的決定,赫魯曉夫也沒有完全否定斯大林的政策。斯大林1953年逝世後,蘇聯面臨著十分複雜的局面和艱鉅的任務。

正如蘇聯著名政論家費奧多爾?布爾拉茨基指出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蘇聯是:“越來越貧困的、實際上半崩潰的農村,技術上落後的工業,最尖銳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數百萬人被關押在監獄和集中營,國家與外部世界的隔絕——所有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徹底的變革。而剛剛上臺的赫魯曉夫,就被蘇聯人民基寄予厚望。

不光如此,當時的赫魯曉夫還有很多政敵,例如莫洛托夫、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等人,而這些人都是斯大林最主要的助手。並且當時很多東歐國家也深受斯大林政治的毒害。

當然,以上的一些論述是十分概括和簡要的。當時蘇聯的問題要複雜得多,赫魯曉夫面臨很多難題。怎麼解決?只能通過更新政策與根本性的改革才能找到出路。為此,赫魯曉夫首先要做的是消除政治恐怖,讓人民過正常的生活。他採取的措施有:清除貝利亞,為政治領域進行整頓清理創造條件;清理冤假錯案,全面平反昭雪;採取組織措施,改組國家安全機構與健全司法制度。而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是繞不過的一步。“非斯大林化”是赫魯曉夫上臺後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的一個重要標誌。

應該說,反對斯大林個人崇拜並非始於1956年蘇共二十大。1953年的蘇共中央七月全會,除了揭露和處理貝利亞外,還包括批判個人崇拜和討論經濟問題。但到1953年底,並沒有以蘇共或其他組織名義公開點名批判斯大林,對斯大林的批評僅在黨內上層內部進行。

不論是從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還是他執政期間推行的政策與路線看,都不能證明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更不能證明他全面否定斯大林創建的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

赫魯曉夫在“秘密報告”中說:“我這個報告的目的並不在於全面地評價斯大林政治生涯及其活動……斯大林在準備和實現社會主義革命中,在國內戰爭中,以及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鬥爭中所起的作用是盡人皆知的。”


每日點兵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首先要說明兩點,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事出於私心而非公益。第二全面而徹底地否定斯大林事為了自己加強領導,爭取民心的手段。可也說在短期內,赫魯曉夫是成功了,但從長遠看,赫魯曉夫是失敗了。

我們也必須承認,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是應該的。



斯大林是一個暴君,他濫殺無辜好大喜功。他的權力比當年的沙皇還要大。他猜忌,殘忍,陰毒。不相信任何一個人。從1934年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結束,約有70%的軍長、60%的師長、50%的團長、20-25%其他軍事人員遭清洗。從而導致了二戰初期的失敗。領導十月革命的2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1953年斯大林剛去世,蘇共中央主席團(紅軍中5位元帥中的3位、15位將軍中的13位、9位海軍上將中的8位、57位軍長中的50位、186位師長中的154位、全部16位陸軍政治委員、28位軍政治委員中的25位在清洗中被處決。如此殘殘暴的行為簡直是罄竹難書。

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否定是對他個人的否定,而沒有從其他方面加以反思。反對斯大林是出於對自己權力的鞏固,赫魯曉夫的行為也讓他的繼任者所繼承,勃列日涅夫否定赫魯曉夫,安德羅波夫否定波烈日涅夫。契爾年科否定安德羅波夫。戈爾巴喬夫否定契爾年科。一代否定一代也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赫魯曉夫另一個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與其他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以及樹立自己領袖形象,他批判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後來他比斯大林還嚴重。赫魯曉夫把斯大林說的一無是處,反過來也說明了蘇聯的無能。丘吉爾曾經這樣評價斯大林。他出生的時刻,俄國人在用鐵犁耕地,而當他去世的時候,俄國人卻有了原子彈。這才是中肯的評價。

赫魯曉夫的私心造成了蘇聯思想上的混亂以及蘇聯統治的動搖,種下了蘇聯解體的種子,從而在批評斯大林不到50年,使得蘇聯解體。國家四分五裂。這也許是赫魯曉夫當年所預料不到的。


清水空流


去斯大林化不是赫魯曉夫的個人行為,1953年斯大林去世後 蘇聯、東歐和亞洲的一些共產主義國家都在進行相應的改革,只不過只有赫魯曉夫在公開場合對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進行批評。可以說蘇聯開啟的去斯大林化即是政治需求,又是現實需要。

1、斯大林主義實際上是一種“超人政治”,國家的一切事物都由一個人決定,用領袖的名字就足以讓人們去完成可能和不可能的事。赫魯曉夫回憶自己看到斯大林辦公,斯大林每天要處理的文件堆得像山一樣高,涉及整個蘇聯的方方面面。所以這種政治制度對於領導人的個人能力要求非常高,而斯大林之後的蘇聯領導人沒有一個能辦到的,所以為了國家發展,各項事務、權力必須拆分。

2、斯大林時期對於國家、人民甚至於政府官員的嚴格管制是剛建國時的混亂以及二戰戰時體制的特殊情況。斯大林去世後蘇聯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強國,面臨的外部威脅已經減少,民眾官員不滿一直活在壓抑的環境中,要求開放管制的呼聲越來越高。赫魯曉夫是順應了大多數人的要求,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

3、赫魯曉夫剛上臺的時候有大批的政治對手,比如莫洛托夫、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伏羅希洛夫等人,而這些人都是斯大林最主要的助手。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竭力把一切錯誤和罪行都歸咎於斯大林,連帶的莫洛托夫、馬林科夫等幫助斯大林做事的人就也是有罪的。1957年6月22日赫魯曉夫用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等人在斯大林時代大清洗中的罪行擊敗了所有對手。

4、赫魯曉夫在斯大林活著的時候一直是以一種弄臣、小丑的形象出現,經常用自己矮胖的身材、滑稽的語言來取悅斯大林。所以他的同事、政敵都看不起他,當年秘密警察首腦貝利亞直接嘲笑赫魯曉夫是“土豆政客”。赫魯曉夫這種一直活在斯大林陰影下的人一旦掌權就更想證明自己,而否定斯大林樹立自己的權威就是個很好的方式。


當狗容易做人難


赫魯曉夫沒有全盤否定斯大林!



斯大林去世之後,赫魯曉夫登臺。當時的蘇聯一片混亂,赫魯曉夫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之所以有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還是在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在該報告中指出要全盤否定斯大林,並且在蘇聯全境內去斯大林化。

對於這個情況,很多人猜測是赫魯曉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但是現在的主流觀點是,赫魯曉夫並沒有全盤否定斯大林。在蘇共二十大上,赫只是點出了“個人崇拜主義。而且就算是批判斯大林,肯定也不是赫魯曉夫自己一個人的事情。


當時蘇聯內部農村貧困嚴重,城市住房不足。蘇聯的去斯大林化,不僅是政治需求,還是現實上的需要。斯大林執政的時候,很多事情都是由他一個人處理。往往辦公桌上都是堆積了大量文件,而這些文件包括了太多的方面。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做到全面精通,所以當時的國家權力必須分開。

斯大林的政策只是適合二戰過程中,因為經過戰爭的洗禮,蘇聯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強國。很多戰時的特殊政策,在和平年代已經不適用。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去斯大林化。赫魯曉夫也只不過是順應民意,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其實人無完人,沒有全面的人才。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斯大林的政策也如此。如果沒有他坐鎮蘇聯,二戰可能結束的時間更長。在此之前,赫魯曉夫可是非常推崇斯大林,稱斯大林是自己的再生父母。


史之策


小赫為了爭奪權力,老斯確實有黑歷史,(人名敏感,大家懂就好)細說如下:

【第一點】老斯,他的確犯下了無法容忍的歷史錯誤。二戰前夕,他把蘇軍從高層到基層小小清洗一遍,凡是有點能耐和資歷的軍官都遭到了迫害,無數人被監禁或者秘密處決。導致德軍閃電戰打進來的時候,蘇軍有兵無將,蘇軍一潰千里被迫在首都與敵人決戰,是紅色帝國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老斯他的個人崇拜和獨裁傷害了他的國家。二戰中,他從來沒有去過戰場前沿,就抱著一個地球儀干預前線作戰指揮,地球儀上談兵談兵的結果就是數十萬士兵的無辜損失。這也是衛國戰爭初期,蘇軍損失嚴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點】小赫曾經也是老斯的左膀右臂,老斯的所有事情他也有參與,別忘了在烏克蘭他有著“恐怖設計師”的外號。搶在別人揭發自己的黑歷史之前,自己先把所有歷史錯誤讓老斯背鍋。



小赫全面否定老斯的另一目的是,以打擊老斯為幌子,與其他派系的人進行勾心鬥角的鬥爭。,從而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爾朱少帥


這麼有意思的問題,忍不住要回答下, 讓我們先看看這個事件的定義。

蘇共二十大被認為是蘇共以及國際共產主義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對世界形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為何這麼說?

首先,我們要了解下蘇共二十大究竟做了什麼, 其實主要就兩件事情:

第一,批判個人崇拜和否定斯大林。

第二,提出了三和路線,即“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

結果就是,因為這次會議,西方媒體抓住機會,大做文章,各個政界人士和新聞媒體都為赫魯曉夫的言行叫好。

美國國際新聞署長斯特雷伯特在1956年6月11日的廣播講話中說 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是“空前絕後的合乎我們目的“的舉動。

6月23日,《紐約時報》提出要利用”秘密報告“作為武器來摧毀共產主義運動的威望和影響。

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說:要利用有利時機來促使蘇聯內部的”和平改變“。

以上所有發生後: 使得蘇聯本土在二十大之後就出現了動盪,波及東歐,導致匈牙利動亂。


平息匈牙利後。東歐各國對蘇聯已不再像原來那樣信任,東歐各國民眾對蘇聯的印象也跌至最谷底。

各個國家變得十分混亂,不知所措的感覺。

試想一下,你跟著大哥幹了一件事情,做了很多年,你一直認為自己做的是好事情,可是,突然有一天,老大對你說,不對,原來做的都不對,必須改正。這個時候,你該怎麼辦?


現在我們探尋下赫魯曉夫,為何要這麼做??

就我個人分析,我覺得原因無非以下幾點。僅供各位參考。

1-國內,樹立權威,大家都知道,斯大林同志是以強力領導人的形象出現在世人年前,他生前死後都餘威不斷。給赫魯曉夫很大的心理壓力。所有事情都和斯大林比較。如果你是領導人,你會不會心裡不舒服?唯一辦法,只有抹去斯大林的權威才能樹立自己的權威。於是,顛覆性的,摸黑開始啦。

2-國際上,藉機敲打各國,這個又何解,其實很簡單,沙文主義興起,需要足夠的政治土壤。斯大林強勢,但是本身不過多幹涉各地,而赫魯曉夫的目的不言而喻。匈牙利事件就是明證。

3-政治上,通過會議的召開,排除異己,讓反對派消失。你可以不理解我但是一定要支持我。如果不支持。好,你可以下臺啦。

我能想到的就這麼多,基於以上幾點需求,赫魯曉夫,召開蘇共20大,全盤否定斯大林。最後結果就是,鞏固統治,加強對東歐各國的影響力。排除異己,樹立自己權威。就結果而言他是勝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