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那些大俠與父親的感情

金庸作品中,大俠們大都是缺失父愛,而又渴求父愛的。

《射鵰英雄傳》郭靖,遺腹子,其父郭嘯天在於金兵的爭鬥中身故。他在大漠中長大,後被江南七怪收為徒弟,郭靖與七怪,尤其是柯鎮惡的感情,應當是亦師亦父。

《神鵰俠侶》楊過,遺腹子,其父楊康品行不端,慘死於鐵槍廟中,其母也早早亡故。作為孤兒混跡街頭,後被郭靖夫婦收留養育,送入全真教學武。楊過對郭靖的感情波折極大,應該是敬—恨—敬的路線。郭靖對楊過,始終是家長對孩子的感情。

《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幼年喪父。他生於冰火島,拜金毛獅王謝遜為義父。後來其父張翠山被逼自刎,其母也殉父而去。長大後,歷經艱難險阻,重赴冰火島尋得義父。在張無忌心目中,謝遜就是父親般的存在。

《碧血劍》袁承志,遺腹子,其父袁承志為守關大將,含冤被崇禎處死。袁承志只能在閒暇時,書寫父親的奏摺詩詞,寄託對父親的感情。

《天龍八部》喬峰,因雁門關慘事,與父親骨肉分離,被農戶喬三槐夫婦撫養成人。大戰聚賢莊時,被其父所救。在少林寺其父危難時,明知不敵掃地神僧,還是毅然決然一掌打了過去。

《鹿鼎記》韋小寶,勾欄妓院長大,一生不知父親是誰,拜陳近南為師,對陳近南的感情亦師亦父,書中提到,在陳近南死後,韋小寶心中酸楚:自己終究是那個沒有父親的野孩子。

金庸—那些大俠與父親的感情

圖片源於網絡 侵刪

作品和作者的經歷息息相關的,這種父子關係的缺少,其實就是金庸自身的寫照。他的短篇小說《月雲》中,講述了一個叫宜官的孩子的故事。“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壓農民,處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傷心了大半年。” 宜官,不是金庸的筆名,而是小名,這個小名正是他父親起的。那個時代是建國初期,殺人批准權下放,金庸的父親被羅織了抗糧、窩藏土匪、圖謀殺害幹部等罪名,最終將其定位為“惡霸”而槍決。

那一年,金庸27歲。

對父親的思念是刻骨銘心的,在作品中,他給父愛找了代替品,如柯鎮惡與郭靖,郭靖與楊過,謝遜與張無忌,陳近南與韋小寶。不知在現實裡面,有沒有一個對金庸大恩大德,以至於他可以視為父親的人呢?

我想是有的,雖然他沒有提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