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學習技巧之一——比較法

跨入初中大門以後,很多學生覺得除了數理化、英這幾門功課外,比較難學的就是生物這門課程了。的確,生物經過幾十億年的進化,生物體結構由簡單到複雜,生活環境由水生到陸生,級別由低等到高等,在地球上形成了幾百萬種各種各樣的生物,它們中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非常複雜的結構,每一個結構都會和它的功能相適應,每一個功能都有它的物理學、化學原理……。這樣就決定了生物學是一門理論知識非常龐雜、深奧的科學,如果我們不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去學習掌握,肯定會覺得學習它就如老虎吞天——無從下口,如果我們利用一定的科學方法對它們進行歸納整理,我們就會發現生物學其實並不難學,它反而是一門十分有趣的科學。今天我們就以濟南版初中生物七下人體各系統有利於物質交換的結構特點為例來給大家講述學習生物學常用的方法——比較法。

濟南版生物七下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營養》,其中講到了小腸有利於吸收的結構:小腸壁的內表面有大量環形皺襞,皺襞上有許多絨毛狀的突起,這種突起叫做小腸絨毛,環形皺襞和小腸絨毛的存在,使小腸的吸收面積大大增加,可達200平方米以上。小腸絨毛的壁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而且絨毛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這種結構特點有利於吸收營養物質。這一段話主要講述了小腸有利於吸收的三個特點:一是小腸由於具有皺襞和絨毛,吸收面積很大;二是小腸絨毛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小腸各處都能吸收營養物質;三是小腸絨毛和它裡面的毛細血管的壁很薄,營養物質穿過一層小腸絨毛壁和一層毛細血管壁兩層上皮細胞就可進入血液。

在第二章《人的生活需要空氣》中講了肺泡有利於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肺泡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數目很多,外面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彈性纖維。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各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肺泡的這些結構特點,有利於進行氣體交換。這一段話其實也主要講述了肺泡有利於氣體交換的三個特點:一是肺泡數目多,可使氣體交換面積大;二是肺泡外毛細血管多,使肺泡各處都能氣體交換;三是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很薄,有利於氣體由肺泡穿過一層肺泡壁和一層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

第三章《人體內的物質運輸》第二節《物質運輸的器官》中第五十一頁有毛細血管有利於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物質交換的結構特點:毛細血管是連通最小的動脈與靜脈的血管,毛細血管分佈廣,數量多,管壁總面積可達6000平方米。它們的管腔很細,只允許紅細胞呈單行通過;管壁極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管內血流速度最慢。毛細血管的這些特點,有利於血液與組織細胞充分的進行物質交換。我們發現,上面講述的毛細血管有利於物質交換的特點有四個:一是毛細血管可交換面積大;二是管腔細,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三是管壁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四是管內血流速度最慢,毛細血管的這些特點,能夠保證了裡面的血液和周圍的組織細胞進行充足的物質交換。

在第四章《人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第一節《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中課本雖然沒點明腎單位的腎小體有利於濾過作用的結構特點和腎小管有利於重吸收作用的結構特點,如果我們對腎臟的結構梳理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無論是腎小體還是腎小管,也都能找到三個有利於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的特點:一是腎單位數量多,每個腎臟達一百多萬個,這樣使腎小體和腎小管的數量也多,從而使它們的濾過和重吸收面積就比較大;二是每個腎小體的腎小球是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數十條毛細血管彎曲盤繞而成,腎小管周圍也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說明腎小體和腎小管的毛細血管也很多,可有利於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三是腎小體的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壁和腎小囊內壁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腎小管其實是腎小囊離開腎小球后延伸而成,其外壁和周圍的毛細血管也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所以說腎小體和腎小管也都有利於濾過和重吸收作用的結構特點。

通過上面對人體這四個結構特點的比較分析,我們會發現,它們都有有利於物質交換的三個特點:一是數量多,可使物質交換面積大;二是結構內毛細血管數目多,使這四個結構的各個部位都能充分物質交換;三是它們的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層上皮細胞構成,這是它們的共性,我們記憶這些共性,要比逐個記憶它們的這些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要容易的多。

由此可見,比較法是我們學習時經常利用的可以大幅提高學習效率的較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對有關聯理論的比較思考,我們可以對這些知識加強理解,找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不但能知其然,而且還能知其所以然,從而達到記憶、鞏固、理解、應用的目的。其實初中生物學還有很多理論,我們也可以通過比較,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差別,以幫助我們記憶。比如生物七上的四類植物、五類脊椎動物、三類微生物,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它們的生活環境、結構特點等知識來學習掌握,當然能利用比較法學習記憶的遠不止這些上面提到的理論,還有八上的動物和人的生殖發育、八下的各個生態系統類型等等不一而足,這就需要大家用心思考揣摩了。

初中生物學習技巧之一——比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