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歷史的見證者,文化的傳承者


古建築是指具有歷史意義的建國之前的民用建築和公共建築,其包括民國時期的建築。在中國,很多古鎮以及大部分的大城市還保留著一些古建築。然而,在大興土木的現在,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以及保護古代建築及其蘊含的文化特質;做到既讓古代建築文化保存於世,也讓古代文化遺產產生現代價值。

雖然一些古代建築離現在很遙遠,但其中的文化依然值得學習借鑑,作為是炎黃子孫,建築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不僅要發展現代建築,更要吸收古建築中的營養,走出中國特色建築之路,讓中國古建文化得以傳承和延續。

城市,都是從原來的縣城、墟市、港口發展起來的。城內按中國傳統城市格局,依大街小巷縱橫列成直線,也有依地理環境或某些人為原因而彎曲的。大街多為店鋪,小巷多為民宅。臨街店鋪多為單間或多間連體結構,面狹而進深,多為三合土的土木歇山頂瓦屋。上有閣樓,後半為客廳或臥室,前半為店面。店鋪人家也有小巷內的住宅。


小巷裡有許許多多的建造單元:富戶人家建三廳二天井外加包屋的大院;中戶建造二廳一天井的四合院(即四點金)或一廳一天井的三合院(即下山虎);小戶單間或多間連體的"竹竿厝"。城市宅地難覓,往往難以統一規格。潮汕各城市舊民宅牆體多為三合土夯築,均較矮,磚砌樓房極少。

連日來,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長沙古城牆、重慶蔣介石行營都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名人故居和古建築頻頻被破壞,引起了人們對於古建築保護的諸多討論和思考。

此同時,知名建築及藝術評論家方振寧正在為鐘鼓樓間的四合院和前門廊坊頭條、廊坊二條的保護做著自己的努力。他連續多日在自己的微博和博客中,對上述地區的現狀做了梳理,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古建築保護的更多注意。作為一名當代建築的評論和策展人,方振寧先生從1985年開始關注古建築的保護,並且十分重視如何使古建築的保護和利用兩者兼顧。


他在採訪中說道,"我在策劃建築展覽的時候,很關注這樣的主題,比如怎樣保存、記憶老建築,怎樣將他們改造成21世紀仍能夠使用的場所。會特別強調這兩個方面怎樣交替的運用,這是關於傳承和記憶的問題。"

首先,法律跟不上,我們對於文物或者不可移動文物的認定速度慢。有一些古建築沒有被納入其中,法律法規能夠包括的範圍非常有限,使得一些沒有被納入不可移動文物的房子被拆。所以,對於這些文物或許可以分為幾類:不可移動的、具有史蹟性的等等。要不斷的增加項目,比如聯合國文化遺產,不可能一年把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遺產全都指定,每年都會有不同的申報。另外,比如出土的、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像長沙古城牆,這些以前不知道的。

第二是在進行重大項目時,需要進行公民投票,通過民主的方式廣泛徵求意見。在此之後就是透明性,不能偷偷摸摸的,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就對古建築進行大面積的施工。需要寫清項目的名稱、許可、施工單位、負責人及聯繫方式、竣工後的效果圖及投訴電話等。


另外,最重要的是教育,這不是法律能夠解決的問題,要提高普遍的教育水準,同時也需要媒體的監督。在進行了多年古建築保護的努力之後,仍然有大量的古建築遭到破壞。對此方振寧表示,自己依然會堅持下去,"如果我能通過媒體讓大家知道,讓更多的人覺悟,學習著去保護這個城市、建築,或者說有書留下來,這就是努力的結果。"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簷的重量通過樑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佈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


建築的平面佈局是決定一座建築、一組建築、一群建築,甚至一個村鎮、一個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基本上有兩種平面佈局的方式。一種是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一種是曲折變化,靈活多樣。舉凡帝王的京都、皇宮、壇廟、陵寢,官府的衙署廳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宮觀以及祠堂、會館等等,大都是採取前一種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