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連續三屆拿到教育部主辦的“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的一等獎、代表浙大赴德國柏林開專場音樂會、被國家大劇院邀請赴京開專場音樂會,成為第一個北京以外受邀的大學生藝術團……這些都是浙江大學文琴民族樂團曾經走過的光輝歷程,而這一系列的成果都離不開一個人——浙大文琴民族樂團指導老師兼常任指揮周怡如。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周怡如,2007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美學專業,獲碩士學位,畢業後到浙大任教至今。十年過去了,2017年她重新加入了轟轟烈烈的考研大軍,以優異的成績被上海音樂學院的指揮系錄取為碩士研究生,今年九月,即將開始攻讀她的第二個碩士學位,下一次讀研的“苦功夫”,同時繼續帶領文琴民樂團攀登藝術的更高峰。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先學琴後指揮,她是音樂路上的幸運兒

“我應該算很幸運的,首先在我生活的三線城市,在我出生的八十年代,有一個願意負債給我買鋼琴,然後以巨大的毅力全年無休‘逼’著我練琴的媽媽,我真的很幸運。”周怡如說,4歲多開始,每天練三、四個小時琴是常事,到了假期,她便每天要對著鋼琴坐八個小時。“我當時屁股都要坐出泡了,特別痛苦,有時候就在牆上寫‘我媽媽是豬’,我媽看到了之後也假裝沒看到,就默默地把牆上的字抹掉,然後我就再寫一遍。”周怡如坦然地笑道。令周怡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看湘江漲潮,二十多個親戚擠在她家小小的客廳裡等著周怡如練完當日份的鋼琴,最後大家也顧不上吃午飯,餓著肚子出發去看潮。這件事情讓周怡如充分意識到了練琴在她生活中的地位,“當時感覺被這樣對待很不幸,現在深深意識到這有多幸運”。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第二次被幸運之神深深眷顧,是在她小學六年級去長沙參加全國鋼琴業餘考級十級考試的時候,對她進行考評的教授聽她演奏完最後一首樂曲,對她說:“你等一下”,然後叫來了另外兩位專家,並讓她再次演奏了最後一首樂曲。老師們發現了她有很好的音樂感覺,鼓勵她以後走音樂專業道路。時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秘書長的顧春雨老師還專門給周怡如留下了聯繫方式:“你好好練,如果你考大學的時候想走這條路,可以到北京來找我”。五年後,從未放鬆練琴的周怡如決定報考中央音樂學院,於是忐忑地給顧秘書長打電話——這五年之間,他們完全沒有任何聯繫,但當電話接通的那一刻,秘書長熱情地表示依然記得她,並答應為她介紹專業老師,甚至主動提出在北京學習期間可以在他家裡練琴,為她提供方便。終於,周怡如如願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幸運地進入了這座中國頂級的音樂殿堂。

2007年,周怡如從中央音樂學院碩士畢業,應聘到浙江大學,接手了文琴民族樂團。她發現樂團組織鬆散,編制奇缺還極不平衡,排練效率低,甚至一年只排演一首曲子,於是她果斷開始琢磨排練方法,帶著學生們練習新曲子。“剛開始的三四年,完全沒有勇氣拿起指揮棒”她說,只能憑藉自己多年訓練出來的綜合音樂素養,用鼓槌敲著譜架帶大家合奏。後來她“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對樂團太不負責了”,便開始不計代價的自己花路費、住宿費、學費找指揮傢俬下上課,往北京跑了三年。

“又非常幸運的是,在我想學習指揮的時候,也有非常優秀的老師願意教我”。周怡如受過三位指揮家的指導,啟蒙老師是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指揮張列,而後又經張列老師介紹,跟隨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楊力老師學習,近一年來得到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張國勇老師的傾心指導,終於考上上海音樂學院攻讀樂隊指揮專業研究生。談及恩師,周怡如十分感慨:“我的老師們人都特別好,都是毫無保留,傾囊相授。他們都給了我很深刻的教導,絕不僅僅在技術上。”

張列老師給周怡如上第一節課時就給她打了預防針:“指揮是一個很難的行業,你想啊,你總對著別人指手畫腳,挑三揀四,還得讓他願意聽你的,演奏音樂必須是個心甘情願的過程”。楊力老師曾經對她強調“所有的技術都是可以學的,但是,技術是用來表現想法的,所以對於音樂,首先你要有想法!”。“張國勇老師有一句話對我影響很大,就是我準備上音考研的過程中,有一次上完課非常忐忑的跟他說,不知道自己現在算什麼水平,其他考生在什麼水平,張國勇老師很不高興,迅速打斷了我,他說你不要想那麼多,

只管攀登!就成了!

37歲加入考研大軍,常在後半夜學習

文琴民樂團的現任團長潘嘯告訴記者,“我覺得周老師在指揮上是有實力有水平的,她對音樂有自己的見解,對音準音色節奏有嚴格的要求。所以大家都願意聽取她的建議。”

即使指揮的專業水準已經為團員所認可,2017年7月,即將滿36歲的周怡如還是決定報名上海音樂指揮系研究生考試,以期更加系統地學習指揮。雖然她做了思想準備,但是真正經歷過後,還是感嘆下決心容易,執行太不易。指揮在音樂行業場場處於統領的地位,相應的,對指揮本身的專業水準也要求很高,各大音樂學院的指揮專業都是最難考的專業之一,準備考試的過程充滿了艱辛,要考核的項目眾多,如總譜讀法、鋼琴演奏、指揮、和聲寫作、中外古今的大量音樂史等等。其中有一項考試叫“視唱練耳”——周怡如在浙大也為浙大同學開設了《視唱練耳》這門通識課——音樂是聽覺藝術,視唱練耳通過視唱和聽音達到練耳的目的,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對於音樂的分析判斷能力。對指揮來說,這項考試基本考到了全校最高的難度,因為真正面對樂隊的時候,指揮要敏感地從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演奏中發現錯誤的、不準的聲音,做出修改。“鋼琴演奏也是需要下功夫練習的“硬仗”,每天如果沒有2個小時以上的練琴量,連小時候的功夫都撿不回來。”

作為浙江大學公共藝術中心的老師,周怡如要保證學校的課程和各類活動,作為文琴民樂團的“大管家”,大到排練的方向和比賽、演出曲目,小到演出服的設計、團隊氛圍建設、錄音時間地點預約等等也全部需要她來落實。因而,這時候報考上音的指揮系研究生,對她的時間表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大部分備考時間都集中在晚上和後半夜,有時候白天如果來不及練琴,晚上甚至後半夜就要留在排練廳練鋼琴,因為家裡不能晚上彈琴,而且除了鋼琴演奏,像視唱練耳、總譜讀法的考試都要用鋼琴”。除此之外,複習她“丟了十三年”的英語和政治,還有由上海市統一建立了大題庫的三門音樂史都是不小的挑戰。其中,單單中國音樂史就有三套共六本書,西方音樂史除了書之外還有習題集,一共有至少十五本書。她從去年九月開始陸陸續續上課備考,12月通過了指揮主科和音樂史、英語政治的考核,“這四個月真的睡覺時間不夠,唯一放鬆的大概是點外賣的時候了。但是真的長進挺大,不論有沒有考上,收穫都不小”。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音樂史的部分課本

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文琴是浙大的一張文化名片

擔任文琴十年指導老師的周怡如,對文琴有清晰的定位:“我覺得文琴在浙大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存在。是我們浙大在一個通向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大學的建設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有一張拿得出手的文化名片,這除了看普通學生社團,校園活動的氛圍,更重要的是得有一個代表學校的藝術高度的團體,尤其是民族樂團,面向世界我們代表的就是中國民族的音樂文化,要在世界上拿得出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就得拿得出有含金量的藝術表演。”

出身於中國最好的音樂院校,周怡如眼中文琴的同學們或許還沒達到音樂上的“專業水準”。但她一直告訴同學們“會有業餘的樂手,業餘的指揮,但是絕對沒有業餘的音樂”,不能說因為不是音樂專業出身,就覺得能到那樣一個地步就很好了,這兩者之間不應該畫上等號。“我們見過什麼是好的,就應該朝這個標準努力。”談起對於藝術水準的追求,周怡如眼神中充滿著堅定。潘嘯也告訴記者,“周老師對於音樂夢想有執著的追求。”

為了實現所追求的音樂水準,文琴民樂團的訓練量是很大的,寒暑假都會有半個月左右的集訓,每天從早上9點到晚上9點。有時候在學期中還會安排一個月左右的晨訓,時間是每天早上6:30-7:30。2015年,為了以最佳水準參加全國比賽,民樂團的全體團員在過年前後持續排練了三星期。大年三十晚上,文琴民樂團的六十多位成員一起在玉泉永謙排練廳過年,包餃子看春晚,“真沒回家過年,六十多個人全留下了,艱苦又難忘。”周怡如說道。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過年期間排練照片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一起看春晚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一起過年

帶著這樣的音樂追求和經過艱苦的訓練,2012年浙江大學文琴民樂團前往德國進行文化交流。當時民樂團在柏林和基爾各演奏了一場,演奏完畢,全場的觀眾都站起來鼓掌,掌聲持續了十分鐘。“他們能夠感受到,這種東西是具有古老傳統文化的,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寶貴的東西,當一個學校建校越久,越想往現代和科技發展的時候,文化一定要尋根,不然會飄起來,很容易被時代改變。所以需要有一個篤定的文化信仰。所以我覺得文琴對浙大來說是很重要的。”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德國演出海報

路還長,為民族音樂奮鬥

周怡如坦言,民族音樂在中國是有些弱勢的,尤其相比於流行音樂和西方古典音樂。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周怡如和文琴的同學們做了很多事情。為了推廣民族樂器,周怡如和文琴民樂團開設了“零基礎民樂推廣課”。一個一個地去為樂團同學和報名同學敲定時間。雖然很累,很多報名的同學也不能很好掌握其中的技巧,但能讓更多人瞭解、感受民樂,就讓他們覺得滿足。

她的一個朋友計劃開設以民族音樂為主的音樂生活館,邀請她擔任藝術總監。即使工作量已經很大,周怡如也欣然應允了。“我覺得他的這個理念特別棒,因為我就是覺得我們民族音樂需要推廣,不希望大家一談起來就說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去年有一部電影《閃光少女》,講述的就是關於民族音樂在中國的現狀。“他們想傳達的和我這個朋友的理念很像,就是希望民族音樂重新被市場和年輕人認可,但我不是特別贊同把民族音樂同動漫、Cosplay、流行結合起來,當這樣結合的時候,(民族音樂)就變成了純手段,這不是民族音樂自立的一個核心內容。所以我想讓我朋友的這個音樂館不完全做古典民族音樂,純清高,別人都聽不懂,我覺得要有通俗的樂曲,適合年輕人合奏的形式,同時要堅守對於傳統技術和演奏方法正確性的保證。”

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無論是鋼琴、指揮還是中國民樂,周怡如一直與音樂為伴。對她來說,音樂不僅僅是簡單的一門藝術,更是人生道路上的靈魂伴侶。學習沒有止境,音樂也是。攻讀第二個碩士學位、帶領文琴民樂團,周怡如會在音樂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和踏實。

教書十年,考取第二個碩士,她想要更好地傳播民族音樂,讓世界聽懂中國

文琴樂團演出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