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百姓感受幸福——永豐縣真抓實幹推進脫貧攻堅紀實

仲夏時節,歐陽修故里永豐縣生機盎然,田野處處飄散著稻穗、果蔬的清香。6月4日至20日,該縣開展“進村入戶訪貧解憂”幹部大走訪活動,全縣萬名黨員幹部深入21個鄉鎮223個行政村96871戶村民家中,與群眾面對面交談,落實解決具體困難,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今年以來,永豐縣整合扶貧資金2.27億元,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專項整治、“交鑰匙”安居扶貧等工程,解決貧困群眾住房問題,採取幫扶單位“建”、新型經營主體“幫”、村黨支部“帶”、替貧困戶“找”等方式,推進“產業、就業”扶貧,實實在在帶動貧困戶穩步脫貧。年底,全縣所有安居工程改造任務有望全面完成,貧困戶“兩業扶貧”覆蓋率達100%。

拉滿弓使滿力,全縣萬眾一心向小康邁進

6月上旬,記者走訪該縣行政中心大樓及多個鄉鎮機關,發現辦公樓裡靜悄悄,僅有幾名值班人員。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縣21個鄉鎮200餘個行政村隨處可見黨員幹部忙碌的身影,噓寒問暖聲飄蕩在村村寨寨。這些幹部白天進村察實情,上戶聽民意,傾力解民憂,晚上集體商量脫貧攻堅思路,商討解決問題辦法。

永豐並非貧困縣,但基於脫貧攻堅中暴露出來的短板,該縣重樹標準,重樹形象,打好翻身仗,年初起就吹響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號令,以抓貧困縣脫貧工作的力度和作風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

“寧可多幫一把,不可漏掉一人”。脫貧攻堅,精準識別是關鍵。永豐縣委書記鍾義山向記者介紹,該縣把精準貫穿全程,以五類困難群眾和全村公認的10%“最窮”群眾為重點,通過全面排查、拉網式核查、隨機暗訪抽查等方式,結合左鄰右舍相互印證、生活狀況現場印證、信息檔案比對印證等舉措,精準識別貧困對象,確保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應扶盡扶。

截至5月底,全縣共摸排出疑似漏評307戶968人(其中動態調整43戶154人),不符合條件貧困戶66戶233人。如今,該縣又結合“訪貧解憂幹部大走訪”活動,再次精準識別,對已退出的貧困村和貧困戶開展了“回頭看”行動。

挪窮窩拔窮根,住上好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

“這是我的臥室,還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沒想到我老了還能像城裡人一樣住上標準套房。”藤田鎮城上村小坑村小組貧困戶黃清輩領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居,臉上的笑容格外燦爛。

5月初,包括他在內,該村小組有3戶喜遷“交鑰匙”安居房,拎包免費入住,徹底告別了危舊土坯房。

脫貧必先安居。該縣結合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廣泛宣傳動員,大力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整治等專項行動,切實解決困難群眾住房困難。符合“一戶一宅”規定且有建房需求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低保戶等困難群眾,在拆除自家危舊土坯房同時,可申請新建及改造房屋補助。確無能力建房的特困戶,則由政府代建“交鑰匙”安居房予以安置。

一棟棟破舊衰敗、影響村容的危舊土坯房得以拆除,一張張滿載鄉愁、順應民意的規劃藍圖順利實施。昔日的臭水塘被改造成了景觀池,髒亂無緒的“空心村”建起了小廣場,漆黑的村道安上了太陽能路燈……如今的永豐鄉村猶如一幅幅畫卷,美不勝收。

“一到週末,前來休閒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佐龍鄉塘頭村全部拆除土坯房後,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觀光農業,成了縣城的後花園。危舊土坯房整治不僅實現了鄉村環境大提升,更為美麗鄉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既輸血更造血有了穩定收入才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

在脫貧攻堅戰中,永豐縣不僅“授人以魚”,而且更注重“授人以漁”,抓好抓實產業扶貧工作,激活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確保貧困戶可持續增收,使脫貧見長效。

恩江鎮石橋村新天地家庭農場面積達2000餘畝。農場主李冬衛向記者介紹,農場每天需要上百名工人務工,高峰時達600餘人,這些工人幾乎全部來自周邊鄉鎮,其中貧困戶佔較大比例。恩江、佐龍、七都等鄉鎮38戶貧困戶還以土地或資金參股,每年既可享受分紅又能掙勞務費,收入穩步提升。

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2062個家庭農場和453家合作社平臺,通過配股到戶、返租倒包、產業託管、勞務創收等形式,探索出每戶貧困戶發展一項特色種養業、依託一個扶貧車間或產業基地、利益聯結一個家庭農場或專業合作社、提供一個就業崗位等“四個一”扶貧模式,真真切切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該縣已形成以綠色蔬菜、花卉苗木為主的永吉線,以菸葉、食用菌、白茶為主的永鹿線,以高產油茶為主的撫吉高速永豐段和以白蓮為主的南部山區重點區域等特色富民產業示範區。全縣發展綠色蔬菜24.5萬畝,白茶1.5萬畝、雙孢蘑菇150萬平方米、白蓮2萬畝,帶動貧困戶戶均年增收5000餘元。

永豐縣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鬥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投身於脫貧攻堅戰。我們深信,在不久的將來,歐公故里畫卷更壯美,老百姓的生活更甜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