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選擇和選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管曉宏在清華大學2018屆研究生畢業典禮的發言

人生選擇和選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管曉宏在清華大學2018屆研究生畢業典禮的發言

管曉宏發言 龐正源 攝

尊敬的邱勇校長、陳旭書記,母校領導和老師們,親愛的2018屆研究生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自動化系1977級本科生、1982級研究生管曉宏。首先,請允許我向即將畢業的母校2018屆研究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非常感謝母校領導安排我在這麼莊嚴的場合發言。我知道這是極高的榮譽,讓我誠惶誠恐,十分緊張。

看到同學們青春洋溢的笑臉,感覺回到了純真無瑕、熱血沸騰的青蔥歲月。作為一個老研究生,給90後的學弟、學妹們說些什麼呢?先從1977級說起吧。

我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40年,我們77級的同學在剛過去的校慶,紀念了入學40年。1977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力挽狂瀾,果斷決策當年恢復高考,改變了中國的國運,也為緊隨其後標誌改革開放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真理標準的討論吹響了號角。

由於“文革”的歷史原因,我只上過4年小學和1年半小學附設的初中班,沒有進過中學的門。我不到15歲就進了建設公司,先後當過民工、樂隊樂手、木工、鉗工、車工。我在建設工地上挖過管道溝,鋸過大木方,支過混凝土模板,開過塔吊,安過球磨機,也過過跟電影《芳華》裡差不多的文工團生活。在當工人和樂手的近8年時間裡,我用借來的“文革”前教科書,自學完了初中、高中的全部數理化課程,還初步自修了微積分、理論力學、電工學等大學課程,做了教科書中的大部分作業,用過的筆記本和作業本摞起來有近1米高。

感謝1977年恢復高考,感恩母校沒有嫌棄我沒進過中學,錄取我進了自動化系,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們在那個讓人奮進的年代成了清華人。清華園裡,同學們抱著“把四人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的信念,提出“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異常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

學校為了保護我們的健康,每晚11點,宿舍強制熄燈。同學們爭先恐後去長明燈的教室看書。那時的校園裡,看不到男女同學手拉手。男同學想得到女同學的青睞,不用送玫瑰花,也不用在女生節拉橫幅(因為那時就沒有女生節),到長明燈教室為她佔個座位就行。

我們自動化系的同學在7食堂就餐,就是現在的清芬園。飯菜可沒有現在那麼豐富,平時就4種菜。大家排著長隊打飯,很多人手裡拿著英語單詞本。業餘時間,同學們不是比“王者榮耀”的排位和誰“吃雞”,而是比一比誰做的“吉米多維奇習題集”中的習題多,誰背的“新概念英語”的課文多。同學們引以為傲的事是一門課開課之前,通過要求很高的免修考試。

我特別感恩母校,特別感恩母校的老師培養了我。通過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我打下厚實的基礎。學校把我選進“因材施教”計算機小組,讓我有機會多學,極大地鍛鍊了數值計算理論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研究生學習期間,在導師們的培養下,我成了國內最早的網絡控制系統研究者之一。清華四年半本科和二年半碩士研究生學習,我取得了優異學習成績,鍛鍊了科學研究能力,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在美國讀博士期間,研究能源電力系統的優化。靠著在母校打下的紮實科研基礎,很快發現了關鍵問題,提出了新理論和新方法,取得了重要理論成果及每年數百萬至上千萬美元的經濟效益,引起了世界同行的重視。新世紀之初,我在哈佛大學工作期間,深度分析了電力市場的博弈行為,在美國加州PX市場崩潰前,預見了機會性投機和價格飈升等嚴重後果,美國加州政府能源委員會曾索取我即將發表的論文作為聽證材料。我能取得這些成績,得益於母校給我打下的基礎和教給我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我覺得母校的教育不輸任何一個世界一流大學。

近年來,為了配合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戰略,我開了幾門英文講授的課程,在清華講授的“英文科技論文寫作與學術報告”課,被學校研究生院列入全校研究生職業素養課,並且拍成MOOC在學堂在線和Edx上線,全球有數萬人選課。我和我領導的課題組提出了能源與電力系統安全優化的創新理論與方法,解決了多個公認難題,應用在多個國內外企業,獲得了節能增效的重大效益;我們研發的網絡信息安全監控與防衛系統,在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部署,清除了多個威脅嚴重的殭屍網絡。我們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得到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資助。我被最大的國際學術組織IEEE選為會士(Fellow),被讀博母校美國康涅狄格大學選為傑出工程師院成員並列入工學院名人堂,2017年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母校對我的培養,讓我認識到人文藝術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近年來,我積極推動本科生“信息新蕾”計劃,貫通本科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推動本科生必修“表達與交流”核心通識課,並擔任課程負責人。我與西安音樂學院的音樂家們合作,創辦了“藝術與科學的交匯”系列音樂會,擔任音樂會策劃、撰稿和講座人,並與音樂家共同演奏。從“李約瑟命題”、“錢學森之問”開始,到古典樂曲旋律變化服從冪律,到科學家的藝術才能,再到幾何變換原理在作曲中的應用等,啟發大家思考藝術形象思維與科技創新的關係,開拓了理工科師生的思路。感謝母校支持,音樂會首場在清華蒙民偉音樂廳舉辦,已經在內地和香港高校上演10餘場,成為“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的科學文化品牌。包括眾多院士、知名科學家和藝術家在內的觀眾,對音樂會的創新性和水平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們今年申請了國家藝術基金。

我沒有忘記感恩母校。新世紀之初,母校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成立了哈佛大學何毓琦院士為首的第一個講席教授組,我擔任了講席教授組成員和智能與網絡化系統研究中心主任。講席教授組的同事們植根清華17年,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國內外科學與工程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得到了國家“111引智計劃”的支持。母校領導對講席教授組取得的成果給予充分肯定,也成為學校引進許多高端人才的前期工作模式。

2003年,經母校領導同西安交大領導協商,決定在人事關係不轉的情況下,任命我擔任清華大學自動化系主任。那幾年這個時候,我就坐在下面的系領導席,分享同學們畢業的喜悅。我與全系師生共同努力,在國際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工程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讓我自豪的是,在我任內,清華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排名,從第三回到了師生和校友們認為是必須的第一。

在母校5年系主任任期結束後,我回到西安交通大學擔任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繼續為建設祖國的西部做貢獻,做好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交通大學“西遷精神”的新傳人。

我在母校不但學會了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也鍛鍊了現代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組織協調能力。我曾擔任過班級團支部書記,研究生期間當過校團委的幹部。在母校的社會工作沒有成為我的負擔,反而成為我職業生涯中不可多得的歷練和開拓進取的財富。

同學們即將從清華踏入社會或者繼續讀博,兩者我都經歷過。畢業意味著新的人生開始,今後將不斷面臨人生中的選擇,如何選擇將影響我們的人生。作為老研究生,我想跟學弟、學妹們分享一點過來人的經驗。

第一,選擇最容易走的路,不見得是最好的選擇。我們在校做博士或者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多半是導師幫我們選擇的。畢業以後,我們就要學會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課題。我們習慣上常常會選容易做的方向和課題。我的博士生常常說,老師選的這個方向沒有多少參考文獻,開始連問題是什麼都不清楚,更看不到達到博士論文水平的研究工作。而另一個方向,文獻很多,在已有工作的基礎改進,能夠比較快地取得成果,為什麼要我做前面那個方向的課題?

我跟同學們分享的經驗就是,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改進,很快取得的成果,創新性往往有限。你很快能想到的主意,別人可能已經做了,成果價值有限。有價值的研究方向沒有多少參考文獻,說明這個方向比較難或者別人還沒有想到。雖然舉步維艱,但經過努力做出來了,就可能取得大成果。這個辯證關係值得大家思考。我畢業後能取得一點成績,往往是因為選擇了有價值但起步困難的研究方向和課題。

上世紀末,國內剛剛聯上互聯網不久,我選擇做網絡信息安全的研究。這個方向比較新,需要多學科交叉,大家普遍不瞭解,國內更是沒有多少人做。我申請在985學科建設項目中立項,有領導不理解,認為這是屬於公安局派出所管的網吧管理問題,不同意立項。近20年來,雖然我們最初沒有得到支持,但在這個方向堅持了下來,為國家安全作出了貢獻,課題組也得到很大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讓我們信心倍增。

第二,適合別人的選擇不一定適合你,不見得“隨大流”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我在工廠工作的時候,社會上流行的是“讀書無用論”。那時的年輕人要成家不用買房、買車,但未來的丈母孃可能要求做總共幾十條腿的傢俱。我當過木工,張羅做傢俱應該不難。但我一心自學數理化,周圍很多人不看好,還被有的領導批走“白專道路”。但我深信建設國家、個人發展都離不開知識。從1977年10月21日國家正式宣佈恢復高考,到12月初考試,也就1個半月時間。幸運之神向平時刻苦自學的普通人張開了雙臂。

第三,個人成長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是清華人的光榮傳統,也是個人發展的明智選擇。80年前,當國家面臨民族危亡之際,清華同學喊出了時代強音:“華北之大,已經容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百廢待興時期的國家建設,“兩彈一星”的強國之夢,我們清華人總是衝鋒在前。剛才校領導介紹,臺下很多畢業生選擇到基層,到部隊,到邊疆,到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工作。

10多年前,我擔任自動化系主任參加畢業生的座談會,有博士畢業生說,我的目標就是要把家人照顧好,我選擇的工作地點必須是北四環周圍正負一公里。說實話,我覺得把工作在北四環周圍作為目標函數有點問題。先不說貢獻國家和社會的抱負,恐怕連買房都難實現,照顧好家人也難落實。

上世紀90年代中,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開始走上快車道,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差距巨大。如果我留在美國的企業工作,每年能有10萬美元的年薪。我回到國內任教,月薪只有300元人民幣。很多朋友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回國,也有人以為我是在美國混不下去了才回來的。我堅信個人的事業與國家的發展緊密相聯。20多年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讓世界上許多人跌破眼鏡。我本人為之作出了貢獻,也迅速成長。前些年開始,海歸已經成為留學生選擇的主流。有海外和海歸的朋友對我說,你不錯呀,你能回清華當系主任,在西安交大當院長,還評上了院士。我想這不是因為我能幹,而是證明了選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是正確的。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帶來了我個人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親愛的學弟、學妹們,黨的十九大為我們畫下了宏偉藍圖,經過“兩個一百年”“三個里程碑”,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母校將以世界一流大學屹立於世界大學之林,同學們將以年富力強的年齡,見證那個偉大的時刻,我對你們無比羨慕。

讓我們為了那個時刻的到來,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