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 3周產5000台,是因爲特斯拉砍掉了「剎車測試」?|聚焦

引言 | 大棚特斯拉,瞭解下?

6月的最後一週結束,馬斯克終於長舒一口氣:Model 3的產能達到了5000臺/周。雖然今年3月份定的2500臺/周的目標未達成,但經歷建大棚設產線、高管睡公司後,終於給了華爾街一個驚喜。

Model 3周產5000臺,是因為特斯拉砍掉了“剎車測試”?|聚焦

如果能維持在5000臺甚至更高,那麼Model 3的年產能可達24萬臺。看來,國內苦等兩年的用戶,有望在2019年交付——如果對美關稅不漲的話。

馬斯克在郵件裡說:我們終於成為了一家真正的汽車公司。

一、周產5000的意義

要知道,這個5000臺的產量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除了工廠7x24小時運轉,特斯拉還建設了臨時的大棚生產線來組裝Model 3,這種奇景還是頭次見。包括Model S生產線等其他部門的工人,也被抽調了一部分來援助Model 3生產。

Model 3周產5000臺,是因為特斯拉砍掉了“剎車測試”?|聚焦

加速生產,一方面是儘快交付用戶,避免更多退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回籠資金,填補缺口。但考慮到45萬臺的訂單量,至少也得兩年時間才能徹底完成。

而且,為了滿足積壓的訂單,新訂單就要往後排,這也導致新訂車用戶依然要等待較長時間。參照Model S和Model X的定製車一般3個月的交付週期(美國本地1個月),Model 3依然任重而道遠。

有媒體拿Model 3跟福特T型車類比,認為產能爬坡後,電動車將加快取代燃油車的步伐。車聚君認為這種說法值得商榷。

福特T型車確實是劃時代產品,它的量產直接推動了內燃機車的普及。但這有個前提,是汽油在當時非常便宜,而且續航里程有保障。這是內燃機勝出的主要原因。如今,一個電池組的成本佔到了一半,談何普及?

T型車的出現,其最大意義不在於選擇了某種動力方案,而是規模化生產降低了製造成本,讓更多人能買得起汽車。

Model 3無論產能是否爬坡,它的價格早已確定——3.5萬美元起步。就算是現在Model 3周產1萬臺,它也是賣3.5萬美元。

Model 3周產5000臺,是因為特斯拉砍掉了“剎車測試”?|聚焦

真正能讓電動車普及的核心因素,是Gigafactory的建立——電池組成本大幅下降至100美元/kWh(這是目標)。如果說Gigfafactory產能爬坡(供應鏈也得跟著爬坡),電池組的成本大幅下跌,那麼T型車的結論是對的。

對於5000這個數字,我們不要人為誇大其意義。它的意義很簡單:

▎改善特斯拉的現金流,讓其避免破產命運;

▎讓每臺Model 3不再賠錢賣,產生利潤。

二、取消了剎車測試?

Model 3周產5000臺,是因為特斯拉砍掉了“剎車測試”?|聚焦

根據外媒Business Insider的爆料,Model 3為了縮短工期,取消了原有的一項“brake and roll”測試。其實,這個應該叫做“roll and brake”更合適。這就是launch階段的一種臺架測試,用來檢驗總裝完成的新車剎車性能是否達標。

特斯拉對此的回應是:所有Model 3交付前,都經過了跑道測試,確保經過嚴格檢驗。

車聚君認為,特斯拉為了加快Model 3生產,對於整個生產流程進行了優化,砍掉了一個傳統的環節,而用另外一種方法來測試剎車,這本身無可厚非。

因為傳統汽車進行roll&brake測試,也是為了觀察發動機、變速箱總成在剎車過程中的匹配情況。畢竟燃油車的結構更復雜。

特斯拉取消掉,在跑道上驗證包括剎車在內的一系列裝配工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至於效果是否一樣,就需要在實際用車中驗證了。

雖然特斯拉非常冒進,裝配工藝也較差,但Model S交付26萬輛以來,尚未出現剎車失靈這種低級問題。

Model 3周產5000臺,是因為特斯拉砍掉了“剎車測試”?|聚焦

唯獨Model 3被爆出制動距離較長,影響剎車效果,但特斯拉很快通過OTA解決了這個問題。這說明車輛的制動系統是非常穩健的。

對於產品的一些硬性指標,特斯拉把控得還是到位的。

三、維持住是關鍵

特斯拉預計,在8月份下旬,Model 3的周產能可以實現6000臺。當然,這個依然是通過抽調工人和關停一些部門來實現,並不是此前馬斯克設想的依靠“機器製造機器”。

實際上,“機器製造機器”是一場災難——至少目前看來。因為有些環節讓機器來做,反而效率會降低,索性還是人工介入。

Model 3周產5000臺,是因為特斯拉砍掉了“剎車測試”?|聚焦

從特斯拉的大棚生產線來看,人依然是主要的“機器”。

但這樣顯然不是“a real car company”該有的狀態。試想,如果奔馳這樣生產你的愛車,你會怎麼想?這種“burst builds”終究有一個坍塌點——工人的疲勞程度、供應鏈的配合水平、為追求速度而忽視的品控。

這不是故意唱衰。因為造車這件事上,向來都是慢工出細活,豐田給車上倆螺絲都得計算好扭力分毫不差同時操作。在一個大棚裡生產的汽車,不能因為它是特斯拉就可以認為是合理的。

當然,特斯拉就算在高大上的總裝線上生產,也還是會有質量問題:門把手失靈、轉向燈失靈、車頂漏水等等。

現在來看,特斯拉維持住5000臺/周的速度,保證品質,就非常不錯。效率跟質量從來不可兼得。

車聚小結

朋友圈曾有一個小視頻,在下雨天,Model X的鷹翼門頂部嘩嘩漏雨。這種裝配的精度,放在BBA任何一家企業,就得有一位領導被開除。

你說Model X沒做過防水測試嗎?難道是因為加州不下雨,所以索性省去這個環節?

總之,特斯拉是顛覆者,它做什麼都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