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村」變形記

本報通訊員 趙曙光 李紅雨

60多個溫控大棚整齊劃一,一排排的房屋錯落有致,延伸至家家戶戶門口的柏油馬路讓這個村莊更加“亮堂”,雖說剛剛經過大雨的洗禮,但是修建整齊的排水設施讓這個村莊沒有積水。6月27日,行駛在東營市河口區河口街道三合村,讓人心情舒暢。

“上訪村”變身文明村

在村委會辦公室裡,殷鵬霄和村委會成員正在算上半年的集體收入,幾張紙上,記滿了今年村集體的入賬。“村口的100畝荒地,每畝地每年70元,這就是7000元;開發的那片魚塘,今年已經承包出去,20萬;還有咱們這幾年開發的那些荒地,上半年也已經承包出去了,這是個9萬……”,看著這將近30萬元的入賬,所有的兩委成員臉上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嗯,也算對老百姓有個交代吧,沒辜負了他們對咱的期望。”三合村黨支部書記殷鵬霄長舒一口氣說道。

“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級文明村”“省級科普示範村”等榮譽證書整齊地排列在村委會辦公室。

“自2007年以來,我們村已經連續10餘年未發生違紀違法和集體上訪事件,”殷鵬霄介紹說。“之前村裡欠的20萬元的外債也已經還清了,現在每年光村集體的收入就至少在30萬元。”

看著如今的三合村,很難讓人聯想到十年以前的模樣。

三合村幾十年來一直是一個以棉花、蔬菜種植為主的村莊,村民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於土地。但是幾十年來,村莊人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分配合理的土地漸漸地呈現出分配不均的問題。加之,原先的荒廢土地村集體以低廉的價格承包出去以後,經過幾年的灌溉,都已變成可利用耕地,但是承包費卻沒有增加,從而導致村集體收入沒有增加,承包土地的人卻在上面收益不少,從而導致村民越來越不滿,也因此激發了村裡的一系列矛盾問題,成了當地有名的“上訪村”。

由於村集體收入低,加上由於必要的村莊建設已經欠款20多萬元,所以村莊環境改善更是無從談起,更加激發了村民的不滿。

在這種情況下,2007年,在外經商的殷鵬霄,在政府與人民的期待下,回村頂著巨大的壓力參加競選,不出意外以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

“走馬上任”的殷鵬霄,帶領著新一屆的5位兩委成員,開始了對土地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經過了數次開會討論後,三合村兩委決定,把所有的土地全部按照人口進行重新分配。“要說困難肯定是不小的,我們兩委成員先從自己的親戚入手,分頭回去做工作,這樣我們才能讓群眾信服。”殷鵬霄說道。

就這樣,三合村在新一屆村兩委的帶領下,僅用了兩個月就解決了17年遺留的矛盾根源——土地問題。

“坐得端”必須“行得正”

土地問題的解決讓殷鵬霄得到了百姓極大的信任,在2010年,村委會第二次換屆選舉時,殷鵬霄毫無疑問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

“土地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要想帶領群眾致富,首先必須有一個風清氣正的領導班子,一個讓群眾認可的領導班子。”殷鵬霄解釋說。為此,殷鵬霄與兩委成員開會商議,最終決定取消所有兩委成員以前擁有的福利,包括電話費、出差費等。並將村莊所有的綠化清掃全部劃歸村兩委成員,規定誰值班誰清掃,減少村集體支出。

在三合村兩委成員的帶領下,2010年,三合村被評為河口街道先進基層黨組織,獲得了8萬元獎金,就在村民紛紛議論這筆錢的去處的時候,村兩委成員又作出了一個決定,這8元錢全部充公,歸集體所有。這一舉動更加奠定了兩委成員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村兩委還將所有的花銷全部公開,讓百姓真正知道集體的錢都花在了哪。

在對班子進行整治的同時,三合村村兩委成員還積極討論,如何才能提高三合村老百姓現有的經濟收入,讓老百姓的腰包真正鼓起來。

三合村共有2502口人,其中年輕人不在少數。為此,三合村積極鼓勵年輕人走出村莊,開闊視野,拓寬就業門路,兩委成員還積極幫忙聯繫渠道,“讓年輕人走出去,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對村莊的發展其實是一個很有利的事情。”

產業發展強起來

2012年,國家一系列的強農惠農政策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讓三合村兩委成員以及所有的老百姓看到了發展的機遇。

2012年,在河口街道把發展菌蔬為主的設施農業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的背景下,三合村兩委也積極主持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全體村民大會,在經過一致表決商議後,三合村決定“向綠色要富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種植產業。

雖然三合村存在地處黃河入海口,大量鹽鹼地的土壤肥力不足等諸多限制,但是,通過2012年開始的與青島農業大學的合作,加上當地村民的出謀劃策,通過土雜肥加有機肥料改良的方式,土質的改良已經非常成功。

於是,在2012年初,兩委成員帶領村民成功流轉土地1000畝,建設了高效生態(菌蔬)循環經濟示範園,主要進行大家的老本行,包括各類蔬菜以及雙孢菇的種植。殷鵬霄介紹說,這個示範園可實現年產值460萬元,可以為每戶村民帶來大約3萬元的額外收入。

好產品要有好銷路,好蔬菜創造好口碑。現在產品有了,但是如何才能把產品銷售出去,真正讓地裡生出真金白銀呢?為此,村兩委成員在與各大客商、各大市場建立聯繫的同時,積極抓住了國家大力支持農村成立專業合作社的契機,於2012年領辦了“潤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該合作社主要為成員提供蔬菜種植、銷售、蔬菜栽培技術推廣、購買生產所需的生產資料等服務。同時,通過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收購、統一結算,完善統一的操作規程、技術認證、標準生產和標識銷售等,真正實現標準化管理。

在規範科學的管理模式下,專業合作社還聘請了村內的十名黨員作為合作社專職監督管理員,隨時隨地監督合作社的運營,定期檢查合作社財務收支賬單,有效地輔助合作社穩步健康發展。

據介紹,接下來,三合村還將依託高效生態(菌蔬)循環經濟示範園,推進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規劃蔬果採摘園、觀賞休閒園、生態美食園、兒童遊樂園等園中園,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休閒觀光農業,實現資源優勢向村級集體經濟優勢的轉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