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現代京劇是由哪些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你喜歡哪一部?

勿指明天

樣板戲並非只有八部,首先提起八部樣板戲的說法是在1967年6月,那時候還只是初始階段,後來又出了不少部,而入選八大樣板戲的劇目也是不斷地在變幻。

剛好趁這個機會,我來給大家整理一下,當年那些有電影版本的樣板戲,都是哪些電影廠拍的,以及主演是哪些(排名不分先後)。

《紅燈記》電影是八一電影製片廠(1970年)拍攝的,主要演員為錢浩梁、高玉倩、劉長瑜、谷春章、夏美珍、杜福珍、袁世海、孫洪勳等人。

《智取威虎山》電影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0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童祥苓、沈金波、施正泉、齊淑芳、張佑福、王夢雲、賀永華、孫正陽等人。

《海港》電影分為1972年和1973年兩個版本,但都是北京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演員也沒有變化,分別是李麗芳、趙文奎、朱文虎、郭伸欽、周卓然、艾世菊等人。

《奇襲白虎團》電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72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宋玉慶、方榮翔、謝同喜、邢玉民、陳玉申、沈健瑾、慄敏等人。

《紅色娘子軍》芭蕾舞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1960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祝希娟、王新剛、向梅、陳強、王黎、金乃華、鐵牛、牛犇、楊夢昶、張妹明等人。

《白毛女》電影是東北電影製片廠(1950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田華、陳強、胡朋、張守維、李百萬、李壬林等人。

《白毛女》芭蕾舞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1972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茅惠芳、石鐘琴、凌桂明、王國俊、陳旭東、董錫麟等人。

《沙家浜》電影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71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譚元壽、洪雪飛、萬一英、賀永英、張敦義、馬長禮、周和桐等人。

《沙家浜》交響樂電影是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1974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曹連升、梁美珍、林寄語等人。

《龍江頌》電影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2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李炳淑、周雲敏、李元華、馬名群、孫美華、劉異龍等人。

《杜鵑山》電影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4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楊春霞、馬永安、李寶春、劉桂欣、高牧坤、王忠信等人。

《草原兒女》電影是北京電影製片廠(1975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張純增、蔡國波、黃民暄、宋琛等人。

《磐石灣》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1975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李崇善、王夢雲、齊淑芳、施正泉、周魯中、華文漪等人。

《紅雲崗》電影是八一電影製片廠(1976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張春秋、楊志剛、劉玉銘、李鐵剛、原光、王玉瑾、王信生等人。

《審椅子》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1976年)出品的,主要演員為李炳淑、周雲敏、張達發、羅通明等人。

大概就這些,如有遺漏,歡迎補缺,後期出來的幾個樣板戲,由於時間原因,未曾拍攝成影片。


戲曲說


愛跑步的伍銥銥


山桃紅花滿上頭

“八部現代京劇樣板戲”不準確,應是11部現代京劇樣板戲。即第一拔的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5部,第二拔的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紅色娘子軍、紅雲崗、磐石灣6部。


魯陽揮戈

八個樣板戲拍攝成彩色影片之前,曾拍過黑白影片,它被稱為“電視屏幕複製片”,即在劇場演出的時候,電視臺現場直播,電視機接收圖像,攝影機對準電視屏幕,紀錄在電影膠片上,而後經洗印廠製作母版,再製成可供放映的電影拷貝。此類影片筆者看過《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當時電視畫質很差,雪花、麻點不少,且有頻閃,說白了就是在影院裡看一個放大了的電視畫面,效果可想而知。但它讓全國觀眾及時看到了樣板戲,值得稱道。


嶗山九水

樣板戲的絕妙之處就是,演員的舉手投足,一舉一動,一個眼神,把觀眾就完全帶入到故事情節之中。極大的使人們對英雄人物無限敬仰。用最普通的現代人的服裝勝過了古人的花麗胡哨的千奇百怪的戲裝。工農兵的英雄形像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趕下了舞臺。在當時樣板戲淨化了社會風氣,昇華了人的意識形態,鞏固了國家政權。感謝老一輩藝術家。


高樹山85395712

小時候天天喇叭裡灌京劇,覺得節奏漫,更愛看電影。現在倒感到八個樣板戲,個個是精典。比如柯湘唱段:那賊礦主心比炭黑。現在想想,很有味道,比現在那些神劇強得多。因此,現在還能唱幾句樣板戲。


榮哥83212519

樣板戲個個是經典,百看不厭,因為反映的題材不一樣,有紅軍時代、抗日年代、剿匪時期、抗美援朝時期、龍江風格,海港精神等,很難取捨,不過從唱腔唱詞排列,我喜歡的依次為:杜鵑山,智取威虎山,龍江頌,沙家浜,紅色娘子軍,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海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