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結薯少或不結薯是什麼原因?

李海林177

馬鈴薯,最常見的農作物,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因為一些原因導致馬鈴薯結薯很少,或者不結薯,給種植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先來看看馬鈴薯少結薯的原因有哪些?

播種時間太晚,結薯期溫度太高。馬鈴薯根塊生長適宜的溫度是16-18°C,如果溫度超過25°C將會停止生長,而莖葉生長的適宜溫度是15-25°C。如果春季馬鈴薯播種時間靠後遇到高溫炎熱的天氣會導致結薯少或不結薯。

秋播馬鈴薯未催芽播種,播種時又遇到高溫,無法形成地下塊根,大部分養料被莖葉吸收,造成莖葉生長旺盛,地下匍匐根得不到充足的營養,所以不結薯或者結薯少。

氮肥使用太多,氮磷鉀施肥比例不合理,鎂肥等微量元素不足,均會導致莖葉旺長,地下塊根結薯少。

播種的馬鈴薯不適合本地的氣候環境,馬鈴薯分早熟和晚熟品種,由於各地氣候差異巨大,如果馬鈴薯播錯品種,遇到不適宜的溫度,是不會結薯的。

密度過大,馬鈴薯播種密度過大,不通風,莖葉生長互相遮擋,光合作用弱,呼吸消耗的養法增加,植株莖纖細,無法給塊根輸送營養,塊根營養積累緩慢,造成結薯少,小。

土壤乾旱,如果馬鈴薯在結薯期遇到乾旱,結薯前期土壤水分不足,會嚴重導致馬鈴薯減產。


鄉間一抹陽光

我來自農村,對農村的情況比較瞭解,針對“馬鈴薯結薯少或者不結薯是什麼原因?”問題,分享如下。

溫度不適合是馬鈴薯不結或者少結薯的重要原因



馬鈴薯的莖塊最適合生長的溫度是16℃~18℃,當氣溫高於25℃,莖塊就會停止生長。特別是在結薯期和膨大期遇到高溫,莖塊停止生長,而莖葉生長仍能正常進行。這個時候,葉部所製造的有機養分全部用於匍匐莖和莖葉的生長,從而造成莖葉陡長,匍匐莖穿出地面成為地上枝條,出現只長秧不結薯的後果。

過多施用氮肥也是造成馬鈴薯不結或者少結薯的原因



在馬鈴薯開花期間,每畝追施50~60斤尿素,就很有可能導致莖葉陡長、倒伏,以至於少結薯,甚至不結薯。另外,土壤之中的氮肥過多,鎂肥不足或者氮、磷、鉀肥比例不當等等,也是有可能造成陡長而不結薯的原因。

結薯期供水不足也是造成結薯少或者不結薯的原因

結薯期,馬鈴薯對水分的要求很高,特別是結薯前期,土壤之中缺水,會造成大幅度減產。如果遭遇乾旱,然後突然降水或者大面積灌溉,容易發生二次生長產生畸形薯。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如果有說的不周到或者不正確的地方,歡迎評論指出。


終歸農村

有薯農在馬鈴薯種植中發現,馬鈴薯植株長勢良好,但就是不結薯,或者結薯很少,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筆者請教了甘肅農科院馬鈴薯所的專家,他們指出,造成不結薯或結薯少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氮肥過多,造成了植株徒長。在基肥和追肥中要是氮肥施用量過高,就會引起植株徒長、倒伏,匍匐莖就會不結薯;另外,要是氮磷鉀肥比例不當,也會造成不結薯現象。

二是南方三作區和中原二作區秋季種植時,出苗後正處於高溫、日照長的季節,植株莖葉生長很快,養分大部分被莖葉吸收,匍匐莖頂端得不到足夠的養分,這時候就會導致不結薯或結薯少。

三是密植不合理。在肥沃的土壤中種植馬鈴薯,要是密度過大,出苗後快速封壟,形成莖葉遮蔽,光照、透風極差,光合作用弱,植株纖細,沒有足夠的營養輸入到匍匐莖及塊莖中。

四是與馬鈴薯的品種有關。有些品種極易發生植株徒長,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就會影響結薯。

對這種不結薯或結薯少的現象,首先要選擇優質種薯;其次,科學施肥,按照馬鈴薯對氮磷鉀的需求比例來施基肥和追肥;最後,在栽培上要注意合理的密植,防止植株出現徒長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