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目前各省經濟總量的排名會出現大的變化麼?特別是前三名的省份?

中海雄鷹

2017年中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2712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6.9%。其中全國各省份的經濟總量如下圖: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前三名的省份分別是廣東、江蘇和山東。2017年廣東經濟總量為89879億元,位居全國第一,江蘇經濟總量為85900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山東經濟總量為72678億元,位居全國第三。廣東、江蘇和山東三個省份的經濟總量遙遙領先其它省份,它們的經濟規模都在7萬億以上,而目前我國經濟總量在6~7萬億規模之間的省份仍然空白。

首先分析一下山東,2017年山東GDP與廣東相差17201億元,與江蘇相差13222億元,這個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根據以往這三個省份的經濟增量看,目前山東與廣東和江蘇的差距是在逐漸擴大而不是縮小。所以未來山東想要趕超廣東和江蘇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山東在未來比較長的時間裡還是能保持住第三這個位置。因為2017年中國經濟總量第四的省份——浙江,其2017年GDP為51768億元,與山東尚有20910億元的差距。短時間內浙江經濟總量趕超山東是不現實的。



至於廣東和江蘇,這兩個省一直處於你追我趕的狀態,但是廣東一直領先江蘇一籌。自2008年以來廣東和江蘇的經濟規模一直在縮小,直到2015年兩省的經濟規模縮小到2700多億,但是自2016年開始兩省的經濟總量又重新拉開,到了2017年兩省的經濟總量差距接近4000億元。這個差距相對廣東和江蘇來說,其實差距還是不算大的,因為2017年江蘇經濟總量仍然相當於廣東的95.57%。在筆者看來,未來兩省經濟仍然處於你追我趕狀態,江蘇經濟總量能否趕超廣東還很難說,但是可能性是有的。

至於其它省份,以2017年各省份的經濟總量看,目前四川和湖北的經濟規模比較接近;江西和廣西的經濟規模比較接近;雲南、黑龍江和內蒙古的經濟規模比較接近,未來一兩年它們的經濟排名有可能會易位,這主要取決於這些省份的經濟發展狀況了。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省份的經濟發展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些省份的經濟總量在國內位居前列,放眼全球,它們的經濟實力也不俗。比如下圖是全國經濟總量前十的省份在世界上的排名情況,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總量前十的省份其GDP都進入了全球前三十名,所以這些省份的經濟實力還是不錯的。


錦繡中源

會的。我們以前10大經濟省份為例,2008-2017年的9年間,前10中有上海和遼寧被踢出局,湖南和福建進入前10。並且前3強中的山東和江蘇發生了易位。2007年山東GDP領先江蘇1000億元,到2017年江蘇反超山東1.3萬億。

在2017年,前10強內部也存在很大的競爭。四川和湖北,河北和湖南經濟總量極為接近。下未來幾年極有可能大省易位。其中河北由於經濟結構或者偏重重工業的原因,極有可能被湖南和福建反超。

我們看2018年第一季度的數據就知道了。2018年Q1,湖南以200億元的優勢小幅超過了河北,福建和河北也只有260億元的差距了。在前10強中,河北的經濟增速以6%的增速墊底。

未來10年,河南經濟總量超過浙江也是大概率事件。2017年兩省差距不到7000億。未來10年,隨著河南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和承接來自沿海的產業轉移,河南能保持一個不錯的經濟增速。

經濟總量之爭實質上是經濟結構比較和產業發展之爭。

在我國北方,除了北京之外,其他省市經濟結構都偏重鋼鐵、能源、化工、機械等重工業。這些產業大都面臨產能過剩、發展空間有限的難題。我們也看到,北方省份的經濟增速也在全國墊底。2018年第一季度天津、吉林、黑龍江、甘肅、河北等省市經濟增速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增速較高的貴州、雲南、江西、四川都是南方省份。

目前南北方地區經濟總量之比是55:45。將來南高北低的局面仍將持續,我國經濟格局還將出現大的變化。


紅谷新視界

1952-2017歷年GDP總量排名第一的省份:

1952-1953年,江蘇省;

1954-1959年,遼寧省;

1960-1978年,上海市;

1979-1981年,江蘇省;

1982-1985年,山東省;

1986-1988年,江蘇省;

1989-2017年,廣東省。

從1952-2017的66年,GDP總量排名第一的省份七易其主,其中廣東29年,上海19年,江蘇8年,遼寧6年,山東4年。

三年河東三年河西,三十年海東三十年海西。隨著時代的變遷,未來各省經濟總量的排名還會繼續出現較大的變化。

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的近四十年間,GDP總量排名第一的省份主要是江蘇、山東、廣東這三個省輪流坐莊,GDP總量排名前三也主要是這三個省。所以,如果行政區劃不出現大的調整,這三個省GDP總量前三的地位短期內很難撼動,儘管它們之間的名次可能有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