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中國心” 航空添動力


由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研製生產的多款新型航空發動機近日集體亮相重慶高交會……中國航發正致力於打造從研製到生產的全產業鏈,航空發動機穩步行走在“由弱到強”的新發展階段。

“航空發動機的春天來了,我相信只要腳踏實地,自主突破關鍵技術是早晚的事。”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瀋陽發動機研究所總設計師劉永泉,作為新一代航發領軍人,接過了帶領中國航空發動機走向“由弱到強”的接力棒。

“必須振作精神,馬上全身心投入攻關排故”

“航空發動機是我們國家的薄弱環節,學這個將來會有發展。”高考之後物理老師的一句話,在年輕的劉永泉心上紮了根。在志願表上,他滿懷憧憬地寫上了西北工業大學發動機系。

“一入航空深似海”。本科畢業後,劉永泉進入了我國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裡成立最早、實力最強的動力所,其間又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動力系攻讀碩士學位,之後再次回到所裡主持科研設計。這一干,就是34年。“幹了多年之後,發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基本都圍繞著航空發動機,感覺這輩子再也離不開這個行業了。”劉永泉說,此後他研製航空動力“中國心”的道路,越走越堅定……

“冬天從所裡到試驗基地去做試驗,技術人員要坐著半敞開的‘大篷車’,1個小時車程後,人凍得像冰棍一樣,但一下車,都毫無怨言地馬上投入工作。”劉永泉這樣描述上世紀80年代艱苦的工作條件,“當時我們的試車臺都很簡易,沒有消音塔,近距離噪音高達150分貝,貼著耳根說話根本聽不見,感覺心臟隨時要跳出來,周邊3公里範圍內都能聽到試車聲。”……很多試驗設備、試驗器材都是動力所的人親手從荒地上建起來的。

如今,現代化的試驗設施林立,先進的技術被廣泛應用。在劉永泉的帶領下,動力所不斷挑戰新的技術要求,航空發動機部件的設計、系統的設計、系統和發動機的匹配、發動機和飛機的匹配以及工藝、材料等方面的水平大為提升了,突破了數十項關鍵技術。劉永泉帶領團隊為攻克制約型號研製的重大共性難題——整機振動技術,創新性地提出發展整機動力學,為解決國產航空發動機使用中的振動問題、加快國產航空發動機技術成熟以及後續發動機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闢了新的途徑。

回顧34年航發生涯,劉永泉說,“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每逢重大工程獲得進展、重大節點如期實現,他都會湧起滿滿的成就感,但面對一個個接踵而至的問題,焦慮也隨之而來,“必須振作精神,馬上全身心投入攻關排故。”劉永泉說,多少次咬著牙負重前行,都是為了航空發動機低沉的轟鳴聲響徹雲霄……

“黨員同志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

在劉永泉看來,作為總師,將研發隊伍擰成一股繩,也需要講究科學方法。

在“太行”發動機設計定型的階段,劉永泉組織各團隊召開了第一次攻關會。“會上,我發現一些隊員多少有點情緒,他們認為問題出在對方身上。”各打五十大板還是勸解?劉永泉另闢蹊徑,選擇從根子上找原因、解決問題。

“我把攻關難題重新定性。比如說原來定性為控制系統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把它定性為控制系統與發動機匹配的問題。”劉永泉說,航空發動機由各個複雜的技術環節構成,任何一個問題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各個系統協同解決。這樣一來,團隊不僅找到了難題的根本所在,有了積極的解決方法,內部的職責也更加明確,整體工作氛圍得到很大改善。

劉永泉主張並踐行“技術民主”,聽取團隊每個成員的意見,最終形成技術決策;他注重人才培養,對於一些肯鑽研、勤奮積極的年輕人,精神鼓勵之外也給予實際獎勵;他還鼓勵及時總結,帶領大家形成階段性總結經驗教訓的習慣,團隊成員經常找他談新想法、新思路……

“整個團隊逐步形成了一種進取心強、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團隊精神,隨著產品的成熟,團隊也在成熟,大家的自豪感、歸屬感明顯增強。”劉永泉說,“這種氛圍的形成跟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分不開。動力所70%以上的員工都是共產黨員,黨員同志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

“一定要自主研發,仿製不可能吃透”

有人問劉永泉,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劉永泉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天上飄的雲,具體形狀難以描述又處在時刻變化中,航空發動機內部的氣體流動也是如此,流場狀態時刻在變,沒法用一個固定的方程來完全準確地描述它。需要通過數據的長期積累,進一步發現發動機運行的規律,修正理論模型,從而攻克關鍵技術,逐漸逼近‘精確’描述。”

劉永泉對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製道路思路清晰:首先要重視基礎研究,加強流體力學、熱力學、材料、加工製造各個領域基礎研究,鼓勵成功也寬容失敗;結合工程實踐,在加強工程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加強以數字仿真乃至AI(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技術研發、應用,提高模擬試驗的精確度。

沒有豪言壯語,但劉永泉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堅定。“一定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科學規律,腳踏實地,厚積薄發”“一定要自主研發,仿製不可能吃透,更何況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追趕”“與此同時也要開放研究,在基礎研究等方面尋求行業內外一切可以合作的力量,加速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