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武威人精神動力的詮釋——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四

創新:武威人精神動力的詮釋——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四

古代涼州先民有著強烈的創新理念,在經濟、科技、文化領域不斷推陳出新。“市日四合”、“市南宮北”、“西涼樂舞”、“涼州詞”等創新之舉頻見史籍,閃爍著古代科技創新光芒的“石窟涼州模式”、“醫藥方劑學”、“西夏泥活字”、“五涼曆法算術”等均出自涼州。出土於武威雷臺的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巔峰之作。史學大師陳寅恪論述五涼文化的突出影響時說:“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至北魏而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於魏,其後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五涼文化成隋唐文化的源頭。當代以來,武威人民植根現實,走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創新之路。近年來,武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總體發展思路,展望未來、頑強拼搏,以創新精神和實幹勁頭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

創新:武威人精神動力的詮釋——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四

經濟創新,“河西完富”

漢代的武威郡“民俗質樸,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是長安以西“屏障三輔”的經濟、軍事重鎮。建武、永平年間(公元32年—公元75年),涼州牧竇融、涼州太守梁統“保據河西”,為政寬和,令民休養生息,積極發展經濟,在姑臧城中開闢“大市”,“通貨羌胡”,突破了自秦漢以來“市日三合”的規制,創造出了新的市場貿易模式“市日四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就有了供人們從事商貿的“大市”,《周禮》規定:“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為主,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自東周列國開始,一直到東漢初,期間800多年,中原地區繁榮“大市”嚴格按照“市日三合”的規制經營。就是說古代城市中的“市”一日開放3次,有朝市、夕市和大市。在朝市出售貨物的主要是商賈,在夕市出售貨物的主要是小商販,規定“大市,人民馬牛之屬,用長券。小市,兵器珍異之物,用短券。”

當時的武威郡,“撫結雄傑,懷輯羌虜,甚得其歡心,河西翕然歸之。”“安定、北地、上郡流人避兇飢者,歸之不絕。”同時,西域胡商和祁連山兩麓羌胡部落“日夜塞野”,來到姑臧城中要求入市交易者動輒上萬。為了擴大商貿交易量,滿足交易者的需求,漢代名臣梁統、孔奮等官佐順應時代要求勇於創新,置“市長”管理交易,每日貿易增加了午市“一合”(開市到閉市為“一合”)。唐代李賢為此作評:“古者為市一日三合,(姑臧)今既人貨殷繁,故一日四合也。”“市日四合”新規的實行,極大地促進了武威郡商貿經濟的大繁榮。光武帝為此稱讚當時的武威郡“河西完富”,並頒詔書給武威郡,稱郡中“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內則百姓蒙福。”到了南北朝時期,發源於武威的“市日四合”商貿模式,仍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流行。

武威有悠久的屯田經濟史,西漢時即有休屠開屯的記載。到了唐代,軍屯大興,僅涼州城中駐軍赤水軍3.5萬人就開屯36處,河西道共有154屯,佔全國人口10%的河西道,承當全國90%的和糴糧額。《明皇雜錄》感嘆:“自(長安)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唐代名相婁師德、牛仙客在涼州探索完善了中國的“和糴”經濟模式,史學大師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七中說:“河西為全國最富饒之區,和糴之製為足兵足食之法,其淵源所在,疑西北邊隅莫屬。”

科技創新,北方名都

自秦漢至西晉,中國的王城建築嚴格遵循《周禮》規定“面朝背市”,即“宮北市南”,朱熹歸納秦漢間王城特徵:“人君國都如井田樣,畫為九區,面朝背市,左祖右社,中間一區,則君之宮室。”在西周到西晉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裡,中原王城建築無一逾例。前涼張軌時期,儒道“化行河右”,“西河著德,兵馬如雲,”經濟社會出現了安定、繁榮的局面。張軌決定修築姑臧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地有龍形,故名臥龍城。”到前涼王張駿時,“盡有隴西之地,士馬強盛,雖稱臣於晉,而不行中興正朔。舞六佾,建豹尾,所置官僚府寺擬於王者,而微異其名。”姑臧城修築達到高潮。由於小沙河與谷水河匯於白疙瘩,北城處低窪,建“大市”地形條件受限。張駿及涼州官屬決定打破舊規,將姑臧“大市”修建在南城。

同時,在南城修建了中世紀長安至西亞間格局浩大的謙光殿,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將《三輔黃圖》中憧憬的“宮闕殿閣取法”在涼州付諸實施,體現了“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的儒家宇宙觀。《晉書》卷86載:“殿之四面各起一殿,東曰宜陽青殿,以春三月居之,章服器物皆依方色;南曰朱陽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其傍皆有直省內官寺署,一同方色。”創造了南北朝城建史上的奇蹟。

涼州人創造的“宮北市南”王城建築模式,從此被後世王都建造者襲用。陳寅恪評價此舉說:“(自宮北市南之後),遂致北魏洛都一反漢制之因襲,而開隋代之規模歟。”涼州人李衝入仕北魏,不但開創設計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長制”和“均田制”,都城洛陽的建設規劃亦出於其手,他嚴格按照姑臧城圖樣設計並督建了洛陽新城。此外,北魏舊都平城、東魏鄴都、隋唐長安城,無不以姑臧“市南宮北”的都城規劃建造。

前涼時期,涼州人還鑄造了以涼州地名為名稱的錢幣“涼造新泉”,“涼造新泉”錢文篆體書法古樸端莊,筆畫纖秀,字形方正規矩,體現了五涼時涼州人高妙的書法藝術水平。同時,以地名入幣,這也在中國錢幣史上罕見。

佛教東漸,蔥嶺外犍陀羅雕刻藝術也接踵而至。天梯山石窟是犍陀羅雕刻藝術中國化的最早探索,道宣《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涼州石窟瑞像者,於州南百里,連涯綿垣,東西不測,就而斫窟,安設尊儀,或石或塑,千變萬化。”1986 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在《考古學報》發文稱:“從平城的雲崗石窟,再到洛陽的龍門石窟,中原佛教石窟藝術的成就,無不閃耀著涼州石窟的熠熠光彩。”涼州僧人曇曜所開的“曇曜五窟”,即今雲岡石窟中的16-20窟。這些石窟在形制上的特點是各窟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平面、穹窿頂的草廬形式;造像主要是以三世佛和千佛;主體形體高大,佔據了窟內面積的大部分。系“涼州模式”的石窟。曇曜還把產生於涼州的“僧祇戶”制度移至北魏,“僧祇之粟,本期濟施,儉年出貸,豐則收入。山林僧尼,隨以給施;民有窘弊,亦即賑之。”介於“常平倉”與“賑災”性質的這種佛教經濟文化在後世被廣泛襲用。

1972年11月在武威旱灘坡出土的92枚醫簡,是1949年以來我國文獻考古工作中的重大發現之一,為考古學、古文字學、歷史學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浙江醫學家柴中元撰文稱,武威醫簡是我國第一部方劑學典籍,是“方劑之祖”。醫簡記載了99種藥物,其中植物藥61種,動物藥13種,礦物藥15種,其他藥10種。醫簡內容豐富,包括針灸、內科 、外科 、婦科 、五官科等多方面的內容 ,記載了各科的病名、症狀 、藥物、劑量 、製藥方法 、服藥時辰和藥量、針灸穴位、經絡 、針刺禁忌、藥物禁忌 、生活禁忌以及藥方主治等 ,顯示了古代涼州人在醫療科學領域探索創新所取得的成就。

活字印刷,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只在《夢溪筆談》中有文字記載,而無文物佐證。西夏時期的涼州人將活字印刷理論付諸於實踐中,採用泥活字印刷佛經。1988年涼州亥母洞出土的西夏文《維摩詰所說經》泥活字印本,有力地回應了國際學術界長期的質疑,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我國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世界上活字印刷術的淵源。

清代以來,武威人創新活動頻見史書。鎮番“馬合盛茶號”在駝團制度、製茶技術、商貿物流等方面的一系列創新,“涼州王蛤蟆膏藥”在中藥配方學領域的創新,均飲譽四海。

文化創新,史不絕書

五涼時期,涼州人在科技、文化、學術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

涼州人趙匪欠是古代著名的天文曆法家,他鑽研天體運行方面的典籍,結合實際觀測,發現之前所用曆法“十九年七閏法”存在誤差,計算出了每600年置211個閏月的“新閏周”,對祖沖之制訂《大明曆》深受啟發。自公元412年至522年,一百多年間的北方中國都在使用趙匪欠創造的《甲寅元歷》(又名《玄始歷》《涼趙歷》)。

五涼文化的種類非常多,但凡儒學、經學、文學、玄學、天文學、史學、建築學、科技學、佛學、樂舞學無不涵蓋。僅以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北涼和劉宋王朝的一次文獻交流為例,北涼進獻的以本土文人為主的作品計有《周生子》13卷、《時務論》12卷,《三國總略》20卷、《俗問》11卷、《十三州志》10卷、《文檢》6卷、《四科傳》4卷、《敦煌實錄》10卷、《涼書》10卷、《漢皇德傳》25卷、《亡典》7卷、《魏駁》9卷、《謝艾集》8卷、《古今字》2卷、《乘丘先生》3卷、《周髀》1卷、《皇帝王歷三合紀》1卷、《趙匪欠傳》並《甲寅元歷》1卷、《孔子贊》1卷,合154卷。陳寅恪說:“西晉永嘉之亂,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至北魏而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於魏,其後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

五涼文化中影響最大者是佛教文化,其分支性文化如石窟文化、譯經文化和僧侶文化,不僅影響了中原佛教文化的發展,還直接催生了大乘佛教在長江兩岸、川蜀的興盛。在涼州進行的“涼土譯經”活動,是世界佛學界的佳話,其中僅曇無讖就在姑臧城中譯出了11部佛經。中國第一部完整漢語《大般涅槃經》就是在武威誕生的。作為“佛說的最高階段”,此經成為海內外佛教徒日常誦經,被譽為“眾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

唐代,源於涼州的“西涼樂舞”和“涼州詞”,也中國藝術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唐代聞名天下的《霓裳羽衣曲(舞)》,原是在涼州與中西方音樂相結合形成的完整大型套曲。當時的河西節度使楊敬述把此曲進獻給唐玄宗,立即得到了他的喜愛。天寶十三年(754),玄宗進行再創作,並把這套曲子改為《霓裳羽衣曲》,組織宮中伶人排演,由他和楊貴妃親自教習,成為當時重大政治、外交活動中的主要節目。《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涼州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與邊塞七言絕句有明顯的不同,王之渙、王翰等人創作的《涼州詞》,至今仍在傳誦。

以創新彰顯涼州文化自信

創新是大力發揚武威城市精神的終極目標,秉承好涼州人創新傳統,推動創新實踐、激勵創新事業,讓創新精神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奮力創建精神文明城市,廣大幹部和群眾要牢固樹立“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的理念,自覺繼承和發揚武威古往今來形成的奮勇爭先、崇尚一流的創新傳統,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不斷增強開拓進取、銳意創新的信心和勇氣,以創新彰顯涼州文化自信,鉚足“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自信的底氣,為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