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解讀宋式美學 傳承建盞文化

導語

2018年3月29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慧敏、楊敏親臨武夷建盞廈門實體展廳進行指導交流。經此交流所獲頗多,此篇先為藏友們介紹楊敏老師及其古鳥作品。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建盞大師楊敏持其古鳥盞為大家講解

2月2日,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佈,他們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目前為止最完整的古鳥,而且是在琥珀中發現的發育程度最高的古鳥。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這隻琥珀古鳥長度約5釐米,只有蜂鳥大小,來自一億年前恐龍橫行的白堊紀。

無獨有偶,目前在建盞界有著和這顆琥珀同樣名字的建盞——“古鳥”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建盞大師楊敏老師作品——“古鳥”

楊敏老師手製古鳥,合字為“鴣”,意指其紋理乃鷓鴣斑。古鳥,彷彿可見古之鳥羽,意指其紋理富有古風,乃復古上品。古鳥,神秘莫測,意示建盞紋理的神秘幻變,魅惑無邊。

此篇,便為藏友們介紹楊敏老師古鳥作品的三個特點:

唯一的直口器型

就建盞而言,一直受到關注的是極富個性的釉色,而器型則長時間被忽視,但它卻是建窯的根本所在。目前建盞可分為束口、撇口、敞口、斂口四大主流器型。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建盞大師楊敏老師“古鳥”作品

而楊敏老師的古鳥作品以直口器型呈現,這種器型在建盞界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僅看器型便可知是楊敏老師之作。

直口器型不僅在拉坯階段就大有難度,而且將釉色的髮色保留在這直口上更是難上加難,須是掌握釉水的流動性與燒製技巧才能使這釉色完美呈現。

堅持傳統:古法燒製

近兩年建盞燒製從業人數的劇增,產品氾濫,行業陷入低端無序的競爭狀態,昔日高貴、品味、風雅的器物代表淪為充斥街邊小攤的尋常工藝品。

從技藝斷代到再次綻放,整整用了近800年,短短數年,從閃耀登場到形象瞬間跌落,讓相關愛好者產生強大的心理落差。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建盞大師楊敏老師“古鳥”作品

楊敏老師楊敏老師畢業於福建省林業學校,《土壤專業》,他在專業的本身,具備了對土壤選材、分析、實驗上的優勢。他在初期對建盞泥料、釉礦、草木灰等進行了專業的分析。

建盞的燒製其難點在於原料的取材、配比、製作細節、溫度的控制及還原力度,只有這幾個條件在不同的環境相互作用下,方可達到完美的作品,楊敏老師運用專業知識,始終堅持傳統,採用古法燒製建盞。

據楊敏老師介紹,整個建盞工序皆由其親力親為,且始終堅持一爐僅燒5只盞。建盞受坯、釉、窯溫、窯中氣氛等多方制瓷因素的制約,燒製難度極大,成品率低,一爐精品屈指可數。如此,皆只為復興建盞文化,使其重回昔日風華。

黑底銀壁黃斑的全釉盞

眾所周知,為防止粘底,建盞通常施半釉,但楊敏老師在基於傳統施半釉的基礎上創新創作了一款施全釉的鷓鴣斑的古鳥作品。雖增加的燒製的難度,但也體現的其燒製技藝的高超。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建盞大師楊敏老師“古鳥”作品施全釉

1998年,建盞界泰斗李達老師曾在《陶瓷學報》上發表其論文《論鷓鴣斑建盞》中有附一張鷓鴣鳥的圖如下: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鷓鴣鳥羽毛黑、銀、黃三色層次分明

楊敏老師的此作品以“古鳥”命名,合字為“鴣”,意指其釉色紋理乃鷓鴣斑。此盞的斑紋猶如鷓鴣鳥的羽毛,黑底銀壁黃斑,紋理清晰分明,盞外的斑紋層疊交錯,其紋理便可觀古風,乃復古上品。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建盞大師楊敏古鳥作品 釉色細節

在燒製的過程中,玻化與斑紋的體現是成反比的,一般情況下,玻化效果好的盞,斑紋的效果很難達到很理想的狀態。

這源於在窯內燒製時,晶體胚、釉在高溫析晶過程中,溫度過高或窯中氣氛過度,晶體呈現於表面而失去玻化效果。

玻化效果強的盞析晶不完全,斑紋效果不理想,而楊敏老師憑藉多年燒製技藝經驗的積累,在此分寸上拿捏的極好,將玻化控制在了0.2-0.25絲即最能展現釉色之美的範圍。

古鳥丨建盞大師楊敏鷓鴣斑盞的三個特點

談論其作品之餘,

楊敏老師還向武夷建盞透露,其即將參與建盞評判標準的規劃制定。有了統一的評判標準後,便能更好的提升建盞品質,規範建盞市場。

武夷建盞希望楊敏老師未來能夠為藏友們帶來更多更多精美的建盞作品。當然,喜歡楊敏老師古鳥作品的藏友也不容錯過,如有意與此盞結緣的盞友,可私信或評論武夷建盞進行詳細的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